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人会馆首建于明,至清而盛。明中叶以后这种由商人所建的会馆之所以出现,是经济因素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进行社会整合的产物。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全国出现了几个比较稳定而富有特色的经济生产区域,突破传统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千里不贩樵,百里不贩米”的经济格局。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贱商的传统有所改变,士大夫阶层对商人及其职业的鄙视、敌对转而采取认同的态度,清康熙帝曾说过“通财贸之血脉者,惟有商贸。”这一转变是各地商人会馆兴起的政治舆论基础。明清以来纵横捭阖的十大商帮,以全国为战场进行商业战争,本地商帮与客帮之间矛盾频出。一些侨居商人阶层与当地社会的隔阂还不时造成纠纷和冲突,本地商人依仗其地域和人际、文化优势,常常欺侮、排挤外来客商。而这种社会的边缘化地位又反而促进了他们的相互认知和认同。于是乡土观念浓厚的中国明清商人同籍人士各出其力,通过在客地修建富有故乡文化特色的恢宏壮丽的会馆,向人们展示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达到以群体力量共谋发展的目的。

——摘编自李晓琴、石涛《对明清商人会馆产生的动因探析》

材料二   近代上海的同乡会诞生于1905年反美华工禁约运动,民国时期,同乡会获得了较大发展,数量远远超过了会馆的规模。清末民初,随着新政的展开以及“社团主义”等新式社会概念的引入,很多社会中间组织都经受了早期现代化的更新与再造。较之会馆而言,同乡会内部管理民主化特征明显。同乡会一般都设有会员大会,选举理事会和监察理事会。另一方面,组织结构的科层化也是一个重大变化。比如,宁波同乡会按照会务的多寡设立了各种分工明确的专职机构。除此之外,同乡会更加注重外来人口的现实生活,还将其业务范围扩展到推行教育、提倡实业、介绍职业、调处争执、慈善救济、公共卫生等“救生”事项。

——摘编自邱国盛《同乡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的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人会馆得以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会馆相比,近代同乡会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会馆和近代同乡会设立的共同作用。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陆楫(15151552),明代经济思想家,文学家。字思豫,号小山,南直隶松江府(今上海)人。陆楫经济思想主要是对奢俭问题的看法。与传统的“黜奢崇俭”论不同,反对禁奢,指出:“吾未见奢之足以贫天下也”,认为节俭仅对个人和家庭有利,从社会考虑则有害。“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认为富人奢侈可以增加穷人的谋生手段,因“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能“均天下而富之”。将奢侈看作商品经济得以发展的决定性原因,认为苏杭和上海等地所以繁荣发达,“其大要即在俗奢”,“特以俗甚奢”。其言论一定程度上是明中叶后苏南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思想反映。

——摘编自刘志丹《明朝中后期崇奢思想探析——以陆楫、郭子章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楫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评价陆楫这一思想。
2024-05-2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我国历史发展看,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孟就主张增殖人口、重视人口品质。《周礼秋官》记载:“司命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后,皆书于版……献其数于王。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提倡早婚。商鞅提出了“制工分民之律”的思想,注意人口管理。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晁错主张,要使百姓乐迁,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给以优厚待遇。东汉末年的徐干提出了“民数周为国之本”,指出搞好人口调查是国家制订政治、经济政策的基础。唐代杜佑的《通典》之“户口人口论”认为,人口多少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到了宋朝,南方户口日益繁盛,苏轼主张将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向稀疏地区。

——摘编自崔乃琪,陶器《浅论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之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法国人口增长表

年代初期人口(百万)末期人口(百万)年均增长人数年均增长率(%
1816—184630.035.41800000.55
1846—1866*35.437.41000000.27
1866—1886**36.537.9700000.19
1886—190137.938.4330000.08
(备注:1866*排除尼斯和萨瓦1886**排除阿尔萨斯和洛林)

法国在历史上一直是欧洲的人口大国,16世纪人口已是欧洲第一位,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一直名列前茅,法国人口过剩在16世纪就已经成为事实。而且法国还是农业为主的国家,1804年颁布的《民法典》强制规定,所有子女必须平分上一代的遗产,使得法国农民开始限制生育,因为他们不愿自己的土地被分得过于破碎。……19世纪法国城市小资产阶级将精力、金钱主要用于自己与子女的教育上,他们渴望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愿养育更多的子女。法国也不曾出现过可与其他国家相比的农业革命,也未出现过工业的急剧增长,工农业均呈现缓慢、渐进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宋严萍《十九世纪法国人口的缓慢增长及原因》

