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7267 道试题
1 . 张载“横渠四句”表达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对该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强化了儒学的哲学性和思辨性B.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
C.促进树立儒学基本价值观D.隐含一定的平等叛逆色彩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均田制
2024-02-27更新 | 6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辛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把李悝“尽地力之教”的措施带到秦国,在社会生产中,特别重视农业生产领域。根据秦国地广人稀、荒地多的特点,把重点放在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他在变法中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女收为官奴);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徕民”法令规定:三晋(韩、赵、魏)民众来秦国定居,就有地有房,三代免除徭役,不用参加战争,垦荒的特别优待,10年不交纳赋税。让秦国人当兵打仗,新来的人种田解决粮食问题,从而使秦国的兵源和粮食问题都得到解决。

——据《商君书》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从哪些方面入手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材料,简评商鞅上述改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建设者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推动政府放权,减少办事成本;注重人才开发和培养;形成高效科学的管理方式;等等。这些做法(     
A.建立了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B.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D.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经济观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中山府(河北定州),元代时属真定路,至正八年(1348年)立有一块石碑,碑上镌刻的《重建礼拜寺碑记》称:“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朝夕亦不废礼。但府第之兑隅,有古刹寺一座。堂宇止三间,名为礼拜寺,乃教众朝夕拜天、祝延圣寿之所。”由此可以说明,当时(     
A.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革B.地方政府重视宗教保护
C.政策导致社会矛盾尖锐D.中外交流影响民族构成
2024-02-27更新 | 21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近代以来,西方一些政客认为,欧洲人出现在非洲是对“幼稚”“尚未成熟”的非洲人担负“责任”,进行“托管”,利用“土著人当局”对非洲实行间接管理,使非洲劣等种族“文明化”。这种认识意在(     
A.解释非洲落后的原因B.压抑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C.掩盖西方侵略的本质D.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西方文明挟坚船利炮登陆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发现西方和反思传统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个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冲突、交汇、融合的历史过程。甲午之后,追求现代性的中国启蒙知识分子,通过认识“西方”现代文明与帝国强权于一身的两面性,理解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趋势,并籍由其西方想象而确立了中国现代化之“文明”与“富强”两大目标。在百年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语境中,国人对西方集强盗与导师于一身的形象的认知往往囿于片面的单向思维,或尊崇西方为现代文明之典范,或仇恨西方帝国强权之罪恶,亲西方和反西方的意识并存。

——摘编自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表征着中国向西方学习以实现民族复兴的悲情式现代化诉求。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启蒙知识分子的西方想象,关乎中国现代化之价值取向。严复对西方“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文明秩序的认识,梁启超对文明进程中自由与强权之辩证法的思考,陈独秀对西方列强之人性兽性并进的“世界文明之猛兽”的揭示等,无不辩证地揭示了西方现代性的特点。对中国启蒙知识分子来说,亡国灭种的民族悲情、天下主义的文化传统、留学外域的跨文化背景等,构成了影响其西方想象的复杂因素。

——摘编自高力克《双面西方:文明与强权——中国近代知识精英的西方想象》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西方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国人的西方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掀起了一场社会变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日本废除了世袭姓氏贵族制度,确立“八省百官”制及“国郡”制,并赐给大夫以上官吏“食封”,赐给大夫以下官吏“俸禄”。由此可见,这场变革运动旨在(     
A.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B.壮大武士阶层的力量
C.理顺统治阶层内部关系D.适应中国移民的需要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并不是简单的政治一统,而应该看作天人的一统,也就是德礼和刑政,由此构成中华文明历世不衰的政道传统。尽管历史上无数次改朝换代,但后来的胜利者往往都会承认前一王朝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合法性。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多有侵扰乃至统治中国(中原王朝),但最终不分夷夏,都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洪流当中。

——摘编自郭晓东《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

材料二   历史地看,原处于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在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中努力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努力寻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改革,从而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内在驱动力。边疆社会发展与中原地区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平衡,而新的统一的条件则在不断缩小差距的过程中越来越成熟,最终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摘编自向燕南《辽金西夏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材料三   清代,边疆在空间划分上呈现出从界线模糊到边界清晰的特征,在治理上呈现出从拱卫中央、维护统治到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目标的转移,从而完成从“天下”到近代“国家”的转变,其边疆治理呈现出陆海兼顾的企图以及维护国家主权的倾向。

——摘编自吴曼《从“天下”到国家:清代的边界与边疆治理》

材料四   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最为鲜明且最为基础的特质。进而言之,历史的连续性并非仅指线性维度上的连绵不绝,实际上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含义:独特的地理气候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自然基础,稳定的空间规模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生长保障,厚重的文化积累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内在支撑,深沉的历史精神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核心品格。只有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

——摘编自王学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连续性》

(1)概括材料一中“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贡献。
(3)根据材料四,简述“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的史实依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1—12世纪,在地广人稀的西欧庄园中,封建领主为了吸引佃户,会采取降低租金的方法,甚至会让一些农奴上升为自由农。而到了13世纪,地租越来越高,有的自由农为了获得一块耕地,甚至降身为农奴。这一变化表明,当时西欧(     
A.人地矛盾逐渐凸显B.世俗王权得到加强
C.庄园农业生产衰退D.瘟疫造成人口锐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