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医药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中国已建立医事管理制度,医巫分业、医疗分科。春秋战国以后,医学战胜了巫术。汉代的《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闻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公元5世纪,医学教育体制创立,使医学教育逐渐由师徒、父子传授制,过渡到官办医学校的教育。在政府的鼓励下,在“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思想指引下,读书人逐渐改变了“医为小技”的观念,这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明朝李时珍所撰的《本草纳目》是一部中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摘编自李经纬《中医史》

材料二   自辛亥革命起,中医药学就被视为旧文化传统的一分子。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认为中医落后于时代。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西医专门学校而没有涉及中医。19292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西医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规定了6项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这就是历史上的“废止旧医案”。抗日战争后,政府对抗战中仅存的中医横加摧残....在审查制度下,绝大部分中医已无法继续开业。

——摘编自《历史上的中医废立之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传统中医药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中医药学在近代陷入困境的原因。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雅典公民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这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年分为十段时间,每个议员团轮流执政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这种职务包括:筹备公民大会的开会,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陪审法庭包括6000名陪审法官,由抽签方法选出。
——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
材料二     代议制政体就是,全体人员或一大部分人民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的控制权。……他们必须完全握有这个最后的权力,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他们高兴,他们就是支配政府一切行动的主人。
——【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
材料三     孟德斯鸠主张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分开,使其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机构。他指出:不但三个权力不应该结合在一起,就是两个权力也不应集中在同一机构中。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同一个机关手中的话,……国家就将落到暴政下面。他还强调三个权力互相制约的重要性,尽管三个权力在某种程度上互相妨碍,但是三者还是可以协调运行的。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的“选出的代表”是指哪种人?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关于公民权力的主张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一、三,说明雅典和孟德斯鸠关于国家权力的规定或主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积极意义。
2015-03-31更新 | 2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江苏常州市教育学会高三上期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卷
3 . 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此后历代都采取措施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

材料一   处于今云、贵、川一代的少数民族即所谓“西南夷”地区,早在秦代就已置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下。秦亡以后,中央王朝对这里的统治曾一度中断。汉武帝时,唐蒙率军进入夜郎道(今贵州附近)。唐蒙对当地少数民族赠予丰厚礼物,宣扬汉王朝“威德”。当地首领夜郎侯多同愿甘心向汉,汉王朝就在夜郎地区设立郡县,依汉制置吏,并让夜郎侯的儿子任县令。夜郎归属汉朝后,四川一带土著也纷纷要求归附。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赢得当地人好感,汉朝遂在当地设都尉,置十余县。汉朝在夜郎地区修筑“南夷道”,在四川开通灵关道,在安宁河上架桥,直达今西昌附近。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她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三   明朝经过洪武、永乐两朝,对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等地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基本确立。这些地区的省级机构和内地一样,设三司。基层管理主要依靠当地土著担任的土官,亦称土司,武职称宣慰使、宣抚使、招讨使,文职称土知府、土知县。土司大多为当地民族首领,一般世袭其职,但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一部分土司衙门中的佐贰官、首领官由朝廷派出的流官担任,以对土司形成牵制。土司职责是谨守疆界,缴纳赋税,有事要出兵供朝廷调遣。明朝在当地兴办学校,并移内地军民前往屯种。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南土司中,女土司占有一定数量。

——摘编自王天有《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对“西南夷”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羁縻府州的特点,并简述唐朝加强西北管理的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相比汉代的改进之处,并说明古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历史意义。
2023-11-1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科举制的推行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新兴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源自统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士人治国的强烈需求,是对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政治文化的选择的继承,是建立在以儒家价值观念为核心基础之上的一种综合素质的考评体系。

——摘编自何宗海《科举制在唐朝的变异及其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宋代统治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诸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宋朝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殿试仅考策论,限千字以内。

——摘编自贾志扬著《宋代科举》

材料三   丁韪良多次强调科举制中所体现的“进步”元素。一方面,中国人自幼年开始读书,经历各个阶段,向秀才、举人、进士等更高层次不断努力的过程,体现了个人对“进步”的追求;另一方面,科举制经历不同历史时代,其考试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完善,体现了该制度本身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科举制也在制度层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摘编自王剑《论丁韪良对中国科举制的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科举制产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所体现出的“进步”元素。
2021-12-2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变革是一种综合性的总体变革,在明清江南首先是从农村中挤出的大量过剩人口往往被封建贵族所吞噬,成为男优女婢,成为青楼娼妓,成为夫佣仆。江南大家蓄奴之风盛行,以至被人称为“第二次农奴化”,人口的价格低贱,一个婢女抵不上一斤人参,家养奴婢千人,在富绅之家是负担得起的。城镇中的手工业太薄弱,我们从地方文献与碑刻中看到,踹工、染工的仅有收入往往被胡乱花在酒肆、赌场与戏馆中,缺乏必要的储蓄欲望。有益于社会生产发展的,从质量竞争变为价格竞争的新消费经济没有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在明清江南,实在谈不上有所谓“市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抗。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史丛稿》

