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论语》 —— 人类文明的瑰宝

材料一   汉唐时期,有记载的研究《论语》专著约百部。而两宋时期有250余部。《论语》是北宋文人必读经典之一。深受重视。他们虔心研治儒学,成就了北宋《论语》注疏的辉煌局面。两宋对于《论语》的注解。不再局限于此前的章句、训诂、名物等。而   开始注重对其义理的阐发与分析。都体现出诠释义理的深度。代表作有程颐《论语解》、朱熹《论语集注》及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等。《论语》学的发展蔚为壮观。

——摘编自刘亚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流传研究》

材料二   4世纪后期。《论语》传入日本。7世纪。日本最早的宪法中多条目直接出自 于《论语》。大化改新时的教育机构中《论语》被定为必修书目。《万叶集》《源氏物语》 等作品均引用了《论语》的话语。9世纪。祭拜孔子与孔庙合法化,宫廷首开“论语讲   筵”。18世纪,朱子学在日本取得官学独尊地位。政府和民间初等教育都以《论语》为教   材。近代日本企业家利用儒家伦理。为其追求利润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从17世纪开始   《论语》等中国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儒家不依靠宗教力量、以伦理道德支撑社会发展   的思想体系,成为欧洲思想家们学习的对象。其中伏尔泰尤其引人瞩目,他认为中国“在   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对《论语》译介 与研究兴盛,译本越来越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论语》也在当时成为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摘编自馆冈邦雄《<论语>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朝《论语》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简述《论语》对外传播的影响。
2 . 敦煌石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北朝至宋元1000多年的不断开凿修建,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

隋唐时期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石窟数量多达1000余个,保存下来的有200多个,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石窟装饰纹样既保留了北朝时期敦煌本地图案和一些西域纹样图案的特点,又吸收中原地区石窟、陵墓雕饰、丝织物上的纹样特征,还吸取了中亚地区的一些纹样风格。以花卉、禽兽等图案为代表,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色彩绚丽。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西夏石窟的图案装饰纹样受到北方辽政权的影响,也明显模仿宋代建筑彩画的纹样。西夏晚期和元代的洞窟,壁画和雕塑中都出现藏传佛教的内容。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和阗文、希伯来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

随着岁月的流转,因长期受风沙等自然原因的影响,敦煌石窟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鉴于此,让文物在数字档案中永生的构想被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武汉大学研究团队、敦煌研究院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已有289个洞窟完成数字化摄影采集,140个洞穴进行了三维重建,敦煌石窟建立了全方位的数字档案,开发出根据图片自动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的云计算共享平台。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态被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尘封的文物由此获得新生和永恒。

——摘编自关友惠《敦煌装饰图案》、高宇飞《人类敦煌:敦煌文化特色与形态》、胡珊《数字档案“让敦煌永生”》等


(1)依据材料,概括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指出敦煌莫高窟的史料价值。结合敦煌莫高窟数字档案建设的具体做法,谈谈你的认识。
3 . 中非交往源远流长

材料一   约从11世纪起,中非交往再次走向高潮。东非僧祗城邦国(又称层檀国,今坦桑尼亚)和马达加斯加开始与中国交往。《宋史》中记载了层檀国派使者持国书来 华,宋神宗授予他“保顺郎将”封号。中国船舶经由南中国海、红海可抵达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元世祖忽必烈曾派遣使者前往东非马达加斯加岛考察。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曾 到非洲,访问了东非的摩加迪沙等地,其足迹达到南纬九度。这时期,中国输往非洲的商品中,瓷器取代丝织品,成为最主要的商品,非洲则主要将香料、象牙等输往中国。考古学家在北非、东非沿海以及赞比亚(非洲中南部内陆国)等地发现宋元陶瓷器的遗址。元代地理学家曾编绘非洲地图,将非洲画成倒三角形,画出了非洲北部有撒哈拉沙漠,南部尖端向着大洋。

——摘编自张象《古代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四次高潮》

材料二   非洲国家与中国交往事件(部分)

