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的英国,越来越多曾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进入中等阶层生活,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追求生活舒适和便利,同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曼德维尔(16701705)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品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这场大讨论使人们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大讨论也使人们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机遇。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1931101日,《申报》刊载了《抗日会决议对日绝交范围》:“(一)不买日货,不卖日货,不运日货,不用日货:(二)不以原料及一切物品供给日人:(三)不乘日轮,不以货物装于日本轮船,不起卸日货;(四)拒用日本银行钞票、提取日本银行存款,对日本银行停止收解;(五)不与日本人工作;(六)不雇日本人;(七)不登载日人及日货广告;(八)不接待日本人。”

材料三   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国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阐述17—18世纪英国奢侈品消费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的意义。综合三则材料,谈谈启示。
2024-02-24更新 | 165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青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社会安定,遭受战祸破坏的生产力得到恢复,全国人口开始迅速增加。明代中期以后,土地 兼并之风日盛。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福建耕地面积为146259顷,至明万历六年(1578年),朝 廷统计的耕地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至134226顷。闽南人不得不向外迁移,但福建北部多穷 山恶水,移民的空间不大。因此,“贩洋取利”便成了闽南人“下南洋”的重要推动力。 ……促使闽商集 团发展壮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殖民者东来所带来的商机。

材料二   下表为近代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

时间1801~1850年1851~1875年1876~1900年

流向
东南亚地区古色秘鲁澳大利亚美国其他菲律宾马来半岛东印度群鳥古巴秘鲁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其他菲律宾马来半岛东印度群岛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其他
流量   (万人)201.711

1.8

6.54.5352513.511

5.5

16312.523638

1.2

0.80.4

2.6

分布
(%)
62.55.33.13.1

5.6

20.43.627.719.810.68.6

4.3

12.72.310.42.444.446.8

1.5

10.5

3.4

——摘编自朱国宏《近代中国大规模的国际迁移:1840~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闽商“下南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国国际移民流向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迁移的看法。
2024-04-3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印度政治单元的分散和不统一、导致了传统政治文化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一个意见、利益、冲突和权力多元化的社会正是民主制形成的基础和切实保障。另外,印度教超自然主义传统使印度对专制君主缺乏绝对服从和拥戴的文化思想基础,把社会分割为许多种姓集团,众多种姓之间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争斗制约了国家的权力。从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对印度传统的一些政治制度进行了强力改造并输入英式政治文化,从而使带有西方特色的政治创度和政治文化渐渐在印度扎下了根。此外,不断接受西式教育的印度政治精英们的推崇和模仿,使他们逐渐接受了英式政治理念。

——摘编自赵鸣歧《印度独立以来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抉择与实践》

材料二   印度1950年宪法规定,印度的立法机构分为代表各邦的联邦院(上院)与代表人民的人民院(下院)。在权利分配上,上院比下院的权利要小得多。印度的联邦院尺是“从法律上讲,与人民院的地位是平等的”,但事实上几乎不具有监督政府的职能和财政权,而且权力越来越小,与英国上院的转化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立法与行政的关系上,印度也与英国一样,都贯彻行政对议会负责的原则。与近代英国一样,印度的总理同样来自占议会多数的政党,他召集的内阁同样对议会负责。

——摘编自毛范《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治体制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现代政治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印度政治现代化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加坡于1991年开始连续出台实施国家科技发展5年规划以来,目前已进入第7轮。2001年,新加坡政府投资85亿美元,打造世界级科技商务研发中心——“经壹科技城”(One North)项目,重点研究领域是生物医疗、咨询传媒和信息通信。“One     North”已发展成为一个汇聚科研精英和创新人才的科技平台,有近5万名员工,400余家领先企业和环球机构、超过700家起步公司、16个公共研究机构,以及5所企业大学或学院。根据《2022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新加坡吸引和赋能人才的能力排名亚洲第一位、全球第二位。新加坡400余家跨国公司拥有10万余名外籍高端人才,3万余名信息与通讯专业技术人才中约有30%来自国外,高等院校中近40%的教师为外国人。为鼓励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于2008年启动“概念验证资助计划”,在该计划支持下,涌现出内窥镜机器人、纳米颗粒的疾病诊断技术等众多突破性成果。新加坡总理亲自领导的研究、创新与企业理事会,宏观制定产业科技创新领域发展方向……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邀请知名企业家、投资人和研究人员做演讲,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热情。政府还设立了1亿新元国家青年基金,以支持有创新精神的青年。2018年以来,新加坡被敲定并签署了2项超大自由贸易协定,分别是《欧盟—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摘编自王建美《新加坡科技创新实践与经验启示》