材料二   对基本品或奢侈品的需求及价格层次的巨大差异引起人口和商品新的流通。这些商业潮流的出现导致城镇特别是贸易城镇的兴起,这又引发城市运动。在由商人组成的第一批经济活跃中心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手艺人,他们保证的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专业化和城市中心人口的集中。当城镇成为一个地理单位并享有特别的法律特权时,便有条件使人口和商品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同样,在城镇内部,完全依赖财富提高地位的统治阶级将自己转变为政治上拥有特权的贵族阶层,因此能够使现实生活条件变得对他们更为有利。另一方面,在大约1300年或更晚一些,这些地方的低等阶级也能够有些许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他们也通过争取法令而影响经济生活,但其目的已不再是获得更高的生产能力,而是要求社会对现存财富资源进行更公平地分配。

——摘编自M.Postan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第二次农奴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对比欧洲人口迁移与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流动产生的不同影响。
6 . “美利坚人”是历史变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的新人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201780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估算:)(单位:人)

项目/年份162016801720175017701780
白人2,282144,536397,346934,3401,688,2542,204,949
黑人206,97168,839236,420459,822575,420
总数2,302151,507466,1851,170,7602,148,0762,780,369

——据美国商业部国情调查局《美国历史统计:殖民地时期至1970年》

材料二 自17世纪初开始,欧洲移民和非洲裔强制移民源源不绝地到来,并在这里扎根生息,使北美变成一个多种族社会。与此同时,土著印第安人却急剧减少,这和白人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天花、麻疹等流行性疾病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英国政府鼓励有技术的外国人到英属美洲定居。移居各殖民地的非英格兰移民,均能取得合法身份。1740年英国议会专门制定了殖民地外国移民的入籍法。到18世纪,大量德意志人、爱尔兰人、苏格兰人、苏爱人、法国人和意天利人纷纷到来,与原来的英裔、荷裔、瑞典裔和芬兰裔居民—起,构成—幅五彩缤纷的族裔风情图冷从人种学和民族学的角度看,众多族裔居民之间的通婚混血,遥就了一个不同于欧洲任何单—民族的新人种——“美利坚人”,但掏成“美利坚人”的主体仍然是英格兰裔居民。英裔居民具有强烈的种族意识,对印第安人进行持续的文化征服,对黑人则实行严厉的歧视和奴役,少数种族和族裔始终处于北美社会的边缘。英裔居民基于对人种、文化和宗教差异的理解,逐渐使种族观念演化为种族主义,为种族歧视的合理性制造了依据;而种族歧视的强化,又使种族主义更_多地进入北美居民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

——据李剑铭《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人口变动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20-1780年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变化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利坚人”形成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新人种”形成产生的历史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其后,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的轨道。新兴的小城镇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江浙地区,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80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使深圳、珠海等原来偏僻的小渔村和小县城迅速崛起并发展为大都市。2001年正式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中国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摘编自李军《新中国城市发展历程探析》

材料二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探索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提出的。1979321日,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概念。同年12月,邓小平阐明:“我们要实现的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家’”。19843月,他进一步指出“小康之家”就是“翻两番,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7年,邓小平又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蓝图更加清晰完善,有迹可循。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在回答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满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我们在新时期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武器。

——摘编自姜婷《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表现和特点。
(2)据材料二、概述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一思想的意义。
2024-02-0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周王通过诰、誓、命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的公文文种及数量还很有限,较为系统的行文关系尚未形成。秦汉时期的公文文种及数量开始大幅度增加,秦代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和地方行政所需的官府往来文种。中央政务公文主要有皇帝御用公文“制”和“诏”,改战国时“上书”为“奏”,列为臣下专用文种。秦代的地方公文主要在郡和县两个层级上运转,公文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材料二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觱(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竹简(1975年出土)·行书律》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代文书行政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材料二中的睡虎地秦竹简属于何种史料,分析其研究价值。
2023-09-2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八校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宋朝以来部分重要乡约摘要

朝代制定者名称主要内容
宋朝吕大钧《吕氏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宗旨,规定了乡人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明朝王阳明《南赣乡约》规定乡民共同遵守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如规定不参加乡约者将罚银1两;设有约长、约副、约正等,职责明确
明朝吕坤《乡甲约》将乡约、保甲纳入同一个综合治理体系中,以“约”为一个组织单元;官府在各约之上设监督管理机制来监管各约
清朝陈秉直《上谕合律乡约全书》举行乡约的程序是:讲解完圣谕“敦孝悌以重人伦”等后,紧接着“读律”(讲解律法)

——摘编自陈忠海《乡约与乡村治理》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概括宋朝以来乡约发展表现出的特点。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乡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0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秦朝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戎俗,尚武勇,故其民风大近于质朴无华,不尚文礼之一途”,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选择。

——摘编自黄栋法等《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戍兵布置、调遣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作出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