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秦始皇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唐朝驿道有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摘编自人教版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时间概况总体评价
1950年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修建成渝铁路的报告,提出“依靠地方,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铁路”的方针,并先拨2亿斤大米作修路经费。成渝铁路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   修建,开创了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时期,为新中国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9506成渝铁路正式开工。西南地区10多万军民投入建设,筑路开始时几乎没有什么机械设备,全靠人力。
195271成渝铁路通车运营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铁路交通发展成就综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2-08-11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地理大发现,将世界逐渐连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欧洲各国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由于陆上交通被奥斯曼土耳其切断,商业危机促使欧洲人开辟新的航路。

材料二:15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根据人教版教材必修二整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据所学知识,列举两位新航路开辟时的航海家。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性影响。
3 . 2015年年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正式成立,体现出中国尝试在外交战略中发挥资本在国际金融中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商业繁盛,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远距离贩销的结果。明朝中叶以后出现的商帮和江南市镇群落,正是在白银成为通货和计价标准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当时,欧洲人的东来,刺激和吸引东南沿海的商人到南海诸国自由贸易,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商人的贸易,均用银钱易货。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通过“丝一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1/3的白银,总数达到2亿两。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繁荣,加速经济的白银化。人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各国先后组成了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实行外汇倾销,进行激烈的货币战,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当时,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30%左右,增强了英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二战期间,罗斯福设想的“世界蓝图”之一,就是战后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4年,美、英、苏、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的生产设施与资源开发。固定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贸易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行市场配置,国家定价商品不足5%,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占世界8.73%,居第三’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对外投资2012年同比增长17.6%,创下了878亿美元的新高。而且,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在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方面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在公路、桥梁、隧道、铁路等方面的工程建造能力在世界上也已经是首屈一指。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产业期望更快地走向国际。

——摘编自人教版教材、教师用书《历史·必修2》、人民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采取的金融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国际货币制度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历史条件。
2021-08-31更新 | 399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天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变法不但在政治变革上是一次历史的超越,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从此,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在“西学”和新学的冲击下,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在新旧思想、新旧文化的撞击中,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材料二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士不知科学,故袭阴阳家符瑞五行之说,惑世诬民,地气风水之谈,乞灵枯骨。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战斗生事之所需,一一仰给于异国。商不知科学,故惟识罔取近利,未来之胜算,无容心焉。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其说且通于力士羽流之术;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也!

——《青年杂志》l卷l号,1915年9月15日

材料三   

人物著作部分观点摘录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兴学校”、“实行君主立宪”……
《狂人日记》小说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据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在政治变革上的表现和对思想文化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思想原因。
(3)将材料四表中序号所标注的内容填写完整。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近代思想解放的发展特征.
2020-08-3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7月模拟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预言电的伟大革命力量,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19世纪后期,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登上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人教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

材料中的“蒸汽大王”与“电力的火花”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哪两个时代?与此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6 . 社会出现困难局面的时刻,适时作出改变往往效果显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回复资本主义。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共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入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而去。

——摘编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三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他在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据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改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的“让步”是指1921年实行的什么政策?据材料归纳这一政策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能直接“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的措施是什么?该措施除增加就业外还有什么重要作用?
(3)指出材料三中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时的国内外形势是怎样的?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怎样的目标?
(4)从以上三者的“改变”当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2020-07-0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846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1865年由英商佛南创办耶松船厂于上海虹口。…其第一年度纯利与资本的百分比为13.5%,第二年即升至21%。同治五年(1866年)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建。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舵批零配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炼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摘自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

材料三   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

厂家数开工纱锭数布机数
外商企业16家338960锭1986台
华商企业25家484192锭2016台

材料四   20世纪30年代,我国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创办了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铔厂以下简称南京永利锤厂)该厂产出的化肥不仅填补当时国内生产的空白,……被誉为“远东第一”。…范旭东深知,“要振兴以农立国的中华,兴办酸事业实是当务之急”“硫酸厂平时可为民用,如国家遭受侵略,立可转为军用,因此绝不能让外国人染指”。

——李沛霖《民国时期远东第——南京永利铔厂影像志》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其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2)据材料二回答上海发昌机器厂的性质是什么?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3)据材料三概括1913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情况,并结合所学说明其主要原因。
(4)材料四中范旭东有怎样的思想抱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办南京永利铔厂有利的政策条件。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8 .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跑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材料一涉及的机构是什么?该机构的设置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人教版必修Ⅰ
材料二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宋论》
材料三 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                                                                                     ——孙中山《五权宪法》
材料四 在中国的权力监督体系中,包含着诸多的要素:除执政党和政府的自我监督外还包括人民群众监督(主要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司法监督(主要通过宪法和法律 )、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监督(主要是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以及民主党派监督等外部监督。
——《探讨权力监督中的中国民主党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两种表现。
(2)依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是如何落实监察权的?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加强对权力的监察,我国在建国初期确立了哪些相应的政治制度?其中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建立和完善监察制度的作用。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邓小平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梯度的开放政策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多层次的梯度推进,……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陈钺、汤秀莲《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富民强国之路》


材料三  从1978 年算起……,我国曾有过两次思想大解放,(一)1978 年,一篇署名文章打破“两个凡是”神话,拉开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序幕。(二)1992 年,邓小平南巡谈话触动姓“社”姓“资”,导致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潮流的形成。

——节选于《改革开放30 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思路,并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思想大解放的不同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