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官学与私学

材料一   西周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周天子所在的王城和各诸侯国的国都,分小学与大学两级。小学在城内宫廷中,大学在南郊。高级贵族子弟入学较早,中低级贵族子弟入学较迟。乡学是地方学校的总称,又分为庠、序、校、塾等。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基本为礼仪、乐舞、射箭、驾车、书法、计算等六艺教育。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不分、官师合一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师即是官。师者必为官或退仕。国之重臣太师、太保、太傅,也即是帝王之师。西周末年,官学日趋衰废。周平王迁都洛邑时,王宫里的一些文化官吏流落到各地,他们中有些人逐渐带徒授业,转化为私学的教师。到了春秋末期,各家学派各自创办私学,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史上便出现了两种学校教育制度,一是官学,一是私学。嗣后,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延绵不绝。

材料二   孔子私学的学生主要是由平民组成,真正来自贵族的只有少数几人。史书中记载当时私学的规模“孔子弟子,盖三千焉”,只要略为著名的士,差不多都“率其群徒,辨其谈说”。孔子要培养的是维护奴隶制的卫道士——君子,韩非需要的是懂得和坚决实行“法制”路线的“智术能法之士”。儒家“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重视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墨家学派主张“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提出“富国以农”“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官学的特点。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创办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
2024-01-20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小黄册

明朝政府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全国推广赋役黄册之前,曾于洪武三年(1370年)在南方部分地区试行小黄册之法。相对而言,小黄册研究一直处于资料极度稀缺的状态。截至目前,学界对相关资料的发现只有三次。

第一次1962,在《永乐大典》引《吴兴续志》中发现了湖州府小黄册图之法。这是传世史籍中确切记载明朝曾于洪武三年在部分地区试行小黄册之法
的首次发现
第二次1973,首次在《汉书》残本纸背发现了洪武三年浙江处州府青田县攒造小黄册原件
第三次2015,小黄册原件再次发现。与第二次《汉书》纸背登载形式相同、内容相关,同属洪武三年小黄册原件文献。部分内容节选如下:
奉/处州府旨(指)挥为税粮黄册事。仰将本都有田人户,每一百家分为十甲,内选田粮丁力近上之家十名,定为里长,每一年挨次一名承当,十年周而复始。……置立小黄册一本,开写各户田粮数目,令当该里长收受,相沿交割,催办钱粮

——摘编自宋坤、张恒《明洪武三年处州府小黄册的发现及意义》


依据材料,阐释明洪武三年处州府小黄册原件发现的史料价值。
2023-01-0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碑刻价值

材料一 在地面立石作为永久性纪念物或标记者,多称为碑,其上镌刻文字者,称为碑刻。中国古代碑刻的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军事、艺术、教育、科学、技术、民族等许多方而,有人认为它可与中国古代“廿四史”相媲美。中国最早的碑刻为战国时代的秦石鼓及中山国守丘刻石等。《史记》曾对秦始皇刻石加以著录;汉“石经”刻就后,《后汉书》《洛阳伽蓝记》等曾予记载;唐代先秦石鼓文出土后,记述与研究风气大盛;宋代形成了专门研究青铜器和碑刻的学问“金石学”。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碑刻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代部分碑刻简介

名称(朝代)简介
石鼓文(战国)用大篆记载了周天子使臣与秦献公一起出游的情况。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琅琊刻石(秦)前半部用小篆记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后半部记述李斯请求秦二世在秦始皇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熹平石经(东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汉灵帝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把儒家经典抄刻成石书,竖立于太学门前。残石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等
北魏曹望憘造像题记(北魏)流失海外最著名刻石之一。记载北魏时期襄城将军曹望憘建造佛像并作发愿题记,书法精美。现藏于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
颜氏家庙碑(唐)颜真卿为其父刻碑,历数颜氏家族满门忠烈上百人,德风操行,一脉相承。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蕃会盟碑(唐)用汉藏两种文字记述唐穆宗与吐蕃赞普结立舅甥之谊,订立友好盟约等事。立于拉萨大昭寺
青阳乡约碑(明)记载明代嘉靖年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的青阳乡订立乡约及实施成效等内容。现立于青阳乡石鼓庙
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清)清乾隆皇帝为纪念土尔扈特部归来钦命竖立,叙述土尔扈特蒙古西迁一百多年后重返祖国并被清廷接纳的经过。现藏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任意选择三个视角,说明碑刻的历史研究价值。
4 . 文明交流

材料一   丝路的开通终于揭开了中国与罗马关系史上的第一章。自奥古斯都时代起,赛里斯(中国)在罗马就成了中国丝绸和与东方开展贸易的象征,尽管这种贸易往往经过印度或安息的中介。古罗马史家也特别提到中国铁是“质量最佳的”,还有中国的大黄、桂皮等药物也是罗马人着力追求的商品。据普林尼记载,罗马每年因东方贸易而流入印度、中国和阿拉伯的货币至少达一亿赛斯特斯,约合十万盎司黄金。双方的交往一般不对中国社会产生反馈,反之中国特别是西域的重大变化或动荡,则常会通过商路传递到西亚、欧洲。

——摘编自丘进《汉代中西交往与社会开放》

材料二   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

区域时间史料
非洲13世纪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5—前1世纪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1世纪《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646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771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美洲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欧洲1750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

(1)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汉代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任选三个角度,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5 . 关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结论
A《史记》记载:“然张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促进了西南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B唐蕃会盟碑记载:“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C《元史》记载:“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基本奠定
D《清高宗实录》记载:1762年,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节制南北两路,统辖外夷部落,操阅营伍,广辟屯田。”说明了清代对疆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A.AB.BC.CD.D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柳芳《氏族传》记载,隋代实行分科取士政策之后,时人称此举导致了“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这说明科举制的实施
A.扩大了隋朝的统治基础B.彻底的打击了士族势力
C.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D.推动了社会生活世俗化
2021-07-06更新 | 267次组卷 | 18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康熙时期,江苏《吴江县志》记载吴江县盛泽镇“富商大贾数千里辇(车载)万金而来,摩肩联袂,如一都会”。利用该记载作为证据,可以印证清朝时期
A.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B.工场使用了雇佣劳动力
C.实力雄厚的商帮形成D.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与国君同族的下层国人也拥有干预政治的权力,遇有重大问题,国君要询问全体国人的意见,国人可以批评甚至废除国君。这说明西周
A.已经形成了高度的中央集权B.形成了完善的中枢决策体制
C.保留了部分氏族民主制传统D.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监察体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宋朝规定只要考中进士五等以上者可以直接授予官职。当时社会上出现了“榜下捉婿”的婚姻现象。《萍洲可谈》记载:“本朝贵人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这说明,宋朝
①市民阶层兴起   ②科举制度发展   ③门第观念淡化   ④贵族垄断选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