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初年(1723年),清廷为对滇东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对原来土官治理区域加以区别,为开矿政策的推行扫清障碍就是这一系列治理措施的目的之一,很快矿业得到快速发展、清代云南矿业走向了繁荣期,云南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铜产区。为了把滇铜运往京城、乾隆时期、云南总督张允随还主持开发了金沙江,以便从水路运铜。清代在边疆地区还设置了铺递路线,仅云南就设置铺递路线460余处,形成了一个联通全省的交通网络。清代统治者继承了元明重视教育的传统,在西南地区积极兴办学校,如云南省府州县的学宫,在前代60余所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余所。清廷还通过巡阅的方式来加强西南边防、戍守边陲、以期达到保疆固困之目的。

——摘编自吴喜、杨永福《论清代前期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思想及治策》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于清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列强不过是想要获取利益的“外夷”而已,只要满足其利益便可与之“结与国之欢心”。但国内的武装起义却是威胁清王朝统治的心腹大患。因此,只要能够维护其统治的利益,那么边疆亦可弃。直到大片国土的沦丧已经逐渐威胁到清朝统治的核心利益之后,清政府才开始转变传统的治边政策,即推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清王朝也逐渐由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变。但是清王朝依旧没能摆脱落后封建制度的桎梏,没能有效地整合国家,也没能实现向民族国家的转变。而清政府治边政策或者说治边战略上的失误正是这其中重要的原因。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前期治理西南边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调整边疆治理政策的原因,并谈谈其对现代边疆治理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诸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它们以经济、政治、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和不断扩大的殖民地而居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当时国际关系基本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然而1914年,当欧洲国家卷入一战时,“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大战使参战各国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欧洲正在丧失世界工厂和世界银行家地位。战争也使西欧各国几乎失去了一代最有才华和最具创造力的青年,仅兵员死亡人数接近1000万人。一战期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欧洲各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极度的怀疑与不满,这令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家极为担忧和惊恐。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形成两大阵营,就实力而言是不对称的,如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双方沿着意识形态的边界,在国际秩序观、制度观、文明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难以重构全球文明共识。两极格局下,并非所有国家都参与到两大集团的对抗与竞争中,相反不少国家独立于两大联盟集团之外,并对两极格局多少起到了牵制与限制作用。

——摘编自陈曙光《世界大变局与人类文明的重建》等

材料三   冷战结束,西方世界的共同敌人消失,欧洲意识增强,使得经过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和二战以后在西方国家与苏东体系的对抗中逐渐形成的以美国为首的整体西方出现了“松散的”局面。美国认为由其领导的“单极时刻”已经到来,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频频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而欧洲则保持着一种相对独立的姿态,以欧盟为核心的大欧洲的出现,使欧盟长期以来力图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的目标在形式上已实现。

——摘编自俞金尧《在“世纪尺度”下看当今世界之变局》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对改变欧洲中心格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后美欧关系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开创了通过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以市场机制自发推进工业发展的市场化内生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通过纺织业走向全面机械化、工业化的道路……。在其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财产和合同的法律,如《人身保护法》《货物买卖法》等,建立起保护消费者的商品检验制度和价格控制制度,制定保护投资者的《取缔证券投机法》,建立起保护劳动者的评定工资制度、工厂法和济贫法。与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农业的全面机械化推动了美国农业的迅速发展,这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美国日渐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强国……当然,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也一度产生了社会及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为世界工业化留下了沉重的历史教训。

——摘编自周宇《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1949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苏联……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直到19572月,尽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和错误,毛泽东在讲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仍然强调向苏联学习。他说:“为了使我国变为工业国,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已经有四十年了,它的经验对于我们是十分宝贵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选择的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在短时期内对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也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摘编自公茂虹《向苏联学习工业化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美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选择向苏联而非英美学习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认识。
2022-03-22更新 | 576次组卷 | 11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后,“联合国军”直逼朝鲜政府临时所在地——江界。为遏制其攻势,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急调第9兵团入朝,担负东线作战任务。第9兵团于195011月初入朝后,衣着单薄的志愿军昼伏夜行,悄无声息地抵达了预设战场,并通过大范围的穿插迂回包抄,成功将美军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截为5段,形成了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19501127日至1224日,中美两支王牌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展开了一场激战。

