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3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中国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6月出版,封面是丰子恺的画。画中一个青年战士骑在一匹战马上,意气风发,挽弓搭箭,准备发射。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书记载:唐代,青年将领南霁云突出敌军包围,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不肯出师相救,但欣赏南霁云之壮勇,“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面对美食,还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霁云厉声说道:“此矢所以志也。”这幅画从《中国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

——摘编自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

提取材料中的图文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简要评析《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的现象。(要求:评述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他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

——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可对观点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印度莫卧儿时期的纺织品主导了世界纺织品市场。印度可以按照客户的不同需求做出相应的设计,而且还能满足不同地区客户的色彩偏好,深褐色、黑色与深红色网格图案被泰国人喜爱,那些锯齿状边框、边缘部位采用几何图案或小花朵的设计样式被东南亚的人追捧,而大量开花的植物、树木图案的纺织品被运往了欧洲。随着欧洲商人对印度棉纺织生产控制的逐步增强以及进口量的增加,欧洲各国国内传统的毛纺织业、亚麻纺织业以及刚起步的棉纺织行业均受到了一定的威胁。于是一系列的保护主义措施被提上日程。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禁止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但是可以进口白棉布到英国进一步加工。同时,允许英国作为中转国将印花织物输送到其他地区

——摘编自杨静《从贸易角度看纺织文化的交流互鉴——16—18世纪的莫卧儿王朝为例》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总值由1780年的355060英镑上升到了1790年的1662369英镑,再上升到了1802年的7624505英镑。这种持续的增长最终导致棉纺织品的出口取代了英国传统的民族工业毛纺织产品的出口。正是在18世纪中后期英国棉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中,出现了国际性的劳动分工,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建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单位,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在英国的棉纺织贸易中逐渐形成。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卧儿时期印度的棉纺织品能够享誉世界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街上到处都是顾客,他们购买来自斯里兰卡的珍珠项链,佩戴着由非洲象牙雕刻而成的装饰品,使用添加了稳定剂(来自中国西藏和索马里)的香水、由波罗的海的琥珀制成的小瓶子,以及各式各样的沉香木家具。空气中弥漫着外国熏香的气味。附近的一家商店出售着价格昂贵、工艺精巧的产品。你来到朋友家做客,她会端给你一杯散发着独特香味的冷饮。这家人炫耀着他们新买的东西:一张由爪哇檀香木制成的精致桌子,上面摆放着一只雕工精湛的犀牛角。屋里的许多小摆设看上去都是进口的,彰显着你朋友的国际化品位。这座城市与遥远的地方有着许多联系,听起来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但这就是公元1000年中国城市泉州的样子。

——摘编自(美)韩森《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

有学者认为,公元1000年标志着全球化的开始。这是贸易路线在世界各地形成的时刻,货物、技术和人们得以离开家园,去到新的地方。随之而来的变化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普通百姓也受到了影响。请评析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不能重复材料)
2023-11-19更新 | 13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四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明显高于周边的文化,同时也高于其他文化圈,特别是在唐代,在整个欧亚大陆上,中国是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中的中心,正如著名科学史专家贝尔纳指出的,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

——摘编自张西平《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及价值》

提炼材料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评析。(要求:态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024-03-27更新 | 329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在漫长的丝绸之路历史上早已经历了国际化的过程,其中宋代货币国际化程度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考古挖掘显示辽境内出土的钱币主要为宋朝钱币,占数量70%以上。……近年发现的若干金代窖藏中,出土了大量宋辽钱币,其中宋钱占70%以上。从西夏遗址、窖藏和考古发掘中发现,宋钱币占西夏流通钱币总数的90%上。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均有大量的宋币出土。……有统计显示,到 1959年止,东非发现中国、罗马、埃及等国古代钱币中中国钱币占 57%,其中能鉴定出年代的又有 91%是宋钱。

——摘编自崔蕊满《宋代钱币的国际化程度考》

材料二  嘉靖时期的吏部左侍郎靳学颜认为白银“寒之不可衣,饥之不可食”,其与铜钱、海肥(一种贝壳,在云南被用作货币)用于流通计价的功能并无明显区别。顾炎武分析了流通货币从铜钱经纸钞最后演变为白银的动态过程, “钞法之兴,因于前代,未以银为币而患(铜)钱之重,乃立此法”“今日上下皆银,轻装易致,而纸币自无所用。故洪武初欲行钞法,至禁民间行使金银,以奸恶论而卒不能行。及乎后代,银日盛而钞日微,势不两行,灼然易见”。

