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2 道试题
1 . 下图所示为1950~2004年发展中国家(地区)向发达国家(地区)的出口占本国(地区)总出口的比重变化。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A.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地位有所改善B.逆全球化在国际贸易中有所抬头
C.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趋于严苛D.生产全球化趋势受到进一步阻碍
2023-01-12更新 | 377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一般高中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欧洲非洲美洲中国世界总人口
165018.318.32.422.95.45亿
175019.213.11.630.97.28亿
185022.78.15.135.111.71亿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整理

材料二   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
2023-06-2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古代的税收支付经历了由缴纳实物(如田赋缴稻谷等)到缴纳货币(如明代“一条鞭法”改革后主要纳银)的过程。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B.农业经济衰退
C.重农抑商政策破产D.商食官模式产生
4 .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面表格是英国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原因有(     
年份(年)1475152115551558155915951597
价格指数100167270370407515685

①城市人口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               ②殖民者掠夺的金银被运回欧洲   
③商业革命                                                ④封建主的衰落和劳动人民的贫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④
5 .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20%;2017年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已占全球的2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出现B.世界经济出现均衡发展态势
C.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迅速D.资本主义经济步入慢车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秩序的稳定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赋税制度的变革D.家庭观念的变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时期的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从事商业性农业经营。棉纺织业成为不可或缺的副业生产。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更加突出,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材料二   农村制造业最先出现于英国并在那里发展得最成功,尤其在毛织品的纺织和编织方面。到了1700年,英国产业开始普遍倾向乡村化而不是城市化,并严重依赖于发放制度。18世纪的英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则是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自耕农的数量从1700年起就出现了下降趋势,并在18世纪继续减少。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普遍采用轮耕种植,传统农具得到改进,从而实现了一场令人欣喜的技术变革,为英格兰正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英农村发生的相似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英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8 . 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扬州则“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通化作用范围甚广”。此外,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欲示无外之意”而不分彼此,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这些可用于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分裂中蕴含着大一统趋势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南北地区文化已实现统一D.少数民族封建化成效显著
2024-04-18更新 | 371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巴勒斯坦方面已有超过8600人死亡,以色列方面约1400人死亡。双方死亡人数过万,这已成为20年来死伤最严重的一轮巴以冲突。这反映出(     
A.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B.国际政治力量严重失衡
C.民族主义加剧世界动荡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0 . 明末清初一些进步思想家认为,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要严君子、小人之辨”,还提出以“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的主张。据此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A.主旨在于推翻君主制度B.尚未摆脱传统思想范畴
C.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D.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
2024-03-25更新 | 181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