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道光初年,大运河已千疮百孔,处处淤塞难通,整个河道仅存一线河形而已。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清朝政府无暇顾及治黄、治运之事,漕运逐步转为海运。1872年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1901年,清廷颁布了停漕改折的命令:“自本年开始,直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折价征银),责成各督、抚等认真清厘整顿,节省局费、运费,并查明各州县征收浮费,勒令缴出归公,以期成巨款。”

——摘编自王频《清代运河衰落原因论析》

材料二   目前欧洲公路兴建以每天吞噬0.1平方千米土地的速度发展,公路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业总排放量的八成以上,欧洲公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其GDP的0.5%,欧洲的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0亿欧元,随着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员增加、旅行机会增多、购买力提高等,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铁路客运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为开拓欧洲的铁路货运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铁路、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欧洲,一个新的铁路时代已经到来。

——摘编自耿志民、季令《欧洲铁路联盟交通政策对中国铁路的启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漕运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欧洲“新的铁路时代”到来的社会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从中外交通方式的变迁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 . 民法是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之前,中国没有独立的民法典。尽管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调整之,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纵观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民法观念不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

——摘编自房绍坤《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材料二   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政府派员分赴各地调查民商事习惯,并强调:“中国幅员广远,各省地大物博,习尚不同。使非人情风俗洞澈无遗,恐创定法规,必多窒碍。”至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共分五编,前三编主要是以日本公布的民法为蓝本,同时对德国、瑞士的民法有所参考,采纳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过失致人损害应予赔偿等近代民法基本原则。后两编(亲属和继承)虽也采纳了一些西方新制,但更注重的是中国固有的礼教民俗。

——摘编自李启成《中国法律史讲义》

材料三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21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二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编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
(3)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法典颁布的主要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面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融体系的混乱,各个国家更加怀念传统的国际金本本位制,1943年9月至11月,英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就战后货币体系问题举行会谈,双方会谈的结果是采用美国的“怀特计划”吸收英国“凯恩斯计划”中的一些成分。

——摘编自奔增的《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现实困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材料二   西方尤其是美国在衰落,而之前所有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是在美国主导下确立起来的。美国的衰落就意味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虽然不一定是要“去美国化”,但至少要谈化美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新兴国家的崛起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提出了需求。当然,全世界都十分明白,美国主导权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素主导权的易手,事实上,任何单一的国家都无法取代美国的地位。全球经济治理


体系只能在多层次的主体间开展多层次的博弈。

——摘编自《关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几个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出现的背景及举措。
(2)据材料二,归纳当今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中国主张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原则和方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战后初期与当今中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方面主张的不同。
4 . 中美两国在世界上有著举足轻重的地位,中美关系的变化影响蕃世界格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故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己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概括导致该变化的因素。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对美开放的动机是什么?
(4)材料二、三在认识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视角方面有所不同,你认为导致视角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世俗理性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契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早期现代化与西欧内源型现代化的发生机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在西欧,市民阶级的经济活动是导致人们从中世纪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主要因素。而在中国,西方侵略所引起的强烈的民族生存危机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朴素的“求生”的警觉,才是产生中国特殊的世俗理性的基础。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的重要性,从思想变迁的角度来说,还在于它是中国世俗理性在政治精英中得到特殊发展的重要阶段。尽管这种特殊的世俗理性具有众所周知的价值偏狭性和局限性,但它却引发了从儒家类宗教的信仰主义的文化定势中脱逸出来的历史潮流。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二   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渐渐落在下风,特别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当传统中国被迫进入全球背景下的“万国”以后,传统观念世界受到来自西方的严厉挑战。于是观念世界发生一个重大的转变,即价值观念的转换,中国人开始从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转变到以强弱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于是“自强”成了中国观念世界的重心所在。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三   张謇实业救国的动机,显然出于一种深层的忧患意识。那么这种忧患意识又是从何而来的?让我们看看他自己的表述:“儒者宗孔孟。孔子以二帝三王之道,体诸身而欲见诸行事。……吾欲用世之心,犹之孔子也。”“诸君诸君,须是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道理,人人胸中各自理会;须是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人人肩上各自担任。”

——摘编自李怀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与西欧现代化发生机制的根本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世俗理性的局限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引发了从儒家类宗教的信仰主义的文化定势中脱逸出来的历史潮流”的含义。
(3)据材料三,概括张謇实业救国动机产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中国世俗理性的双重历史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材料二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材料三   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以及该体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背景,并说明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   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   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材料四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的新国家观念。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说明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及其思想原动力。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历史上,开创庞大帝国的帝王之中,排名没有比得上秦始皇的,因为无论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居鲁士、古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古罗马帝国的凯撒,他们的帝国早已不存在了,对世界的影响远无法与秦始皇相比。其实,即使他们在位时,其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也远远小于秦始皇。

——《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

材料二我是一位新普罗米修斯,我被钉在悬崖绝壁的一块大石头上,一只秃鹫啄食我身上的肉。是的,我曾从天上窃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奉献给法兰西;火种已经上升到原来的地方,我却一直被钉在这里!……我无物遗留给我的儿子,我只有把我的威名留给他。

——拿破仑

材料三拿破仑生活的时代,是先进的、富有生气的、革命的资产阶级和腐朽的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激烈斗争,是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专制制度,并逐步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时代。

——《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拿破仑的评价》

材料四秦始皇所推行的“暴政”,有很多是不得不借助暴力来完成激烈巨大的社会变革,这种“暴”,实质上是在大转型、大变革背景下产生的时代的、社会的、制度的“暴”。

——《世界伟人传记-秦始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拿破仑奉献给法兰西的“火种”是什么?他“被钉在悬崖绝壁上”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需要注意什么因素?

9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外交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二 更加有趣的是在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度。l972年2月28日,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提出了双方解决“根本性分歧”的方案。……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共同关系。
——[加拿大]罗伯特·基斯《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新问题和挑战。……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联合部分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尤其是破坏不干涉内政这一核心内容,自认为有权决定别国政权的合法性。
——叶自成等《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材料四 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动武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决议未获通过。……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其实,中国的反对票既非“跟随俄罗斯”,也不是“同情巴沙尔”,为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摘自《安理会爆发大国投票战 叙利亚成为最新火药桶》(刊载于《环球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实现和解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态度变化的自身原因。
(3)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遇到的挑战。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在当今时代,中国应该如何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上,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前提下妥善处理国际关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国际会议的方式处理区域大战后的和平安排问题,史无前例。参加和谈的各类国际行为体多达两百个左右,会务本身就极其庞杂,达成协议堪称奇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无论荷兰和瑞士的独立,还是德意志诸邦的主权,均得到确认。

——李春放《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

材料二   联合国之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联合国宪章》(1945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召开的背景及意义。
(2)据材料一、二,概括两者在处理国际争端方面的相同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2023-12-2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