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经济大调整是应对特定的世界经济政治事件以及对世界经济各要素的适应与变化所作出的反应。这些重大的世界经济政治事件是划分调整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新一轮世界经济大调整的前提。二战结束至今,世界经济经历了三次大调整,第四次大调整正在酝酸之中。

阶段事件动因
从二战结束到20世配70年代初国际经济体系和组织的建立;西方发达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形成新科技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东西矛盾的加剧
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货币体制的变化;对国家干预政策的调整;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科技革命的发展;南北矛盾:东西矛盾;西西矛盾
20世纪80年代木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国际性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信息高速公路与美国“新经济”时代;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科技革命的发展;西西矛盾;南北矛盾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瞅元启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发展到新阶段科技革命的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环境问题凸显;不公正的国际竞争秩序

——摘编自潘建国《战后世界经济大调整的动因、表现及趋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个阶段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1-01更新 | 71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2 . 长久以来,蔗糖在食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对甘蔗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栽培甘蔗,并榨蔗汁作为饮料饮用,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掠夺,致使我国蔗糖业每况愈下,从蔗糖出口国变为外糖倾销地,1924-1930年,我国每年平均进口白糖60万吨,1931-1937年,每年平均进口约30万吨。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我国产糖量有减无增,而进口糖量有增无减,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中国内地机制糖厂年产糖3万吨,加上生产的土糖17万吨,合计食糖年产量也就20万吨,在当时世界产糖国家中排名第26位。

——摘编自周可涌《中国蔗糖简史》

材料二

——摘编自罗凯《中国甘蔗糖业60年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糖业“每况愈下”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蔗糖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蔗糖业发展变化的原因。
3 . 2022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G20)国家领导人再次相聚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在“共同复苏、强劲复苏”的主题下,借助今后几年发展中国家连续轮值G20峰会的有利条件,协同“金砖+”合作机制,加快合作成果转化。将极大地促进G20全球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根据材料回答全球治理机制变化的背景(     
①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二十国集团积极致力于构筑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共同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这些挑战
④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促进多极化趋势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23-03-01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割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命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差异。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南北朝的分裂,隋唐统治者在寻求新的治国方略中,清醒地认识到儒学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尊崇儒学是统治者经过总结历史经验、深思熟虑后做出的自觉选择。隋朝统治者重视儒家经典的研习。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接受秋书监牛弘的建议,遣使搜求天下遗存的儒学典籍。但因隋代短促,还未来得及完成儒学统一的任务。至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颜师古的《五经定本》、孔颗达等撰写的《五经正义》代表了经学最高成就。《五经正义》的领行,使儒学结束了南北经义分裂的局面,在版本和经义两方面达到了统一。

——摘编自郭应传《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及其与佛、道关系》

材料二   隋唐儒学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与佛、道二教的相互冲突、纷争过程中被统治者自觉加以复兴的。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也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即儒学不得不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洛之间”,对于弘扬儒学不遗余力,但他并没有否定佛、道二教的作用,并首次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唐代大儒韩愈积极反佛,但其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另一大儒柳宗元公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同时,儒学与道教也发生着同样的关系,只是儒学与道教之间的冲突要少得多。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证》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儒学取得的具体成就,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2022-11-08更新 | 120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中西方官员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明朝中叶,官僚集团日趋腐化,人浮于事,遇事互相推诿,行政效率低下,政务废弛现象十分严重。为改变这种状况,万历元年(1573年),刚执政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改革。新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订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完成事项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注销,未完成事项必须向内阁如实申报,否则论罪。六科可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治罪,内阁则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成法对于政务废弛、统治日陷瘫痪的明王朝来说,不失为一剂救时良药。但借助政治高压阻止官僚集团腐化的行为也激化了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故考成法在张居正死后即被废除。

——摘编自《张居正的考成法》

材料二   18701986年英国文官人数变化情况

年份文官人数年份文官人效
1871538741922317721
1881508391939387400
1891752411943710400
19011164131950684800
19111723521979732300
19141809001986594400

——摘自李春燕《撒切尔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居正的考成法改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文官人数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7 . 两汉时期,水利工程以陕西、河南最多,次者山西、河北;东晋以来,南方水利工程增速加快;而隋唐时期南方修建水利工程的增速远超北方,随即周边区域被开垦发展农业。上述变化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增强B.南方农业发展超越北方
C.政治重心南移影响经济发展D.政府政策倾向转移南方
2022-01-26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政府投资或派拨各省,产品也由各地官府备款具领或按交海军使用而抵扣军费,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商"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官督商办B.清政府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军用工业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华夷”现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中国人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茏,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但是,在北宋一切都变化了。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在关于“中国”的各种观念和话题里面,我们很可以看到当时人感受,焦虑、紧张的情绪,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就成了精英观念和经典思想的一个背景与平台,使他们总是在试图证明“中国(宋王国)”的正统性和“文明(汉族文化)”的合理性。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一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材料二   :在对外关系中,整个嘉庆朝,“中国”的使用频率在微弱的增加,鸦片战争前后,“天朝”使用的次数减少,“中国”使用的频度相对增加;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几乎不用。“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1905年后,“世界”一词的使用次数急剧增加。在1898年超过“万国”,1903年后超过“天下”;与此同时,“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关键词的使用也超过“天下”。

——据邹明洪冯建勇《从传统天下到近代国家: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一兼论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中国边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战国到宋代,“华夷”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述其对宋代思想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关系中的称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两次“天下观”变化原因的相同点。
10 . 在古代雅典,作为国家首领的执政官,最初是终身任职,后改为十年一任,公元前683年又改为一年一任,人数也由一人增至二人,到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增为九人。此变化说明古代雅典
A.国家管理效能逐步提高B.国家决策的正确性得到保障
C.公民平等参政得以实现D.政治民主化的趋势日益鲜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