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5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遗,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孔子便是这种思潮的代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当历史向前演进,有识之士不能不想到,本土思想与佛教相比,自身有一些弱点、不足,例如,佛教讲祖统,禅宗最讲祖师法裔继承关系,而中国儒家没有这样的统绪。中国儒家谈“人道”,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但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分析其思想遭到冷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儒家思想存在的缺陷。概括朱熹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9年,林则徐赴任广州主持禁烟,途中便派人“先赴海口代访夷情”。至广州后,他又组织有关人士编译《澳门新闻纸》,借以采访夷情。经过调查,林则徐认为禁烟重点应是杜绝鸦片来源,便要求外国鸦片贩子于三日内缴交所有鸦片,并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同时,他还意识到“内地兴贩已久,囤积之家定必不少”,于是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内地民人贩鸦片、开烟馆立即正法,吸食者亦议死罪。”鉴于广州官僚机构的腐化,林则徐还倡导民间组织“绅士公局”,以宣传禁烟及收缴鸦片,并规定“倘有客商违例夹带吸食,许该船户前赴沿途地方官密行首禀”。

——摘编自李桂屏《试析林则徐禁烟斗争的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美法诸国逐渐同意禁向中国出口鸦片。1909年,各国在上海召开了万国禁烟大会,揭开了国际联合反毒禁毒的序幕。与此同时,甲午战争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提出“不先禁烟,即开矿亦无用也,即练兵亦无裨也”,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禁烟和批评清政府的鸦片政策。国外华文报刊也指出吸食鸦片是民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呼吁华人同胞禁吸鸦片。在当时社会,不仅舆论要求禁烟,国内外禁烟组织活动也相继开展。如在维新变法期间,徐勤等在多地成立戒鸦片烟总会,不仅配制戒烟药丸,还编写、印刷戒烟歌等传示各地。一些乡约民规中也顺应潮流,加入了自禁鸦片、稽查烟馆等内容。至1910年,由资政院议员及学绅界人士组成的中国国民禁烟会在北京成立,并在各地积极协商设立禁烟分会。至此,清末民间禁烟运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于海斌《清末民初时期的民间禁烟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则徐禁烟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间禁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该运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4年,在华尔“洋枪队”的启发下,李鸿章决心创办江南制造局。在上海访购设备时,因丁日昌购下“修船之器甚多,造炮之器甚少”的旗记铁厂(美资)。江南制造局也开始了其轮船修造业务。在船舶修理方面,由于其官办性质,经费的拨给与其生产效益没有关系,使得修船费用高昂,修船周期漫长,在祥生船厂、耶松船厂等外资船厂面前毫无竞争力可言。这也导致北洋水师和轮船招商局的舰船宁可入洋坞修理。最终迫使造船业务从江南机器制造局独立,成立江南船坞。

——摘编自郑英杰《从“四局二坞”浅析晚清官办船舶工业未能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上海解放后,人民解放军接管了江南造船所(原江南船坞),后更名为“江南造船厂”。20世纪50—60年代,江南造船厂造出我国第一艘03型潜艇(苏联技术转让)、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有困难找江南”成为了当时的俗语。改革开放以来,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中国江南巴拿马”型系列散货船,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国际租船市场上挂牌交易的品牌;液化气船更是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明星产品。在公务船领域,江南造船厂先后交付了“东方红3”号海洋综合科考船、 “雪龙2”号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等,均处国际领先水平。2018年海上阅兵中的五分之一的舰艇也出自其手。 “十三五”期间,江南造船厂还整合资源成立了江南研究院,开启了以数字造船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

——摘编自余俊伟《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到“世界船坞”——江南造船厂的过去与现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江南机器制造局成立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该局造船业务未能获得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江南造船厂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江南造船厂从“江南机器制造局”到“世界船坞”转型的认识。
2024-01-29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强调,“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过渡到共耕制,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战时共产主义结束后,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首次表述了他的合作社思想,指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农业合作社),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列宁对合作社的认识逐渐深化,其合作化思想也逐渐完善起来,并对后来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曹英伟、卢婕《列宁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对中国农业改革的意义》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当局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但还是跟不上国内需求的增长。从“九五”计划(1971—1975年)期间农业的执行情况看,农业产量的增长率就已经放缓了,“十五”计划期间农业的表现更糟糕。“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谷物产量的增长都比既定指标差多了。为了弥补国内消费的短缺,苏联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苏联购买的要在1972年7月1日到1973年11月1日交货的粮食已大约有3100万吨,它的硬通货价值在20亿美元以上。整个“九五”计划期间,谷物净进口为 5500万吨,“十五”期间达到1.02 亿吨。从 1973年起,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

——摘编自赵健《20世纪70—80年代中苏农业体制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农业合作化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80年代苏联出现农产品供应困难局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苏俄(联)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2023-07-2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葡萄牙王室用权力垄断贸易,胡椒出库价格翻一倍,流入主室的金库。丰厚的利润激发了其他国家探险发财的欲望。1577年至1580年,英国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率领船队横渡印度洋、太平洋。1602年3月,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人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英国商人。1600年12月3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批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随着殖民扩张加大,新兴贵族为了获得更大财富,东印度公司权力逐步加强。东印度公司在其前阶段缔造商业辉煌过程中,为股东和国家创造了巨额财富,促进东西方交流,为大英帝国全球崛起冲锋陷阵。

