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沿革

材料一:

材料二:

朝代行政区划
西周诸侯国
郡——县
州——郡——县
明清省——府——县
(1)请按照历史发生的顺序,对以上国家制度或权力结构的示意图排序。
(2)对比图示AD,说明国家制度产生的重大变革。
(3)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制度演变趋势?简单说明这一趋势对古代中国国家及民族发展的意义。
2023-12-0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2 . 服饰往往不是简单的穿着问题,透过服饰之“面”,或可窥见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传播之“里”。

材料一

甘地,1909年

甘地(右)着土布服装,1940年

(我)从一个坚定的忠诚者和合作者,演变成一个不妥协的非忠诚者和不合作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以摆脱(印英)双方现存的不自然状态。
——《甘地在法庭上的书面说明》,1922年
(手工纺织)被消灭了…各种规定更加重了农民负担。…关税显然优待英国货…

——国大党《独立日誓词》,1930年

材料二

孙中山,1883年

孙中山,1911年

孙中山,1924年

孙中山,1924年

从前改朝换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倒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
——孙中山《与马君武等的谈话》,1911年12月27日
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或许可以)博采西制,加以改良……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同时,又须丝业、衣业各界力求改良,庶衣料仍不出国内产品。

——孙中山《复中华国货维持会函》,1912年2月4日

1924年元旦,孙中山做出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的着装改变。他特意穿着一套用绸缎制成的黑褂蓝袍作为礼服。……曾长期视满服为“虏俗”,必欲“学习西洋”“易西服”的孙中山,面对保护国货的困境,……已有心做出妥协。——杨奎松《辛亥以来国人着装“西化”的成因与经过》

(1)结合材料及所学,归纳甘地与孙中山的服装变化,简述这些变化传递的关乎社会治理与经济生活的理念。
(2)从文化传承、交流与传播的维度观察,服饰的这种变化又具有何种意义?
(3)你如何认识服饰变化的“面”与“里”?
2024-04-01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司马迁在《史记·孟轲传》中说孟子的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则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独尊儒术”的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学说在战国、秦、汉三个时期地位不同的原因。并指出儒学演变和儒学地位变化的关系。
2024-03-2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长宁道路寻踪。

道路沿革,往往与所在地区历史、经济、文化等联系密切,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小生活在长宁的郝同学试图通过对周边道路沿革的探究,发掘长宁乡土史、管窥上海城市史。郝同学首先查阅到了长宁部分路名前后变化信息,整理成如下表格:

原路名路名来源1943年改名1945年后名1949年后名
白利南路英国驻沪领事长宁路
忆定盘路“爱丁堡”音译江苏路
大西路Great Westen意译长安路中正西路延安西路
安和寺路来华英使阿美士德察哈尔路法华路新华路
林肯路美国总统天山路
开士威克路工部局总董陕西路凯旋路
佑尼干路美驻沪领事仙霞路
霞飞路一战法国元帅泰山路林森中路淮海中路
1:以上道路均为西方租界越界筑路的产物,即租界不断突破原有界限,以界外筑路达到蚕食华界,扩张租界的目的。
2:工部局为(美英为主的)公共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
3:林森,曾长期担任国民政府主席。
(1)根据1943年前的路名及注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单选)
A.路名意在普及西方历史知识B.可见长宁为上海最早的租界
C.只有英美两国进行租界扩张D.体现西方殖民者的自大傲慢
(2)与开士威克路改名“凯旋路”有关的战争是(     )(单选)
A.抗日战争B.解放战争C.抗美援朝战争D.越南战争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关道路改名“淮海中路”“延安西路”,主要原因有(     )(双选)
A.去除反动政府人名B.革除殖民主义残余
C.统一地名命名规范D.纪念革命战争地名

郝同学又发现不同于如表的一些道路,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了相关历史沿革。

道路1:法华镇路、种德桥路、香花桥路——李枞泾为苏州河干流,北宋初泾北建法华寺,乡民聚寺而居。宋室南渡后,大量黎民移居,民宅商肆沿河展开,渐成集市,李枞泾成货物集散要道。明代后,得益于松江棉纺织发达,此地成为商品集散地,形成法华镇。至清乾嘉至盛,号“沪西首镇”。近代以来,历经太平天国、八一三等变故,居民离散。加之河流淤塞,法华镇逐渐萧条。解放后,市政府填浜筑路,称法华镇路,原河上种德桥、香花桥亦改为路名。

