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43 道试题
1 . 致仕,又称致事、悬车等。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官员将职位和俸禄还给朝廷。《资治通鉴》载,乾符三年三月,卢龙节度使李茂勋请以其子幽州左司马可举知留后,自求致仕,唐僖宗“诏茂勋以左仆射致仕,以可举为卢龙留后。”这反映了(     
A.皇权通过致仕得到了加强B.藩镇利用致仕实现权力的交接和转移
C.致仕制度延续了唐朝统治D.造成了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恶化
2024-09-12更新 | 289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末至魏晋,“民本”理念已体现在规范专制君主权力运作的过程中,统治阶层的重要成员频频阐述“民本”。如东吴陆逊议曰:“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自古以来从无“民殷国弱,民瘠国强”的情况,因此统治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其族侄陆凯亦以“夫民者,国之根也”进谏吴主孙皓,并告诫其应注重民众基本的物质需求与日常生活状态。曹魏华歆亦有“为国者以民为基”之论,主张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这些亦可略窥汉初陆贾、贾谊以来的民本思想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相对于汉魏,唐宋至元明时期的学术下沉与儒学世俗化,使得出身寒微的学者可以更为普遍地立于下层视角思考民本思想,因理学本身对下层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欲”的约束,宋元的民本思想在“民意”和“君责”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唐宋统治阶层对“民意”相对较为宽容,学者也多意识到“民意”同样为民本的重要内容;唐宋以后的学者对“君责”的阐述更为思辨化、系统化,并在辨析君民关系过程中上升到理论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艳秋《两汉以来民本思想的发展演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魏时期民本思想得到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之后民本思想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2024-09-0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公元624年以及643年前后,应朝鲜高句丽王朝的邀请,唐朝两次派出使团前往朝鲜传播道教。据说使团由道士组成,他们带去了道教神灵的图像,并且讲授《道德经》。高句丽的学生还被允许到中国来学习道教,正如他们的同胞以及各国人民来中国学习佛法一样。据此可知(     
A.唐朝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B.对外交流以宗教传播为主
C.道教在唐朝的地位高于佛教D.中朝间文化双向交流频繁
2024-09-0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时期,诸夏又称诸华,或合称华夏,含有民族文化优越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往强调遵行周礼,以是否遵行华夏礼乐文明为区分夏、夷的最高标准,但同时也没有忽略夷、夏的族类差别,注意到夷狄与华夏在语言、习俗、经济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戎狄荐居,贵货易土”。

材料二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经过剧烈的分化、兼并、吸收、统一、只剩下了齐、韩、赵、魏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附庸小国。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至战国时期已为华夏所吸收、交融。南方的楚国在春秋前期就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至战国时已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逐渐与华夏民族交融,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交融,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华夏认同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发展的意义。
2024-09-04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毛泽东在给友人萧子升的书信中说到,王安石变法“欲行其意而托于古…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毛泽东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A.变法举措违背民意B.变法理念脱离实际
C.官场政治生态黑暗D.改革者的性格缺陷
2024-09-0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黄宗羲指出,天以仁生万物,必不会让人被私情所蔽,流于自私自利而最终导致祸乱争夺,所以天生“聚一团生气”的人为圣为王,使之治理天下,使民皆各得其所,各得其利,万民也会归顺他,这便是君主的起源。黄宗羲认为(     
A.专制制度是社会一大毒瘤B.人可以拥有合理的私欲
C.君主设立目的是兴利除害D.物尽其才才能社会安定
2024-09-0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孟子主张“仁政必自经界始”,富民必先“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司马光提出农乃“天下之首务”;明神宗时期全面推行“一条鞭法”;清康雍时期废除“人丁税”,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政策。这些主张和举措反映出(     
A.天人合一的世界观B.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C.重农抑商的经济观D.农为邦本的治理观
2024-09-0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清代嘉庆《临桂县志》将《蠲恤》一目列为卷一(如图所示),详细记载清代国家对广西地区赋税钱粮的蠲免情况,以及嘉庆元年朝廷对广西耆民的旌表。其《序目》称:“圣朝赤子是保,缓其租赋,丐其庸调,矜此鳏寡,致养耆耄,王政所先,天民无告,志《蠲恤》第一。”该地方志的编纂(     

A.消除了社会阶级矛盾B.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
C.彰显了君主绝对权威D.加强了西南边疆治理
2024-09-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周公建侯卫的结果是以前殷酋邦中的王族、百姓及其部落酋邦组织受到排挤,而不再过问社会事务。取而代之的也不是原封不动的周人的或另外的部落血缘组织,而是一个“中央管理机关”,即周王室或诸侯政府。这一变化(     
A.导致了诸侯势力坐大B.强化了宗族血缘关系
C.构建了众星捧月局面D.完善了国家政治形态
2024-09-04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宋代,民众“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在宗教信仰上,更有不顾一切者,无一文钱的某淮阴人不惜用卖掉头发的600文全部用来做佛事。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B.民众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C.社会思想信仰较为混乱D.重农抑商观念渐趋消亡
2024-09-0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