材料二   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规划》中指出,到2025年,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明显增强,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科技创新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奠定坚实基础,为提升上海“五个中心”能级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摘编自王道军《逐条解读上海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22条意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科技创新迅猛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谈谈你的合理建议。
2024-05-0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含答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英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需要扩大帝国版图,以满足工业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输出资本和转移社会矛盾。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兴起,使英国能以新的“自由贸易”的方式进行扩张。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一书中便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这一 理论后来为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许多社会学家大力推崇这种新的帝国观念,主张抛弃重商主     义、推广自由贸易,但认为殖民地是缓和社会矛盾的必然选择。1820年伦敦商业资产阶级向国会递交一份由著名经济学家图克起草的请愿书,呼吁实行自由贸易。此后,格拉斯哥、曼彻斯特、爱丁堡等城市也提出了类似请愿书。19世纪上半期,随着自由贸易改革运动的胜利,“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理     论被英国政治家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应用,自由贸易与殖民占领一起成为了英帝国扩张和管理的基本原则。19世纪中后期以来,纺织业虽然仍为英国的支柱工业,但其发展滞缓;而重工业产品的出口以猛烈的势头发展。二战后,英国、法国特别是美国在新自由主义和自由平等的旗号下,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经济与文化扩张。这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近代英国“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经验。

——摘编自卢玲玲《近代英国“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影响》

材料二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此后,截至2022年底,全国先后共设立了 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协调、陆海统筹的开放新态势。21个自贸试验区累计共有28个建设方案,总计推出了3400多项改革试点任务。在总体任务和目标基本一致的前提下, 各自贸区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在改革试验中突出自己的特色。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涉及国家   安全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问题时,我国一直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据统   计,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到千分之四的自贸区(港),2021年实现进出口额6.8万亿元,同比增长 29.5%,比全国高8.1个百分点,贡献了全国进出口额的17.3%。中国海关总署根据自由贸易试验   区的改革经验,从2017年开始就在全国海关普遍推行自贸区创造的“单一贸易窗口”的做法,并提出   全国各地海关都要压缩货物通关时间的1/3,而各自贸试验区通关效率平均提高约40%。我国对外 签署的自贸协定数量在过去十年由10个增长到19个,增长了近1倍。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   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了21个成员国达成《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 图》。2016年,G20 杭州峰会推动达成《G20 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为2017年世贸组织发起投资便利   化倡议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裴长洪《我国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十周年:基本经验和提升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自由贸易帝国主义”形成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设立自由贸易区的背景,并谈谈我国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本经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2024-05-03更新 | 8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含答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广东罗定等地“铁矿既溶,液流至于方池,凝铁一版,取之。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一版。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钩(钧),则炉太旺,炉将伤……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缩”。

有学者估算,20版铁,每版300斤,共6000斤,按万历年间北京官价约合96两(白银),如果每年生产6个月,收入可达17280两,考虑到“万金”的成本,每年资本周转不到2次。

——摘编自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等

材料二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新式纺纱机发明之后,手织机再也应付不了工作了。由于煤的使用,虽然生铁的产量迅速增加,但棒状铁(一种由生铁精炼而成的韧性铁)的生产却受到限制。英国不得不从瑞典和俄罗斯输入棒状铁,其价格之高成为各地工匠加速推进冶炼技术研究的原因之一。不久,纯粹从经验中衍生的搅拌炼铁法的发明大大减少了用锤锻打的辛苦工作,并能迅速且大量地生产棒状铁。18世纪80年代,这一发明获得瓦特的赞许,许多厂商主动前来与发明家磋商其专利证的使用权问题。如理查德·克劳肖凭借此专利所开的工厂里,棒状铁的产量从每星期10吨提高到200吨。根据推算,1786年至1789年发明家所订的专利授权合同如果得到诚实的执行,那么他在专利权的法定保护期内,能获得高达25万英镑的使用费。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中国广东“铁场”生产经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类“铁场”兴起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之际中国广东冶铁业和18世纪英国冶铁业发展条件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18世纪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洲自北向南,穿越了好几个气候带。其中,沙漠和森林是活动的障碍。农业的发展缓慢而零碎。从大约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600年,联结西非和地中海的泛撒哈拉贸易线路开始了它的转变。亚撒哈拉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用黄金、铁、奴隶、盐和象牙进行交易,所有货物在地中海的需求都增加了。冶铁知识和家畜饲养方法,沿返回的贸易路线传给了黑非洲。随着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东非出现了一系列国家,西非的马里和桑海也一度强大。但非洲的发展始终和亚欧大陆不同。无法像罗马人、阿拉伯人和中国人一样,非洲人能够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建筑师和工程师;但自然条件的限制,使他们无法建立伟大的帝国文明。

