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西方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经济政策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与发展。这些调整取得了一定成功,经济增长一度较快。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一种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发展起来。

——整理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自此以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摘自统编版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西方国家进行经济政策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战后中西方经济政策调整的异同。
2 . 下表为新旧高中历史教材对于抗日战争的部分表述,这一变化意在凸显(     
旧人教版新统编版
内容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
到缅甸……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海外华侨……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德国大举入侵苏联,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中国积极倡导建立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初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撤退的英军……
1943年11月,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开罗宣言》……
A.中华民族抗战的决心B.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果
C.中国抗战的国际贡献D.正面战场取得巨大胜利
2023-01-04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份教学质量诊断测试历史试题
3 .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通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嫡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卷二十九

材料四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虚,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五 从辽、金朝起,中国政治上的统治重心开始北移,燕京(今北京)成为此后历朝统治的政治中心,使得长城南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完全成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开始民族得到了南北大调动、大迁徙、大融合,改变了民族人口分布的格局。民族意识、中国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契丹人、汉人、党项人、女真人,同是国人,今皆一家。


(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国家和民族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分析辽金时期政治重心开始北移的有利影响。
2023-09-2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龙山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求新”“求变”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材料   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内容梗概表

课题名称及子目标题主要内容学习聚焦
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1子目: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李悝改革;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2子目: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南京临时政府改革;南京国民政府改革等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的改革,也大多没有成功。
3子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中共十九大报告决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乡村振兴战略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摘编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内涵,并结合史实说明其主要分类方法。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2021-12-15更新 | 239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某同学摘录了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人民版、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各课目录。下列各项符合第一单元总目录的是
A.儒家思想一统局面的巩固B.独领风骚的古代科技文化
C.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传统思想从保守走向近代
6 .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二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人教版高中教材《历史必修1》

材料三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性质、基本方针和政策,……·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人教版高中教材《历史必修1》

材料四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2)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这有何进步意义?
(3)据材料三、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一部具有什么性质的文献?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新中国建国初期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认识。
2021-05-08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理)
7 . 据下表信息我们可以认定(  )
人教版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3月10日,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宣布放弃金本位制,10月美元贬值30%左右,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关税战、货币战,相继组成了一些经济集团,这种经济战就成为政治战以至军事战争(二战)的前奏
张继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3年6月召开了世界货币会议,以解决汇率和贸易问题。……而罗斯福声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
A.罗斯福应对二战的爆发承担责任B.罗斯福新政开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C.特朗普借鉴了罗斯福新政的经验D.罗斯福企图通过货币战应对经济危机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成就
17世纪1632年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1690年早期启蒙思想家洛克《政府论》出版。
18世纪1733年伏尔泰的《哲学通信》出版。1748年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出版;1762年卢梭《社会契约论》出版。1781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出版。
19世纪1831年法拉第在一次会议上展示了他发明的圆盘发电机。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1859年达尔发表《物种起源》。

——据人教版《历史必修3》等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小说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谈谈小说与历史之间的关联。

材料二   从新航路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各地区的交流和合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这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人教版必修二教材


(2)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材料三   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也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摘编自陈伟光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全球化的不利影响。
2019-06-0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纷纷扬帆远航,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从此,世界各地孤立发展的状态被打破,联系日益密切。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凭借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资产阶级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材料二 ……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的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支柱。
(3)根据材料三,分析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