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31 道试题
1 . 《宋史》记载:职官七事包括“一曰举官当否,二曰劝课农桑、增垦田畴,三曰户口增损,四曰兴利除害,五曰事失案察,六曰较正刑狱,七曰盗贼多寡。”并且把这分为“四善、 三最”进行考核, 每年一考, 三年为一任期。 “四善、 三最” 的考核(     
A.提升了基层社会的治理效能B.确立了完善的官员选拔标准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D.弥补了政府监察体系的不足

2 .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尊为天子,设官“抚万民,度四方”。帝尧之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虞舜设官分职,“播时百谷”以解除饥馑,“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尧典》、《舜典》、《大禹谟》等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文献(     

A.论证了皇权专制合理性B.突出了农业的邦本地位
C.说明教化百姓的重要性D.强调以民为本的合理性
23-24高三上·重庆·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后汉书·百官五》记载:“有秩,郡所署,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游微掌微循,禁司奸盗。”乡下有里,里设里正或里魁,掌一里百家,又称里父老。里父老由具有资产的人户充任,里之下按什伍组织居民,“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在乡、里之外设有亭,“亭有亭长,以禁盗贼”。

材料二   乡约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得到广泛推广。明代名臣大儒王阳明、吕坤等人都对乡约的制度或实践有很大的贡献。王阳明以封疆大吏的身份在辖区内直接推行《南赣乡约》,以明太祖的《太祖六谕》为蓝本,使乡约逐渐成为封建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到清代,顺治皇帝首倡乡约,将《六谕卧碑文》加入乡约宣讲中。雍正皇帝更是亲自制定了《圣谕广训》,作为乡约宣讲的正式文本,通过乡约巩固国家在基层社会的权威,强化在基层社会的控制。

——摘编自赵岩等《(南赣乡约)与传统中国基层治理体系的重建》

材料三   基层秩序重构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晚清民国时期主政者自上而下推行“地方自治”的努力,因传统势力的阻挠而归于失败,复兴“保甲制”的努力亦终究无法整合基层社会。

——摘编自郭为桂《“组织起来”: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基层治理变迁》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到清朝乡约宣讲内容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基层失序的原因。
2023-11-04更新 | 131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高三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都城的工业污水主要来自印染、造纸产业,这些水污染会引发瘟疫蔓延、疾病流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在隋朝之前,古人处理生活垃圾以及污水以就地掩埋为主,慢慢的才开始有专人处理。到了唐朝,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的法律。

《唐律疏议》中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换而言之,如果随意倾泻污水或者乱扔垃圾,被武侯、不良人发现,需要面临被杖击六十的处罚。唐朝这些严苛的法律为后来的宋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宋初年,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治理工业污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先是明令“内金水河两岸,即创置短墙遮护,不许放入浊污河水”,后又通过开小池和置斗门的方式来控制水练、过滤污水,同时还开凿了退水沟渠,将染院产生的废污水泄至宫城外的城壕中,以此减少对城内水域的直接污染。宋代政府还把对河渠的治理养护纳入到官员的考核目标中。宋代政府对环境、水源卫生保护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摘编自牛素娴《两宋都城的用水及水源卫生》

材料二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表示: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质疑和反对,单方面强行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这一举动无视公共利益,公然向全世界转嫁核污染风险,极其自私自利,极其不负责任。长期以来,围绕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直存在严重关切,日方做法的正当性、合法性、安全性也一直受到广泛质疑。无论日方如何辩解,都改变不了未来30年日本将把上百万吨的核污染水持续向太平洋排放的现实,都改变不了排海将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风险的事实。中方强烈敦促日方正视有关国家表达的合理关切,立即停止核污染水排海。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加强城市工业污水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对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态度,谈谈你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表是历代正史对部分游牧民族的记载。

民族

记载

出处

匈奴

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史记》

鲜卑

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魏书》

回纥

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

《旧唐书》

蒙古

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

《元史》

这主要反映了(       

A.不同王朝修史目的相同B.生产方式受到地理环境制约
C.历代正史史料来源一致D.北方游牧民族习俗因袭传承
2024-01-22更新 | 484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年1月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之多。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惸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过去“旬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为了稳定税收,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到雍正时,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称为“地丁制”,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摊丁入亩”的目的,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出土于1963年的何尊青铜器,其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一事,以及周成王对贵族何的勉励及告诫。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关于“中国”一词的最早记载。其中“中国”一词的含义最有可能是(     
A.西周的封国B.西周的别名C.早期的国家名称D.天下中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人类已经历漫长的文化演进过程。考古学者观察其间的变化,主要运用哪类发掘到的数据作为分期的标准(     
A.人类使用的工具B.发掘出的人类遗骸
C.遗址周边的环境D.遗址中动植物残留
2024-01-11更新 | 89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西夏)元昊倔强构逆,兵势甚锐,竭天下之力,不能稍挫其锋;然至绝其岁赐、互市,则不免衣皮食酪,几不能以为国,是以亟亟屈服……北事辽,南事宋,仅足以自存。”马端临意在说明,当时西夏(     
A.经济依赖性较强B.国力日渐衰弱C.军事战斗力强大D.榷场贸易发达
10 . “胥吏”是古代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明朝《万历野获编》记载,胥吏精熟行政细节和运作程序,凭借对律例、财税的精通,包揽诉讼,截留贪污,视官长犹木偶。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官长怠惰懒政B.宦官专权乱政C.八股取士弊端D.监察流于形式
2023-12-15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