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年,美英苏三国签订协议,将朝鲜置于美苏两国相互争夺的势力范围,后美苏分别占领朝鲜南方和北方。南北分别成立了“一边倒”政府,都把“推翻对方,统一朝鲜”作为使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国介入朝鲜战争,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一道,进行了艰苦的祖国保卫战,最终战胜美帝国主义。1954年,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直接用武力阻挠中国的领土统一,并企图把台湾变成美国的“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美国与日本签订了《美日安全保障条约》,与南朝鲜签订了《美韩安全保障条约》。美国抓紧时机落实以苏联为假想敌、以全面战争为背景制定的“68号文件”的基本精神,同时更加具体地提出了研制氢弹、加速军队建设、大幅度提高军备等计划。

——摘编自金正浩《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朝鲜战争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会造成什么后果?列举汉武帝“矫秦县之失策”的具体措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代在地方设置行省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材料: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联合国各会员国依据《联合国宪章》第43条等条款的规定提供军队供安理会支配,这是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关键环节。战后安理会创建联合国军队进展迟缓的残酷现实,严重挫伤了国际社会对于联合国组织的热切期待和信心。面对这一困局,杜鲁门政府一度打算促请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有关各方设法加速宪章第43条的实施,“以促此项军队早日实现,至少使苏联之孤立态度暴露于举世各国之前”。由于英、法两国的反应均表现消极,中国出于稳定中苏关系及协调大国关系等考虑,也不愿在此事上过分刺激苏联,加之此举不符合宪章有关条文的规定,还有可能导致国内外舆论对美国的联合国政策产生负面评判,杜鲁门政府最终搁置了这一设想。联合国军队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摘编自韩长青《联合国军队构想的缘起及命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合国军队构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军队创建失败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南京政府成立后,即率先与之签订新的关税条约,规定各自给对方以最惠国待遇。1930 年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一霍利法案》,将美国的关税提高了50%。中国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抽丝品、棉花、猪鬃酒类产品、蛋类及蛋产品等。相反,美国输往中国商品的种类中;棉花、煤油、烟叶、小麦、汽车、机械、木材等却逐年增加。1932 年,美国仅棉花一项输入中国就达8400万美元,煤油、烟叶也在2000万美元以上。1931 年美国制造品输入中国总额为22503949美元,而中国制造品输美仅有10437756美元。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史蒂芬.波特强调应加强与中国的商业联系,中国终会“成为美国在国外最大、最富、最便利的市场”。

——摘编 自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

材料二: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不久邓小平就于1979年1月28日对美国进行了访问,期间中美两国交换了对国际局势、产权、最惠国待遇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并签署了领事、贸易、科技和文化交流协议。邓小平访美后,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迅猛,两国之间企业往来频繁,也签署了一系列促进中美贸易发展的协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举办贸易展览会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关系协定》等协定。1979 年7月7日,两国政府签订了为期三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决定从1980年2月1日开始相互给予最惠国关税待遇,使中关贸易实现了正常化。

——摘编自任泽平《来自历次中美贸易战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变化的原因,分析对中美两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医学自成体系。伴随着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扩大,外国来华使团在回国时带走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和药物,甚至延请名医传医授道,效法我国建立了医事制度。郑和七下西洋,随船医生也与所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的人民进行交流,用中国的医术治病救人,并带回一些药材,丰富了中医药的内涵。中医还随着个体行医、旅行、商贸等途径对外传播。除了中外的直接交流外,中医药还经由第三国外传,惠及了更多国家的民众,获得了更多国家人民的认可。

                              ——摘编自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西医亦随之传入。西方教会设立医院,招收华人学徒,兴办医学校,发行中文报刊以及翻译西方医学书籍等。西医由于自身的优势,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创办了北洋医学堂,成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官方西医学校,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西医专业人才。面对西医西药的传入,名医张锡纯主张把中西医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中西药物并用,产生重大影响。经施今墨、程价三等名医的不断努力,天津中医药界交融互通中西医,创造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危重病等方面结出了硕果。