1955年周恩来在出席亚非会议期间会见埃及等非洲多国代表
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埃及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
1958年中国首次提出“支持非洲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原则
1961年中国与加纳签订经贸协定,派遣农技专家去加纳进行种植活动,并向 遭受水灾的索马里提供救济款和国产药品
1963年中国派出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
1965年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总计达到19个
1971年在26届联大关于中国问题的提案投票中,非洲26国投赞成票
1970-1976年中国工程队援助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中国与非洲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背景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20世纪50—70年代中非友好交往的影响。
2024-04-28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制度建设与社会变迁
变法史籍记载释文
李悝变法
(魏国)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封赏有功劳的人,任用有能力的人,并且要赏就要实行,要罚就要得当
商鞅变法
(秦国)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在战场立功的人,都可以获得爵位;王族宗亲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名册
乐毅变法
(燕国)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着处之不把禄赏私馈给亲近之人,应授给功劳多的人;不把官职交付给宠幸之人,应让有能力的人来担任
(1)依据材料和所学,比较三次变法的共同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唐朝三省的职权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施行。中书省由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种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发下,但舍人仍可以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罢免他的职务,否则,还是拒绝起草。中书舍人把命令草成后,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读,审读通过,由给事中(门下省专掌封驳的官员)签名副署,才行下到尚书省施行。如被封驳,则此事便当作罢论。

——摘编自吴晗《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2)依据材料,概括唐朝三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1912年3月5日,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3)从材料中选择证据,阐述对“新陈代谢”的理解。要求:确定总论点,选择两个不同类别的证据进行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依据材料,概括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说明这部宪法的历史地位。
2024-04-0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秦直道。

材料一   秦直道与长城呈”正确”形架构,相互支撑、遥相呼应。秦在直道沿线设有严密完备的配套军事防御设施,如关隘、兵站、驿站、烽火台等。前方有事,大军三天三夜即可从咸阳疾驰到河套前线。秦直道基本沿山脊布线,地形相对平缓、顺直,所经地区植被繁茂,道路隐蔽性好。直道路基底部最宽达60米,顶部宽30米至40米,残存最厚的垫土层现今仍有6米以上。直道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完成选线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建设。

——摘编自何吉成《震古烁今秦直道》等

(1)阅读材料一、概括秦直道的特点。

材料二   汉武帝刘彻多次沿秦直道北击匈奴,巡视朔方。飞将军李广从秦直道快速进军,让匈奴骑兵措手不及。汉宣帝甘露二年,呼韩邪单于“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许多迹象表明,呼韩邪单于当时是循“直道”南下。昭宣之后,汉匈关系转向缓和,双方使节来往频繁,多次从直道经过。王昭君北上经行“直道”之说,得到许多学者的支持。直道连接“北边道”,匈奴获得中原丝织等商品后,与西域各族和希腊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商业交换。

——摘编自王子今《文化史视角下的秦直道考察》等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直道在汉代发挥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城市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市相较于中世纪城市有很大的扩张。建筑和城市建设上大多仿照古希腊、古罗马的风格,即便在建筑构件上,也创造性地应用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要素。在以前基督教神权统治时期,西欧城市空间要素中最突出的主体元素是教会和封建王宫的宫殿,即使有市政厅也不是在那么重要的位置上,而文艺复兴之后,富商大贾的府邸、供市民讨论决议的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开始逐步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城市里各种满足世俗生活、学习等需求的场所如图书馆、市民广场等也越来越多起来。同时,城市选址、设计上还受到地理学、透视学等影响。

——摘自彭敬仪《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与广场建设》

(1)阅读材料,概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市相较于中世纪城市发生的变化。
(2)结合所学,指出这些变化体现的时代特征。
2023-07-15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历史作业

以下是美国中学关于南北战争(美国内战)的一份作业:

1.你是否同意林肯总统的声明:除非美国被全部解放或全部奴役,否则美国不能存活?请解释。

2.请解释为什么北方白人反对奴隶制,南方白人拥护奴隶制,但双方又感觉各自都是在为自由而战。

3.内战期间,女人开始承担很多以前由男人承担的工作。你能对由于内战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突做出怎样的概括?