——摘编自徐永辰《晚明时期货币思想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钱币国际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靳学颜、顾炎武对明代货币改革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在张居正研究中,尽管对其在神宗即位后的身份有不同的认识,有的称其为“政治家”,有的称其为“著名首辅”,有的称其为“改革家”,但在叙述其政绩时,大都不加辨析,以“改革”“改良”“中兴”等词来表述其行政特点……《中国人名大词典》认为张居正“在任时厉行革新。推行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田亩,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把各项税收合而为一。用潘季驯浚治黄、淮。执政十年,成效卓著”……美国学者阿瑟·沃尔德隆认为张居正“并没有推出什么富有想象力的新政”,其在世时,“他所支持的防御和对外政策得到了继续。但是,这些政策依赖于他的特殊权力的支持……他没有能够重新改组机构,而只是利用个人权力控制住了他们。”

——摘自田澍《正德、嘉靖之际的政局剧变与明朝改革的轨迹》

(1)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执政时的主要作为。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选择张居正的一种身份及其对应观点予以评析。
2024-05-3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5月考前指导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儒学中以“克已复礼”思想为代表的礼制思想对于协调社会关系、维持封建政权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北洋军阀深谙传统儒学的作用,因此,在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出现了一系列的“尊孔复古”逆潮。如:1913年袁世凯下令尊孔;1917年张勋拥溥仪复辟,理由是维护儒家的纲纪;黎元洪在1922年复任总统时发表的通电中指出,中国之所以乱七八糟,正是因为“下放其上……婚媾凶终,师友义绝,翻云覆雨,人道荡然”;1927年张作霖下令定礼制,次年祭孔。北洋军阀集团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有意识地利用封建儒家文化,构建起诸如吴佩孚的“内圣为体,外王为用”的治国理念。

——摘编自刘威张泽坤《论传统儒家文化对北洋军阀的影响》

材料二   1986年,当代学者李泽厚在《走向未来》杂志创刊号发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这是当时对新文化运动所能达到的“最为漂亮”的回答,自此“启蒙与救亡”即成为支配性的阐释范式,延绵至今。

——摘编自吴宝林《如何超越“辉格史”: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百年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军阀政府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其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发展到晚明时期,不可遏制地涌现异己因素,不断地侵蚀封建伦理关系的统治序列。儒生多弃儒从商,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是明朝政府仍定性商业为末业。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地方文书中很清楚地记载在临清关,由于沿途抽税严重,以前缎店三十二家,如今有二十一家关门;布店七十三家,已有四十五家关门。

——摘编自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

材料二   10~16世纪间,中世纪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欧洲社会不断涌现出掌握新财富乃至实力的新贵,他们无法在既有的等级体制中找到容身之处,便向传统发起挑战。他们很快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社会形态、行会、传说和团体,使商人的社会身份拥有了新的定义。商人阶级的兴起几乎完全是城镇发展的结果,商人的出现与这一中世纪欧洲文明中最具活力的元素密不可分。任何地区的领主都寻求城市的支持,以便对抗国王;而国王则争取市民的支持,借助他们的财力以打压势力过大的属臣,并因此向城镇授予特许状和特权。

——摘编自[]JM.罗伯茨《企鹅全球史·文明的分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晚明商业发展境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欧洲商业发展的社会因素及其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西商业发展的看法。
2024-03-3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某同学的读书卡,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书名摘编内容
胡适《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1922年)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是:人人能以国语自由发表思想;人人能看平易的古书;人人能做文法通顺的古文;人人有懂得古文文学的机会。
徐复观《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1961年)胡适由过分的自卑心理,发而为狂悖的言论,想用诬蔑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方法,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向西方人卖俏,因而得点残羹冷炙,来维持早已掉到厕所里去了的招牌。这未免太脸厚心黑了。
唐德刚《胡适杂忆》(1996年)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开风气之先,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熟读近百年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胡老师是当代第一人。
吴根友《简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胡适的“历史观”》(2013年)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来,学术界对胡适的整体评价逐渐由负面转向正面,进而更加全面,对其“历史观”学术价值与产生的问题分析,也趋于客观。


(1)指出《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的史料类型并评析其价值。
(2)指出徐复观、唐德刚、吴根友三位学者对胡适评价的倾向,结合史实简述各自的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