在这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征服了极度恶劣的环境,打退了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彻底粉碎了美军圣诞节前占领整个朝鲜的美梦,扭转了战场态势。这场战役也就此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毛泽东评价说,志愿军第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摘自《冰雪长津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津湖战役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长津湖战役蕴含了哪些精神
5 . 法乃人类秩序的规则,法治乃当世共同理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129日,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在西安颁布上谕,下诏变法,承认在“万古不易之常经”外,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同时,面对清廷有意修律与西方法理接轨之举动,列强纷纷示好。如英国首先承诺中国倘进行法律改革,即放弃领事裁判权。其后,美国、日本、葡萄牙也相继作出类似承诺。虽此承诺仍是镜花水月,却极大地刺激了清政府的修律热情,成为晚清修律的直接动因。不久,清廷下诏“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从此,沈家本开始其主持修律的生涯。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生产方式上也进入了社会化大生产时期。新的生产方式必然带来法律的变化。因此,西方近代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洛克大力倡导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为整个自由资本主义的基础;亚当·斯密在洛克天赋财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将自由作为正义的基础,他认为,以契约自由为基础的正义理论中,公平、正义、平等有着特殊的含义,是与等价交换系在一起的,相应地,与公平、正义密切联系的平等指的是机会的均等、法定条件的均等,促进了法律的形式平等。

——金霆《生产方式变革与西方法律的历史演进》

材料三   新时期法制建设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迎来了崭新发展的新时代。197971日通过了7部重要法律,恢复了社会主义法制原则,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以1982年现行宪法的通过为起点,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调整了自身的结构,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置于国家机构之前,理顺了国家、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1996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确立为治国方略。到2011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这个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和统帅,以法律法规为主干,涉及宪法和宪法相关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等7个法律部门,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走上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莫纪宏《改革开放40年:从公平正义到全面依法治国》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晚清和近代西方法律变革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的特点,并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近代欧洲农业科技的兴起是与产业革命同步发生的。蒸汽机用于农业生产,并出现了由蒸汽动力带动的绳索牵引犁。化学家对农作物营养、土壤、肥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来探明农业发展中的因果联系。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为农业科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欧洲农业开始由手工向机械作业、由经验向理论过渡,西方农业科技全面超过了中国。

——摘编自李慧红《翻译与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农业科技兴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外农业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罗斯福(1936年)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因战争的蹂躏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临着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特别是德国,有人悲观地估计,仅仅清除柏林市区的瓦砾,就要20年的时间,然而令人惊叹的是,战后仅仅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就远远超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人教版历史材料《必修二》


(1)材料一中“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指的是什么?它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战后西方主要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谈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概要谈谈对我国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曾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救治不力极容易产生严重的危机。灾害一旦发生,统治阶级往往表现为救政与救灾制度两套制度同时并行,并形成制度化的框架。一般而言,统治者会先采取自谴制度,以对上天的警示做出回应,表达忏悔。若短期不见效果,君主就开始深入检讨自身之外的问题,着手改善吏治以及政府部门,由此将责任外延。帝王在救政制度之外开始实施救灾制度,主要包括物质储备、报灾与勘灾、物资赈济、扶持灾民再生产、水利兴修、农业技术推广、市场救济等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

救灾制度往往伴随国家力量的强弱而发生变化,王朝初肇时期,统治者尚能兼顾政治经济与灾民救助,在救灾同时维护其政权的稳定。但到王朝末期,随着政治腐败与国家财力的萎缩,统治者更关注对执政合法性的维护而较少关注灾民的生活。

——摘编自李军、黄玉玺《救灾与救政:中国古代社会救灾制度反思》

材料二   爱尔兰饥荒(1845~1852)作为英国和爱尔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由于马铃薯霉病所引发的大饥荒,造成100多万人丧命。它的发生是多重因素合力的结果。爱尔兰经济欠发达,尤其是农业落后,是饥荒发生的客观背景。英国政府未能准确地评估,对灾害重视不够,政策出台受到多方制约,进而加速了爱尔兰饥饿向饥荒的转变。英国主要的政治经济学家及其信徒们认为,爱尔兰的经济发展需要人口减少和资本投资的增加,不管高死亡率,他们坚称需要最小的干预和自由贸易。英国政府确实为救助爱尔兰进行了努力和尝试,包括进口粮食、“以工代赈”、制定粥厂法案、通过《济贫法》、移民等,但其力度和程度远远不够来应对饥荒。两届政府政策的不连续性,延缓了救济的有效进行。西方学者认为,将饥荒置于全球化背景下考量,来自政治领域的暴力和非人道的冷漠才是大饥荒得以蔓延肆虐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杨天虎《英国政府对19世纪中叶爱尔兰大饥荒的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府和近代英国政府救灾政策的异同,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救灾政策效能的认识。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材料二   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缅怀他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讲话》


请回答:
(1)写出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立的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2)列举维新变法中主要代表人物。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认识。
2019-06-03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
10 . 世界各地区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写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及朝代。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印刷术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伏尔泰《牛顿哲学原理》封面插图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图中蕴含信息的理解。

材料三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严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据材料三,写出严复思想的理论来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的思想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019-08-20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