(4)根据材料,归纳法华镇兴衰的原因。

道路2:中山环路——因租界割裂华界南市与闸北,需建绕租界连接两地的环路;同时达到箍起租界,禁止其不断越界筑路的目的。1927年环路辟筑,1949年前。中山西路即环路长宁部分。50年代,环路拓宽延伸,成交通大动脉,环路外新筑道路以区所在位置对应中国版图方位的各省县市命名(长宁属市区正西偏南,对应贵州省地名)。20世纪末沿环路筑高架“内环线”。

(5)根据材料,归纳中山环路修筑的动机。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动机产生的时代环境。
(6)根据中山环路外新筑道路命名法则,可以判断筑于50年代后的道路有(     )(双选)
A.遵义路B.华山路C.番禺路D.茅台路
(7)纵观这些道路的沿革,你认为长宁在上海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分别具有何种独特地位?
2023-12-15更新 | 58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经济格局

中国历来疆域辽阔,南北经济也基于不同的自然、历史环境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又互有联系的经济格局。


(1)以下是描写某朝经济情况的文献,请将文献序号填入表格(多选填字母)

A.当时临安之民,复私置便钱会子(纸币)。—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B.苏湖熟,天下足。—高斯得:《耻堂存稿·宁国府劝农文》

C.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周辉:《清波杂志》

D.京师(东京),天下富商大贾所聚。—丁特起:《靖康纪闻》

E.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范成大:《骖鸾录》

1.农业
2.商业
3.手工业

(2)根据这些文献的内容,你认为它们描述的是什么朝代的经济情况?请简述你的理由。
针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有同学搜集了以下几则材料。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至于元嘉末……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宋书·孔季恭等传》

材料三: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北方占其八……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南北各占五道……北宋分天下为十五路,北方五路……南方十路。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3)有学生认为从以上三则材料中可以看出“生产技术的变化”与“人口分布的变化”,进而可以从中推导出“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变”。你从材料中看出技术与人口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又能体现出经济格局的什么重大转变?

(4)历史上,两宋政权对外都以软弱无力著称,特别是靖康之耻后,时人都认为宋代会就此灭亡。然而南宋小朝廷又坚持了152年,甚至在独自面对蒙古军队时,南宋也坚持了40余年才灭亡。这其中除了军事与政局的因素,也与地理、经济和人口因素有关。请你根据地图和之前小题的材料,谈谈上述因素对南宋政权延续所产生的影响。
2022-03-06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选官春秋

官员,是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国家政权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中国古代,为封建王朝选拔合格的官员一直是中央政府统治的重要一环,选拔官员的方式与标准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在不断进步与变化。


(1)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经过了长时期的发展,请将与下列选官制度与时代相对应(填字母)。

A.察举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世官制E.军功爵制
针对选官制度的史料历来相当丰富,以下是两段相关史料,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考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其长策,嫌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材料二: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

——【元】《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涉及什么选官制度?两位论者对该制度态度有何不同?请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分析论者为何会持这样的态度?

图片说明:

左图是老北京的一款游戏“升官图”的部分截图,玩法类似于“大富翁”。图上有各种官位名称,玩家从白丁(平民)开始,通过掷骰子随机决定升降,最终可上升到三公之位。当走到有些官位时玩家可以快速升官,而有些官位则升迁不易,甚至可能降职。

(3)升官图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否拥有史料价值?通过升官图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在使用升官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4)有一种说法称这种游戏形式在汉代就出现了,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如认同,请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证明,如不认同,则依据历史知识推测其大致可能出现的时代。
7 . 历史之眼看奥运

用历史之眼看奥运,会发现不同时代的历史大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年一度在希腊南部奥林匹亚举行的盛大竞技会,就来源于当时祭祀宙斯的隆盛典仪……相传首度奥林匹亚竞技会的举办为公元前776年,这一年成了古代希腊纪年之始。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

材料二   公元前9至(公元前)8世纪,希腊形成了200多个城邦。城邦各自为政,战争不断,需要身体强壮的士兵。而体育竞技是培养能征善战士兵的有力手段。战争促进了希腊各城邦开展体育运动,故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带有明显的军事烙印。

——赵本义《古希腊政治哲学》

(1)材料一中,“公元前776年”又可表述为
A.公元前8世纪前期   B.公元前8世纪后期
C.公元前7世纪前期   D.公元前7世纪后期
(2)19世纪以前,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算起。但现在已将古希腊文明史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这主要归功于
A.史学家的预测   B.文献的新发现
C.考古学的突破   D.神话的新解读
(3)综合两则材料,归纳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产生的原因。(双选)
A.祭祀神祇的宗教需要   B.训练军人的军事需要
C.获取利益的经济需要   D.城邦交际的外事需要

