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下图所示为两汉时期的文献中身份可考的孝廉(察举制中选官的主要科目之一)出身情况统计(单位:人)。该图可用于说明,察举制的实施(       
   
A.冲击了阶层固化的局面B.实现了选拔人才的公平
C.奠定了士族专权的基础D.瓦解了地方的豪强势力
2 . 后世发现大量汉魏晋南北朝和隋的碑志,其中部分碑志中的人物(既有胡人又有汉人),都认为自己是五帝的后代。数量统计如下:
黄帝颛顼帝喾少昊炎帝总数
汉魏南朝41625511227
北朝41183124121253410106
42222312119
总数4524620811029514413
6926811116417
这反映出(       
A.华夏认同观念影响深远B.南北政权争夺正统地位
C.民族矛盾引发认知混乱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023-07-2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非洲的外债总额从1970年的132亿美元,增长到1990年的2720亿美元,相当于非洲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90%。联合国统计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1977年非洲有17个,1991年增至22个,占全球最不发达国家的 70%。为此,非洲国家应(     
A.努力构建多极化世界格局B.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监管
C.成立南部非洲经济共同体D.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024-02-0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美之间开辟了新航线。当时欧亚两洲的商贸发达,但对于西欧、北欧的国家来说,亚洲无疑是千里之遥,而美洲、非洲则近得多。于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开始殖民扩张,他们在美洲创建种植园,开发金银矿,由于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在利润的驱使下,殖民者将贪婪的目光投向未开化的非洲大陆。这一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处女地”,随着商贸的扩大,欧洲国家资本积累的需要,全球国际性的人口迁移进入高潮期。两次世界大战阻滞了正常的国际人口迁移,然而战争一结束,国际人口迁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家边界,使东欧各国都有人口互相迁入迁出;在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来的殖民者被迫遣返人口回国。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里,欧洲战后较快的经济发展,减轻了人口压力,使人口迁出也日益减少。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欧洲移民减少,拉丁美洲成为迁入地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移民人数超过了欧洲。

——摘编自王蓉蓉《近代与现代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特点》

材料二   在当今世界,国际移民在国家、地区以及全球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较之由发达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移民寄回家的资金成为更加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他们重返故土时还带回了新的技术、经验和人脉。在某些国家,很多经济领域以及公共服务行业对移民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已经相当高。据世界银行统计,全世界的汇款从1995年的102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约2320亿美元,增加了一倍以上。往发展中国家的数额在全球汇款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从1995年的57%(58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72%(1670亿美元)。根据教育部《2009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从1978年到2008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39.1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8.91万人。据国际移民组织2001年的保守估计,全世界1.5亿国际移民中,大约有4000万属于非法移民。

——摘编自杨恕《人口迁移: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6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并说明相比于前者,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球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的影响。
5 . 据北洋政府的统计,1912年全国产业工人约 66 万人,至 1919年已增至 200 万人,于是在1919年“六三”斗争中他们便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长为革命的领导阶级。据此可知,“六三”斗争(     
A.大力传播了资产阶级文化B.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任务
C.开始具备新民主主义特征D.使大众文化素养普遍提升
2024-01-2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 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

——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 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 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材料三“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 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写道:“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写出康、梁等人“群学”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概括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 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缘由。
2023-07-10更新 | 2042次组卷 | 13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文水中学校2025届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1—1772年,由狄德罗主编,数学家达罗贝尔、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参与编写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工艺的理性辞典》(以下简称法国《百科全书》)陆续出版。法国《百科全书》包括17米丈字,11米图版,71818个条目,2885幅播图,其中自然科学占比超过人文科学。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也想参与该书的编纂,被狄德罗拒绝。该书在出版过程中两次被政府查禁,又两次解禁。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前,法国《百科全书》共出版了6个版本,印刷了大约2.4万套,在法国国内卖了11507套,在欧洲其他国家卖了12054套,美国的富兰克林、宪法之父麦迪逊等人都购买了此书。

材料二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由乾隆皇帝亲自审校的《四库全书》最终编纂而成,它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3470部书,其中科技著作内容不超过全书的5%。在征集图书的过程中,乾隆帝下令销毁了大量书籍,据学者统计,累计毁掉图书2929部。例如《天工开物》只因在序言中指出清朝龙兴之地东北在3000年前曾是蛮荒之地,就被禁毁了。《四库全书》编成后,乾隆决定人工抄写七部,分藏在6个城市,长期束之高阁直到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将其影印1000套,21世纪初内地出版社前后影印了2000套,这些书发货后即很快售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澍《<四库全书><百科全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法国《百科全书》与中国《四库全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百科全书》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型文化典籍的编纂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统计.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部队起义、投诚以及改编的部队总数近178万人,约占国民党作战军队总数的22%,被人民解放军俘虏的国民党军队总数为458万人。这说明(     
A.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了胜利B.国共之间力量对比得到根本扭转
C.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D.正确斗争策略加速战争胜利进程
2023-04-15更新 | 435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由于简牍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乡吏具体负责户籍的编造,县吏主要起监督、审核作用,户籍的正本放乡,副本呈县。由于乡吏是郡县任命,俸禄微薄,工作上经常有私派加征、盘剥百姓的行为。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魏晋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户籍转由县廷编造,并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隋唐则彻底废除乡吏,继续强化以县廷为中心的治民方式。

——摘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等

材料二   宋代,主户“均为五等”,施行五等分户制,并据户等征收赋役。客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良人身份,在户籍管理上有自己的专属户籍,并未附籍于主户。此外,州县还编制丁籍,对象涵盖主、客户,以全体男性为统计范围,登记姓名、年龄,不计财产,主要是为了征发夫役和科派身丁钱。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未成年男性已经不再承担徭役。当发生饥荒时,朝廷也会依据丁籍存恤百姓。

——摘编自戴建国《宋代籍账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户籍编造主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据考古发现统计,春秋时期的简牍较为罕见。到战国时期,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从最普通的随葬文件到地理天文、经济社会、法律政治、思想文化都有所涉及。这种变化折射出(     
A.铁犁牛耕的普及B.百家争鸣的盛况
C.书写材质的变革D.社会转型的加剧
2023-04-27更新 | 868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云冈现代双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