材料二   美洲天生具有丰富的植物物种——玉米、土豆、南瓜、豆角和树菁,但可供驯养的动物不多。欧亚大陆有牛、绵羊、山羊、猪、鸡、水牛、马、骡、驴和骆驼的野生始祖。这些动物提供了肉、奶、羊毛、皮革、牵引和运输。相比之下,美洲只有无峰驼、火鸡和几内亚猪,而且它被隔绝在物种和知识的全球交换之外,而这种交换,正是劳动生产率能得到最大发展的原因。因此,美洲人没有车轮,没有铁,也没有犁。这些制约条件,限制了北美文明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从人类起源到21世纪》(2013)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美法系最早可追溯到由原始习惯或判例组成的日耳曼法,它认为,法则只能靠经验去摸索,人们不可能达到一种完善的理性。受洛克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它认为政府只是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协调人,故政府应该接受法治。面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着重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却忽视了对社会公道、永久和平、世界主义的博爱等这些宏伟理想的追求。

——摘编自胡娟《西方大学两大治理模式及其法治理念和思想传统》

材料二   法律应以民族为基础,即以本民族的道德、法制、风俗习惯、宗教等民族性格为法制之标准。中国法系,以人伦为本位,以理性为前提,尚礼仪,重王道,尚矜恤,慎刑罚。它以“人是宇宙的主人”和从内外两方面践履人生里程的精神,以融合民族、提升道德、维护秩序和实现大同世界理论的贡献,自占世界上法系之重要地位,为安南、朝鲜、日本、暹逻之母法。近世因经济思想之变动,政治形式之改观等,遂日渐式微。然中国法制具有独特的精神与久远的历史及光辉的价值,可以成为医治世界危机的一种药方,其复兴势在必然。

——摘编自俞荣根等《中国传统法学述论:基于国学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法系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法系的时代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建设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荷兰工匠开发了弗卢于特船。不同于英国战船不断增加军备而影响运输性能,弗卢于特船是典型的商船设计,没有船头瞭望台,装备极少的轻型火炮,主舱空间更加宽敞,可以荷载100吨—900吨的货物。这种船只航行需要的人力较少,并且水线以上的小体积减少了风阻,提高了航行质量。荷兰造船厂通常配备一系列的设施,如绞车、起重机和风力锯床等来节省劳动力。荷兰造船厂的建造成本较之英国,要节省40%—50%,欧洲国家纷纷从荷兰购买船只。17世纪,法国拉罗歇尔凡10吨以上的商船,皆为荷兰所造。1617世纪,荷兰人垄断了东方贸易。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只有英国或其殖民地所拥有、制造的船只可以运装英国殖民地的货物,荷兰造船业遭到重创。

——摘编自[英]乔纳森·伊斯雷尔《荷兰共和国:崛起、兴盛与衰落14771806

材料二   1961年到1978年,是中国船舶工业独立自主地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形成完整工业体系的关键阶段。1978年后,我国船舶工业通过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的关键生产设备,大规模开展重点船厂技术改造,很快具备了建造符合国际规范和标准要求的船舶的能力,成功实现了船舶产品出口。与此同时,船舶工业也进行了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逐渐转型为充满市场竞争活力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2008年,中国船舶工业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2位,船舶经济运行各项指标所占国际市场份额长期位居第一,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摘编自李桢《中国造船业的图强路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荷兰造船业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造船业的重大转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荷兰和中国造船业崛起中获得的启示。
2024-01-2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中国被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在外部压力的迫使下,中国王朝国家的疆域,开始有了近代领土的涵义。自此,中国的边疆,就不再是王朝统治的边缘,而是国家领土的边缘,中央王朝通过直接控制边疆地域对边疆民族地区进行统治与开发。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开始了民族国家构建历程,在国家边界日渐清晰和民族国家逐步形成的基础上,民国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与开发上,也是采取的“区域主义”取向的治理方式。

——摘编自张海鹏总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二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在全新的民族国家架构中,获得了崭新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全面改善和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和开发,尤其是陆路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和开发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和人民都获得了持续的发展,大大巩固了国家主权统一与边疆政治稳定,促进了新中国的整体稳定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中国国力快速增强,国家快速崛起,而边疆及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在中国民族国家建设和国家整体发展中的影响,也进一步凸显。

——摘编自孙雯《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现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开发的阶段性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现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开发取得成效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开发关系的认识。
2024-01-2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