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局外中立

外交概念的“中立”,指一国对交战国不采取敌对行动的立场,包括战时中立与永久中立。

材料一:一战前中立外交发展简史

(1)16世纪:近代中立概念逐渐萌发。
(2)17世纪:中立一词正式提出,成为国际法中的一项独立制度。
18世纪:中立制度在理论上有了很大突破。俄国在北美独立战争、美国在拿
破仑战争的中立政策,为战时中立理论提供了具体实践。
(3)1815年,在本国意愿和大国意志下,瑞士成为最早的永久中立国。拿破仑战
争战胜国普遍认为“中立的瑞士有益于大家”。
(4)1856年,英法等七国签订的《巴黎会议关于战时海上国际法宣言》是第一部
有关中立的公约,表明中立外交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论也日渐成熟。
1864年,12国在日内瓦签订《红十字公约》,确立了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原则。
1899年和 1907年,两次海牙会议签订的“海牙公约”和 1909年发表的《伦
敦宣言》,系统确立了有关中立的原则、规则以及中立国的权利义务,将过去以惯例形式存在中立法则条约化,成为了公认的国际法准则。
(1)一战前中立外交的发展与不同时代背景关系密切。请将上表左列编号的相关史事与下列时代背景选项相配伍。
A.维也纳体系建立了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B.伴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世界贸易的开拓,国际间的纷争不断。
C.帝国主义阶段大国间矛盾凸显,科技进步使战争更残酷。各国需要适时缓和矛盾、限制对手。
D.伴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国际法和近代外交制度走向成熟。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两次“局外中立”

1904年,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爆发战争。清廷官员认为战争“俄胜势必吞并,日胜无非索酬”,两害相权取其轻,主张“联日战俄”。但日本出于独吞胜利果实的目的,拒绝清政府参战。清政府被迫宣布“中立”,并将俄军在东北的占领区划定为“战区”。战争中,两国置中国中立权于不顾,不断侵犯到战区以外。东北人民死于日俄战火者达 2万人。

1914 年,日本进攻德占胶州租借地。北洋政府曾极力避免战争,但为日本所拒绝。此后,日本警告中国不要直接从德国手中收回胶州湾,并拒绝中国参战抗德的计划。中国被迫极不情愿地维持“局外中立”,并应日本要求将胶州湾租借地划为“战区”。战争中,日本竟在战区外中立地带登陆,并要求中国不得抗议。胶东遂成为战争最大受害者。

——整理自王雁《中国近代两次“局外中立”异同之比较》


(2)中国近代的两次“局外中立”有哪些共同特点?

材料三:二战后部分国家成为永久中立国的尝试

奥地利二战中被德国吞并,被绑上侵略战车。战后被四国分区占领,成为冷战前沿。为结
束外国占领重获充分主权,奥地利以永久中立为条件希望获取各方谅解。美苏也认为中立的奥地利是对两大阵营都无害的选项。1955年奥地利的永久中立获得承认。
老挝战后成为东南亚反抗殖民的焦点。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苏为缓和局势支持老
挝成为永久中立国。美国希望将老挝变为反华桥头堡却顾忌单独出兵,最终接受中立提议。但随着越南战争战火蔓延和老挝国内局势恶化,其永久中立地位随之崩溃。
土库曼
斯坦
1995年,作为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为应对冷战结束后的新局面,宣布永久中立。
同年获联合国大会通过并获国际广泛支持。该国认为,中立地位不仅是权利,也是根据联合国原则完全接受和准备承担的责任。
(3)根据材料三,成为永久中立国的成败与哪些因素有关?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立外交的发展与演变?
2022-12-22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