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现藏于岳麓书院的岳麓秦简抄录于秦王政时期至秦始皇三十五年,其中不仅包含大量的令文,而且这些令大多是比较完整的,往往还带有令名。此外,岳麓秦简律令还有细节性规定,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及习俗等情况。在岳麓秦简新出现的秦律篇名中,10种见于睡虎地秦简,4种则未见。下列有关岳麓秦简的理解说法合理的是( )
A.远离政治核心区,史料价值有限B.大多为抄录,主观删减色彩浓厚
C.为二手史料,可多角度研究秦朝D.可弥补原有秦令研究材料的不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如图为汉代画像砖图“二桃杀三士”,齐景公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们“计功而食桃”。三人述说了各自的功绩,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事迹,认为“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遂拔剑自刎。古冶子耻于自己的言行,自认不仁、不义,也拔剑自刎了。据此可知,该画像砖
A.反映出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B.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
C.是研究秦汉历史的二手史料D.再现了齐国尚武的社会风貌
2022-06-05更新 | 1600次组卷 | 29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王淦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下列两则史料均指向同一历史现象。这两则史料分别属于(     
A.图像史料、文献史料B.民间器物、地方史志
C.音像史料、实物史料D.历史遗址、口述回忆
4 . 北京大学考古学院教授赵化成说: “考古发现的确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尤其是简牍一类的东西,文字资料、失传的书,可以获得更大的信息量。从陵墓制度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多信息。但是历史研究,包括考古,是无止境的,问题是永远没有完的。不能因为有问题没有解决就发掘陵寝。”作者意在说明(     
A.考古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B.考古可以获得学术研究的一手史料
C.考古发现永无止境非常艰难D.保护文化遗产比考古发现更为重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2021年,一面反映西汉昭君故事的东汉铜镜首次展出,上有七言诗铭文: “汉召单于匈奴臣,名王归义四夷民,兵革不用中国安。孟春正月更元年,胡王陛见赐贵人。后宫列女王昭君……倍(背)去中国事胡人”。该铜镜(     
A.成为考订故事要素的重要证据B.是研究昭君出塞的一手史料
C.见证了汉匈之间长期和平交往D.佐证了东汉史学的较快发展
2024-03-20更新 | 375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6 . 如图所示是汉代画像石《盐井》拓片,图中的人们正在烧柴煮盐。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则记载了汉代四川使用天然气煮盐的“火井”。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画像石作为一手史料比《华阳国志》更为可信
B.画像石属于艺术作品史料价值不如《华阳国志》
C.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补充可丰富历史认知
D.现有的史料难以支持汉代四川盐井问题的研究
2023-07-31更新 | 154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人民中学、南通市海安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中华民国史》记载,1910年留学生杨荫杭回家乡聚集同志,创设励志学会,借讲授新知识之机宣传排满革命。但是据杨绛回忆,其父杨荫杭1910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回国,执教北京政法学校,兼为肃亲王讲法律,辛亥事发父亲辞职回乡照顾祖母。据此可知
A.学术专著具有权威性B.历史叙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C.口述史料更有可信性D.综合两种说法可确认客观事实
8 . 古代苏美尔泥板文献记载,在大洪水以前存在拉拉克等五个城市。有学者认为这些泥板文献是后人伪造和虚构的;然而考古学家在泥板文献提供的地点上找到了三个城市遗址。对此认识最合理的是
A.泥板文献作为一手史料最为可信B.考古发掘比文献记录更加真实
C.泥板文献记录与考古发掘相一致D.文献记录需与历史遗址相印证
2022-06-23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从现有资料来看,没有一份英文文献记载唐胥铁路存在“马拉火车”的现象;在中文文献中,也没有任何一手资料提到唐肯铁路“马拉火车的奇景”;互联网上关于唐胥铁路马拉火车的引用都没有原始出处。但唐胥铁路“马拉火车”的说法却深入人心。这说明
A.一手史料真实还原历史B.时代印象影响主观认知
C.近代中国政府昏庸腐朽D.“马拉火车”是人为杜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46年,商代青铜鼎出土,《申报》《中央日报》就铭文解释持不同观点,拉开了该鼎称名的“司”“后”之辩。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直至2011年, “司母戊”之名沿用了60余年,具有了相当的社会认知度。2011年改称“后母戊鼎”,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据此推知(     
A.历史解释要突出时代性B.学术争鸣有助于认识历史真相
C.学术观点需要不断更新D.文物史料必须与文字史料互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