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皇(隋文帝年号)三年……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曰:“……去年亢阳(大旱),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长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
——《隋书》
材料二(唐)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硅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政要·辨兴亡第三十四》
材料三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中国人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隋朝设立义仓的目的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材料二中,唐太宗是怎样评价隋代的仓储?你如何看待唐太宗的观点?
(3)结合材料一、三,谈谈你对封建改革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王盘庚说:“重我民,无尽刘。”(注:所谓“刘”,《尔雅释诂》:“杀也。”即指宰割之意。)
商朝最后一位帝王纣王曾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材料二:《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材料三:在灾荒年间,解决民生问题尤其重要。《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指饿死的人)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材料五:关注民生,是近代民本思想的核心。对于民生主义,孙中山解释说:“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简便易行之法。不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而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摘自《中国国民党史稿》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治国思想方面,盘庚和商纣王的差异是什么?两人统治的最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回答唐太宗的主要措施及各自目的?(答题不得照抄原文)
(3)结合材料回答范仲淹救灾措施
(4)明末清初,民本思想有了新的发展。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黄宗羲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主张,说明此时民本思想发展的主要原因。
(5)根据材料五,归纳孙中山民生主义所要达到的目的。并谈谈你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看法。
2010-10-29更新 | 5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吉林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
材料二 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材料四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讲话
材料五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哪一项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了哪一部宪法?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材料五与材料三、四相比有何变化?综合材料三、四、五,谈谈你对党章修改的认识。
4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 从公元6世纪至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计达50%—70%,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又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16世纪后,中国科技却没有像同一时期的欧洲一样迅速发展,逐渐落后了世界。
——《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写一篇短文,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1)指出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发展的影响。
(2)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而近代则逐渐落后了?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悟。
2010-10-28更新 | 87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一中2010-2011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智者学派中的)另一些人则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注:这里指“人     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们要求废弃约束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普罗泰戈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二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或“道德即知识”)。其涵义是,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

——摘自《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


材料三
康德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法律与道德的不同在于:道德是内在的、自觉的,它推动人们应该这样行动;法律是外在的、强制的、它限制人们去做某事。法律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康德希望建立一个在法律之下的个人与他人具有同样自由的统一的政治制度。然而,这个理想制度不是通过直接的政治实践,而是通过道德的不断完善来实现。

——摘自《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智者学派中的这些人的观点有何局限性?
(2)苏格拉底强调道德的作用,其背景如何?目的何在?
(3)依据材料二、三比较康德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个人自由的认识。
2010-10-15更新 | 54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0-2011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马克思曾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材料二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也曾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1)对伟人人物的出现马克思是怎样认识的?
(2)在革命过程中,俄国和中国是如何“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认识。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大工业在世界的广泛发展,所以共产主义革命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1847年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材料二: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同时获得胜利。他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                           ——1916年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材料三:中国革命“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可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这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一方面和旧形式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另一方面,也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它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所采取的过渡的国家形式,其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概括材料三中毛泽东的基本思想。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进程。结合具体的历史实践谈谈上述革命理论的发展带给你的启示。
2010-04-19更新 | 82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2010年高考复习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二检1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2010-06-09更新 | 196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0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