4.运用历史证据来支持或反对下面的观点:美国内战是地区差异不可避免的结果。

——选自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1)概括这份作业的特点。
(2)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下的世界”这一主题的学习,设计一份作业。要求:依据材料中作业的特点,设计2~4个思考题;关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相关内容。
2023-04-29更新 | 30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铁路建设

1979年至1983年,我国共新建铁路2.8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5'万公里。到201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全国铁路全年客运总量从建国初期的1.03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35.7亿人次。1978年以后,铁路部门先后与外国拥有先进技术的公司和政府代表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大大缩短了铁路现代化进程。中国铁路经历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制造、打造中国品牌等几个过程,形成了自主开发和制造的高铁品牌。2007年,第六次铁路大提速正式展开,动车组运行时速达200公里/小时以上,中国从此进入高速铁路时代。至今,中国高铁运营网络形成,高速动车、城际列车、普速客车、市域(郊)列车等层次多样、能力协同、适应需求的客运系列产品正在形成。20147月,中国海外承建的首条高铁——土耳其要卡拉至伊斯坦布尔的高铁通车,这是中资企业在境外组织承揽实施的第一个电气化高速铁路基建项目。20156月,俄罗斯首条高速铁路的规划设计合同在圣彼得堡正式签署,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的第一单。

——摘编自王强《中国铁路百年发展见证中华民族历史性飞跃》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所学,分析中国铁路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2023-04-29更新 | 318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官吏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逐渐演变为集权专制君主,实行官僚制度。这套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其一,在官吏任免方面,突破“亲贵合一”“世卿世禄”的旧制。选拔官吏,或因军功,或由荐举、游说,或择自侍从养士。被任命的官吏多非贵族,“官无常任”,不得世袭。其二,以玺印符节作为官吏权力的象征和凭据。国君任命官吏时授予玺印,免职辞官时回收玺印。将帅统兵发兵,也须持有兵符。派遣使臣,则用国君授予的“节”,国君颁赐给官吏玺印符节,赋予官吏行使行政、军事、司法诸权以合法性。其三,严格实行官吏岁终“上计”。每年地方官须向国君呈报财政预算。国君采用合券制,年终稽查两片符券所载数目的盈亏。盈者升官受赏,亏者降职问罪,以督促官吏尽责尽力。其四,推广俸禄制。发放数额,依官职高低而有等差。俸禄取代封色,国君可随时任免或调动官吏。

——李治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1)概括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里的“监”是“掌监郡”的“监御史”。它隶属于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使地方官不敢欺骗和违抗中央。汉初,郡国并行,各郡没有设置监御史这个官职,但中央派人监察地方的作法继承下来。到汉武帝时,在全国置十三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刺史对上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对下主要监察郡守和强宗豪右,从其“周行郡国”可以看出,诸侯王也在督察之列。刺史以六条问事,形成“秩卑”“任重”的局面。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虽不是地方官,由于能控制地方长官,因而极易越权。随着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刺史(州牧)的秩位提高、权限扩大,刺史可以督察辖区内一切朝廷命官,有选举、劾奏之权,有权干预地方行政,又拥有领兵之权,事实上演变为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有的州牧、刺史甚至权位父子相袭,实际上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摘编自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地方治理体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影响。
10 . 交通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   “一五”计划中第5章谈了“运输和邮电”工作;在具体任务中,第5条这样表述交通工作: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邮电业,主要是铁路的建设,同时发展内河和海上的运输,扩大公路、民用航空和邮电事业的建设。第6条谈到对个体运输业采取不同的合作形式,逐步地把它们组织起来。对私营运输业的改造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利用、限制、改造”等政策,使它们分别走上联合经营和互助合作的道路。

——摘自肜新春《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发展战略的演进与绩效》

材料二《30年来交通工具的变迁》一文中介绍的百姓交通工具变迁如下表:

时间交通工具
20世纪80年代
我哥哥上高中那年,托人买了一辆环球牌自行车,需要购车票。那
时候农村女孩结婚,几大件就包括自行车。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摩托车进入了一些先富裕起来的或赶新潮的农民家庭,农村青年结婚流行的新几大件,包括摩托车。石家庄市区不仅有公交车,而且出现了出租车。
进入21新世纪一个是火车提速,尤其是动车组的开通,加快了生活节奏和工作效率。另一个是飞机日益成为人们的日常出行工具选择。在城市,私家车、电动自行车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家庭,节假日全家开车在附近旅游,也成为风尚。

(1)为什么“一五”计划重视发展交通运输业?结合材料一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解读改革开放以来百姓交通工具的变迁。要求:概括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分析原因和作用,阐述总体认识。
2023-01-1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