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冷战后法国调整政策,力图保持与法语非洲的“特殊关系”;德国制订了十项原则,表示“要同非洲加强合作”,以“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日本主持召开了“非洲开发会议”,确定了五项援非原则。这反映出,当今世界(        
A.殖民主义势力制约非洲经济发展B.发达国家对新兴市场的争夺激烈
C.非洲地区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2023-05-19更新 | 962次组卷 | 23卷引用: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战争、冷战等破坏世界和平,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引起战争动能的势能是一战前欧洲均势遭到破坏而引起的国际关系的全面紧张。均势的改变是国家间实力消长的结果。在欧洲六个大国(英、法、俄、德、奥、意)中,英德之间的矛盾至为关键。……各种最新式的现代化武器被陆续投入战场,战争之惨烈规模空前,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之大更是前所未有。交战各国为赢得胜利,纷纷通过国家力量动员一切经济、金融以及文化等资源,进行总体战。

——摘编自岳健勇《一战启示录:世界体系与国际体系的冲突及其后果》

材料二   1945年战争结束到1947年冷战爆发,从我们的描述和史实的发展来看,主动的是美国,被动的是苏联。事实上,不论军事上还是经济上,苏联是较弱的,它不愿意跟美国发生对抗,也没这个必要、没这个能力去和美国对抗。而冷战的发生,是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了美苏双方战略互疑,频繁的误判和误解。美苏都朝坏的方向,朝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的方向去解读对方的行为,结果就是看不清什么是真相,什么是表面现象,辨不清对方的目的。

——摘编自沈志华《历史的转折——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

材料三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整理自中共二十大报告

阅读材料,自选一个角度,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写一则历史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后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什么趋势。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北方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北方经济发展较快。

材料二: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的的历史趋势,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360百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2021-10-1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公主岭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B.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2020-05-12更新 | 978次组卷 | 114卷引用:2016-2017学年吉林四平实验中学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据统计,《全唐诗》中与李广直接相关的唐诗至少有55首,唐人咏李广诗是唐朝时代生活的一种记录。

历史时期

代表作品

诗人的社会心态

初唐诗歌(6首)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杨炯《紫骝马》
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长孙无忌《灞桥待李将军》
表达对战将神勇的由衷敬佩,借李广的坎坷命运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

盛唐诗歌(23首)

边服胡尘起,长安汉将飞。——李隆基《旋师喜捷》
天子金坛拜飞将,单于玉塞振佳兵。——贺朝《从军行》
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使命意识,是盛唐诗人生命凯歌的主旋律。

晚唐诗歌(10首)

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无名氏《胡茄曲》
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温庭筠《伤温德彝》
难以再有前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意气风发的昂扬斗志,心情悲凉压抑,无可奈何的悲哀与绝望挥之不去。

——摘编自朱枝娥《从唐人诗歌李广情结演变看唐朝盛衰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
2023-11-0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四平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自春秋、战国经秦至西汉前期(武帝以前),士人一直为游士,其社会角色游移不定。自汉武帝时始,“游士”逐渐成为“儒士”,到东汉前期最终演变为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士大夫”。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B.大一统政局的形成发展
C.儒学主流地位的确立D.选官用人标准发生转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这显示出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治安的改善。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此外,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在波兰,除了早已出现的450座城市外,1450年到1550年间又增加了约 200座新城市……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1500年,只有6%的欧洲人居住在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

材料二   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指出这些变化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2023-08-28更新 | 4147次组卷 | 27卷引用:吉林省四平市文德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