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5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西医手术逐渐在中国出现并传播,但被认为是折损人体的妖术;19世纪晚期后,伴随着手术实践与知识译介的进展,西医在大城市中逐步被认可。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国近代科学不断发展B.国人医疗观念的进步
C.中西医的结合成为趋势D.西医成为时代的主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前期,元氏(拓跋氏)的男子多娶鲜卑各部落贵族和其他胡族贵族女子为妻;5世纪中后期,元氏多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弘农杨氏等汉人大族通婚,多娶汉女。这一变化反映出(       
A.鲜卑贵族集团的势力不断衰弱B.北方汉族士族的胡化趋势
C.北方经济的发展对婚姻的影响D.北魏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
3 .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兵学提倡“以礼为固,以仁为胜”,主张“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而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的兵学则强调“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舍为变”。这一变化表明(     
A.儒学社会地位下降B.传统价值观念改变C.法家农战思想盛行D.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2023-11-24更新 | 415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省重点高中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下面为唐、北宋、清三朝部分省份状元分布图。这一变化反映出(     
A.经济水平影响文教事业发展B.科举制度存在一定缺陷
C.政治中心变迁推动人才南移D.北方人口呈现下降趋势
2024-03-2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寒假验收考试(开学)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工业革命初期英国支柱产业的棉纺织业,从1820年起已呈现下降趋势;1830年进口棉花价值14亿英镑,1840年仅445亿英镑,而随着英国对出口机器禁令的解除和允许技工出国(1824年)、取消机器出口税(1843年),加上19世纪30年代以来欧美兴起了铁路热,英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变成机器、军火与铁路设备,这些产品的内需和出口带动了机械、冶金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北美新英格兰、法国北部等地的机器纺织业从19世纪30年代已经兴起,并以廉价劳动力同英国纺织品竞争。上述国内外市场条件的变化必然使资本从棉纺织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附加值高、外国尚无力与英国竞争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机械、冶金、造船)流动。资料显示,1830年前,英国私人投资集中在棉、毛纺织工业和运河、道路建筑;1830年以后对运河投资显著减少,而对铁路和海外投资增加。

——摘编自张跃发《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产业结构的两次转换》

材料二

   

——摘编自陈晓东、邓斯月《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

材料三   中国已经完成从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的转变,步入了服务型经济社会。从产业政策演变可以看出,中国产业政策的重点任务逐渐由产业结构调整转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手段逐渐由政府管控转向市场主导,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发展阶段由数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惠宁、刘鑫鑫《新中国70年产业结构演进、政策调整及其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19世纪30年代英国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19世纪30年代英国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呈现不同特点的历史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2023-07-16更新 | 88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下表所示为不同时期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亚洲进口商品的构成变化(占总价值的比例)。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商品

1668—1670年

1758—1760年

胡椒

25.3%

4.4%

纺织品

56.6%

53.5%

生丝

0.6%

12.3%

茶叶

0.03%

25.3%

其他

17.5%

4.5%

A.海外贸易呈现下降趋势B.价格革命得到迅速发展
C.国内需求结构发生变化D.海外殖民活动发展受挫
7 . 下图是英国1938—1999年政府开支占GDP的百分比变化情况,有关开支占比变化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1938—1950年呈上升趋势,这与世界性经济危机有关
B.1950—1973年呈上升趋势,是因为英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1973—1999年呈下降趋势,是因为英国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D.1973—1999年呈下降趋势,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后不同程度增加政府公共开支
8 . 西汉初年,刘邦废秦苛法,法律呈现由繁如入简、由苛转轻的趋势。汉武帝时改变了这种发展趋势,后来虽有要求约简法律的呼声,但基本没有实现。汉武帝时期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道家学说被彻底摒弃B.国力强盛和经济文化繁荣
C.诸侯王公然对抗中央D.加强中央集权的现实需要
2022-09-03更新 | 2505次组卷 | 23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南北朝的分裂,隋唐统治者在寻求新的治国方略中,清醒地认识到儒学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尊崇儒学是统治者经过总结历史经验、深思熟虑后做出的自觉选择。隋朝统治者重视儒家经典的研习。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接受秋书监牛弘的建议,遣使搜求天下遗存的儒学典籍。但因隋代短促,还未来得及完成儒学统一的任务。至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颜师古的《五经定本》、孔颗达等撰写的《五经正义》代表了经学最高成就。《五经正义》的领行,使儒学结束了南北经义分裂的局面,在版本和经义两方面达到了统一。

——摘编自郭应传《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及其与佛、道关系》

材料二   隋唐儒学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与佛、道二教的相互冲突、纷争过程中被统治者自觉加以复兴的。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也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即儒学不得不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洛之间”,对于弘扬儒学不遗余力,但他并没有否定佛、道二教的作用,并首次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唐代大儒韩愈积极反佛,但其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另一大儒柳宗元公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同时,儒学与道教也发生着同样的关系,只是儒学与道教之间的冲突要少得多。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证》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儒学取得的具体成就,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2022-11-08更新 | 120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1946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
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B.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
C.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022-02-28更新 | 5968次组卷 | 45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