现代奥运会沿用了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的一些传统、借用了某些仪式,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新赛事。以下为现代奥运会(夏季)举办国一览表。

年份国家年份国家年份国家年份国家年份国家年份国家
1896希腊1920比利时1948英国1968墨西哥1988韩国2008中国
1900法国1924法国1952芬兰1972德国1992西班牙2012英国
1904美国1928荷兰1956澳大利亚1976加拿大1996美国2016巴西
1908英国1932美国1960意大利1980前苏联2000澳大利亚2020日本
1912瑞典1936德国1964日本1984美国2004希腊

注:①1972年在德国举办奥运会期间,巴勒斯坦武装分子袭击奥运村,造成11名以色列运动员死亡,史称“慕尼黑惨案”。②1980年,为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发起抵制莫斯科奥运会。1984年,为报复美国,苏联发起抵制了洛杉矶奥运会。

(4)1916年、1940年和1944年,三届奥运会被迫停办的原因是
A.两次世界大战   B.经济危机打击
C.全球流感肆虐   D.气候变化影响
(5)以1950年代为界,现代奥运会举办国出现了哪些变化?
(6)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奥运会举办国的变化反映了现代世界怎样的发展状况?

材料三   一些人相信战争的可能性在逐渐减少,我认为这就不是空想。显然,电报、铁路、电话、热衷于科学研究、代表大会、博览会对和平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的条约与外交协议。……向国外送出划桨选手、赛跑选手和击剑选手吧,这将是未来的自由交往,一旦这样的自由交往成为古老欧洲的风尚,和平事业将获得崭新而有力的支持。综上所述……我会坚持不懈地追求,实现一个以现代生活条件为基础、伟大而有益的事业:复兴奥林匹克运动。

——【法】顾拜旦《奥林匹克宣言》,1892年

(7)“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试图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理由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他的观点。
2021-12-19更新 | 193次组卷 | 5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影响世界的克里木战争

为争夺霸权,1853年沙俄与奥斯曼帝国在克里木半岛爆发战争。英法为遏制俄国扩张,于1854年加入战争。战争终以俄国失败而告终。这场战争不仅影响了战争各方,也溢出至域外,乃至影响了世界

材料一:在俄国方面,克里木战争引起了一系列变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发现,采取一些激烈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以欧洲为楷模、但又有些差别的改革在俄国发生了。土耳其人在克里木战争中属于胜利者一方,但这场战争对他们的影响和战败者俄国人一样。战争暴露了他们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无力……还证明了英国和法国在政治制度上的优越性,这就是土耳其改革者希望在今后效仿的西方路线。

——【美】帕尔默等著《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克里木战争是导致欧洲格局变化的重大事件。法国通过战争成为欧陆霸主。其实质,是奥地利的削弱和俄国的暂时屈服;其结果,是德国和意大利的先后统一。而独立统一的德、意两大国的出现,极大改变了欧洲格局,促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为一战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据高暖、闵选寿《克里木战争与欧洲格局的变迁》整理

材料三:克里木战争使俄国南侵的势头被迫停止,开始把扩张重点放在相对贫弱的东方。在18581864年间,沙俄从中国割去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英法也把注意力重新投向中国,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据胡小春《感知历史的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克里木战争为例》整理

克里木战争期间,英国为增强军力,就近取材,在印度征发土兵,强迫印度土兵渡海参战,并肆意掠夺印度财富,补给军需物资,从而激起了印度社会各阶层强烈不满,最终导致了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

——邓岗《如何理解克里木战争的影响》

材料四:克里木战争中的“首次”

蒸汽战舰、水雷、线膛步枪等先进武器首次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
为服务战争,巴黎天文台台长勒弗里埃绘制了第一份气象图,开天气预报的先河。
有线电报首次用于战争,使军事指挥能够远离战场,也使大众传媒及时了解战况。
英国人拉塞尔曾因报道克里木战争而被认为是第一个战地记者。
南丁格尔率领38名妇女进行战场护理,大大降低了死亡率,是现代战场护理奠基人。
(1)俄国“以欧洲为楷模、但又有些差别”的改革是指
A.统一各邦国   B.成立议会制   C.废除农奴制   D.推翻君主制
(2)材料三中,使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的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综合上述材料,试从域内、域外、全球三个视角归纳克里木战争的影响。
(4)你如何看待克里木战争的世界影响?
2022-04-2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