——摘编自谢敬《近代天津的中西医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学外传的特点,并简析其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传入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时(1736—1795)清朝的文治武功走向极盛。乾隆帝继位后介于康熙帝的仁厚与雍正帝的严苛,他以“宽猛相济”施政。此间,江南与广东等地的丝织与棉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同时,银号在山西出现。乾隆期间清朝疆域最大,达1300万余平方公里。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誉,他平定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使川黔等地继续改土归流。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的中国、风热潮。

——《康乾盛世》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没有人能预见英国衰落,最先进的技术,最霸主的地位,最有力的军事保障,最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供应,甚至它还能将原本由荷兰创造的金融业发扬光大,一切都是那么强大又生机勃勃石得益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工业优势不可挑战:1850年,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生产了全世界60.2%的煤,50.9%的铁,加工了全世界46.1%的棉花,是世界的工厂;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英格兰银行号称世界央行;英国经济总量占全球40%。英国军事力量雄霸全球,殖民地领土达到本土面积一百多倍,殖民人口近4亿,广阔的殖民地为它提供着全球范围的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其领先于其它国家的水平远超今天的美国。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超越英国位居第一,1913年英国制造业和钢铁产量均被美德两国超越,英国“世界工厂”光辉不再。

——《英国的衰落》


(1)根据材料概括“乾隆极盛”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中期英国“不可挑战”局面形成的背景,简析英国19世纪中期后衰落的主要原因。
2020-04-2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德国进攻苏联的第二天,美国发表声明,支持苏联。罗斯福在这个援苏声明上加了一句结束语:“在今天,对美洲各地的主要危险是希特勒的军队。”1942年6月,美苏签订《美苏租借协定》。整个二战期间美国援助了苏联111.41亿美元的物资,其中包括飞机、坦克、冲锋枪、舰艇、石油、小麦等。

——摘编自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援助政策研究》

材料二   在战争期间,苏联对美国的援助以各种形式表示感谢。斯大林在1944年说“……美国和英国,……供给我们极宝贵的战略原料和武器……”但是战争结束后苏联在对待美国援助上作出了与战时不同的评价。1948年苏联国家计委主任沃兹涅夫斯基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军事经济》一书中对战时美英援助只有两句话:“……如果把这一时期盟国向苏联提供的工业品数量同苏联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工业品数量作一比较,就能看出,在实行战时经济体制期间,这些供应品只占本国产品的4%。”

——摘编自单云《浅析二战期间美国对苏援助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援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美国援苏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9 . 材料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主动要求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但美国拒绝承认苏维埃政权。 1921年后,美苏之间的经贸往来连续不断,1931年苏联就购买了约50的美国出口机器设备。30年代初,正当美国同严重的经济萧条作斗争的时候,远东战争策源地出现了。入主白宫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认为,当世界笼罩在战争迷雾中的时候,不承认苏联是非常不明智的,“那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与此同时,美国800名大学院校教师联名致信罗斯福,呼吁立即承认苏联,美国报界1139家报纸中有718家表示赞成承认苏联。1933年10月,罗斯福致信苏联,建议两国迅速举行建交谈判。11月7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率领代表团抵达华盛顿,11月16日,两国达成协议正式建交。之后不久,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等国纷纷与苏建交。次年9月,苏联加入国联并任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沈莉华《试析美苏建交的历史背景及原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政府积极推动美苏建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建交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04年清政府批准张之洞等人修订好的学堂章程,即所谓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所确立的学制即“癸卯学制”。这个学制通过谕旨颁行全国以后,便成为新政时期各省兴学的范本。废科举与兴学堂是清末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相辅相成、同步运作的两大工程。科举制度的废除大致经历了科考改章科减额和立停科举三个阶段,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清延颁布的《各学堂奖励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由升学或毕业考试给奖,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都给相应的出身奖励,并授以官职或予以升学,按所奖出身大致可以分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采取了鼓励出国留学的措施。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废除并未引起巨大社会动荡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