——摘编自吴敏文《鸦片战争背后的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在1595年至1602年的短短几年里,荷兰在遥远的亚洲国家陆续设立了十四家贸易公司。然而,这些公司的恶性竞争,导致货物的收购价不断抬高,而在销售国的价格反而下降。这种情况的持续,将导致这些公司全面倒闭。对荷兰东印度公司形成强有力挑战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十七世纪中叶到下半期,英国与荷兰之间一共爆发了三次以争夺海外殖民地为目的的战争。随着海外贸易商品种类的多样化,纺织品贸易逐渐成为新的贸易重点,胡椒、香料在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荷兰的海外贸易落于下风。

——摘编自王勇华《政商之殇:东印度公司兴衰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的背景并说明其贸易活动对大英帝国全球崛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荷兰东印度公司衰亡的主要原因。
2023-03-23更新 | 233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人口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历来为中央政府所重视。明至清中期中国人口增长迅速,原因众多,影响深远。重温这段历史,对于如今我国制定适宜的人口政策、优化人口结构可以提供一定借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康熙后期,政府将百姓赋税中以人丁为单位征收的丁银数额固定下来,号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又将其分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称为摊丁入亩

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胀迅速。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达到1.4亿,到1840年已增至4.1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暴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上册

材料二   1798年,英国人口理论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一书中指出:人口增长速度快于食物供应的增长速度,将会导致食物不足,引起贫困、恶习等出现。他主张采用道德抑制(晚婚、节育等)、积极抑制(贫困、战争等)来使人口减少到和生活资料相平衡。马尔萨斯反对社会改革论,认为社会中的贫困和罪恶并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而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他竭力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济贫法使不能独立维持家庭的人也将结婚生子。马克思指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所以轰动一时,完全是由于党派利益引起的。英国的寡头政府认为它可以最有效的扑灭一切追求人类进步的热情,因而报以热情的喝彩。

——摘编自《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评价与中国人口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至清中期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我国人口问题的合理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随后,状元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同时允准民间招商集股修筑铁路及开矿等。甲午战后的短短6年中,商办企业的资本额较甲午战前的20余年增长了近4倍。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仅民国元年宣告成立的实业团体就达40余个,截至191512月,遍布全国各省区的此类实业团体达107个。这些实业团体的行业以及旨趣虽然各有不同,但振兴实业、强国富民却是共同的目标。仅仅在1912年和1913年,中国新成立的工厂数就分别达到2001家和1249家。1913年至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工厂为41.3家,至U1916年全国的工厂数达16957家,1918年,全国工厂资本数达1.5亿元以上。1919年,中国的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

——摘编自吴承明、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一五”计划开始时,工业化所需巨额资金主要取自我国的农业。民国时期中国的积累率从未超过6%,而1953年以来,积累率高达20%-30%。随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全社会剩余直接集中用于经济积累和建设之中。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3.6%。“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建立起来,旧中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这一时期,国家加大内地投资,新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

——摘编自高粱《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后清政府发展实业的背景及其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并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现状,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951年12月,毛泽东指出:“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设起来。……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1953年6月,毛泽东讲道:“为了保证国家的独立,我们在编制五年计划时要把建设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增强国防力量,向社会主义前进。”

——摘编自《毛泽东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辑要》

材料二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他指出: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过去朝鲜还在打仗,国际形势还很紧张,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

——摘编自何玉长、李波《毛泽东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三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里谈道: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大家知道,轻工业和农业有极密切的关系,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人看得很清楚。

——摘编胡怀国《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百年变革的理论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工农业发展认识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勤俭观念在我国古代产生很早。从殷周时代开始,人们即认识到勤俭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安危,而且关系到国运的兴衰。商初大臣伊尹曾对刚继位的太甲提出建议:“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不仅把俭与温、良、恭、让一同列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西汉立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物资极端缺乏,统治者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以“寡欲”“无为”的黄老思想治国,提倡俭朴的道德风尚。

——摘编自杨明辉《我国古代勤俭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状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崇奢思想”有其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有着它独特的积极影响。陆楫(1515--1542)被后世认为是明朝中叶崇奢观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个思想家,他认为节俭仅对个人和家庭有利,从社会考虑则有害,并且富人奢侈可以增加穷人的谋生手段,主张国家应制定崇奢的消费政策。——摘编自刘志丹《明朝中后期崇奢思想探析——以陆楫、郭子章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消费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7年,西班牙王宣颁布法律,发布国家铸币标准,开始在西班牙本土铸造比索银币。1550年,新的炼银技术——汞齐化法传入美洲,使得西班牙在西属关洲能够轻松冶炼出高纯度的白银、1579年,英国海盗头子德雷克捕获了一艘西班牙小型货船,船上有14箱比索和中国瓷器等。160年后,英国人在银币正面西班牙国王脖子的位子加盖英国乔治三世半身像小印裁、供英国东印度公司贸易使用,同时在国内流通。随着17世纪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和1788年英属新南威尔士州的建立,比索银币先后流入这些地区,西班牙比索银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流通。

——摘编自王晓利《西班牙比素银币的流通与世界贸易的形成》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为适应世界性贸易的需要,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世界性交往使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变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如印第安人培植的可可、咖啡、烟草等逐渐成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棉布、香料等,也由于市场的拓宽,流通量也大大增加。意大利各城市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被伦敦、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所代替。英国、法国、尼德兰也取代意大利成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

——摘编自熊家利、彭顺生《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班牙铸造比索银币的背景,并归纳西班牙比索银元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贸易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023-05-06更新 | 237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