材料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因此,深入探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并在落实生育支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综合发力,切实将人口规模巨大转化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劲动力,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摘编自王军《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及其人口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法国人口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人口治理的认识。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7年底,迟福林成为第一个到海南的中央下派干部。在海南建省办特区之初,他充当了市场经济和股份制改革的“研究者”“设计者”,推动了大特区的快速发展。1991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成立,迟福林作为主创者,探索“官方背景、民间机构”的体制创新路子;1992年,全国股份制培训班在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举办,培训班学员“成为全国股份制改革的一、二期‘黄埔军校生’” ,该院成为影响海内外改革研究的机构。从“特别关税区”到“国际旅游岛”,海南的多项重大战略决策,都与迟福林有关,他提出的许多前瞻性设想都在逐步实现。到2018年,海南GDP达4940.7亿元,较1987年增长了70多倍。

——摘编自刘宁《迟福林:为改革开放书写“思想文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迟福林在海南改革工作中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迟福林在海南改革工作中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乔致庸(1818年—1907年),山西祁县人,身处晚清乱世自强不息,避险趋利,在中国各地有粮店、当铺、钱庄、票号等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成为清末晋商代表。乔致庸以一信、二义、三利为经商理念,制定严格的号规制度,知人善任。他制定严格的家规既杜绝了祸起萧墙的根由,又成为家庭持盈保泰的保证。他眼光开阔,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时所需军费,多由乔家票号存取汇兑,有时军费急缺时则向乔家票号借支透支。他志向远大,初为商人即提出要“货通天下”,看到山西商人纷纷发展票号进入金融业,他立即意识到有广阔前景,马上创办“大德兴”票号,希望有朝一日能“汇通天下”。

——改编自武世刚《乔致庸和乔氏家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乔致庸商业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乔致庸商业成功的原因。
2024-05-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被深度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传统“银钱并行”的货币体系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相继确立金本位,中国在偿付外债、赔款时承受巨额镑亏(注:镑亏是1935年法币改革前,对国外支付货价、外债和赔款时因英镑汇价上涨所造成的损失)。金银比价的剧烈变动导致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清政府财政陷入窘境。为了消除关税摩擦、便利通商,扩大在华利益,英、美、日等国要求中国统一币制。清政府希望借助外部势力,收回货币发行权。宣统二年(1910年)2月,清廷颁布《大清银行则例》,从法律上确立了银元的主币地位。同时将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作为发行货币、主导币制改革的中央银行。416日颁布《币制则例》宣布暂行银本位。1911415日,清政府与美、英、德、法四国银行团正式签订《币制实业借款合同》,借款金额为1000万镑。四国银行团要求清政府上交有关币制改革文件,币制改革过程始终处于四国银行团的监视之下。随着清政府的覆亡,《币制则例》规定的改革方案从未真正实施。

——摘编自熊昌锟《清末民初中国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2024-05-0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5月6日)-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博览会,亦称展览会,是十八世纪前后兴起的一种大型人类聚集活动。它集展示、贸易、科技、文化、娱乐等元素为一体,创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一种崭新的形式。

材料一   185151日,万国工业博览会正式开幕,那晚,女王这样写道:我去了机器展厅,在那呆了两个钟头,多么有趣的参观,让人大开眼界。从前手工制作需要花费几个月,如今用精美无比的机器,一会儿就能完成。我们看了欧德哈姆发明的织布机……维特华兹先生发明的刨铁机和削铁机,削铁机能轻松把铁片削成半英寸厚的铁片,好像铁块和面包一样软!

——《维多利亚女王日记》

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中国展区所展出的主要是丝绸、瓷器、宫灯、花伞、绘画等传统手工艺品。

——马敏《中国博览会通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材料二   直到二十世纪初,在振兴商务、发展实业的背景下,国内的博览会事业才逐渐兴起。1906年,晚清农工商部在京师开设劝工陈列所,“专供陈列中国自制各货,供人观览,以为比较改良之张本”。稍后,各省会和通商大埠均有仿行,或辟专馆陈列本地区精良农工商品,或借鉴欧美,特别是日本的经验,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会、劝业会……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将中国博览会事业推向了一个高峰。

——马敏《近代博览会资料汇编》

材料三   2023115日至11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中国和世界进入“进博时间”。自2018年第一届进口博览会举办的六年来,进博会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参展企业越来越多、展品越来越丰富、开放举措更加有力,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和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提升了外资企业对中国持续对外开放的预期和投资中国市场的信心。

——摘编自苏丽锋《进博会越办越好,彰显中国高水平开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参展物品的差异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出现博览会事业高峰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从参与到主办博览会历程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形制、铭文,以及对我国古代碑碣刻石的收集、著录与研究,称作金石学。这一专门之学创建于宋,在宋朝之前,历史上虽然也有关于前人对金石文献进行研究的记载,不过,前人在这方面的工作毕竟是一鳞半爪,并不成系统,因而也就不能称其为“学”。……金石学发展至清代,呈现出复兴进而繁荣的景象。随着金石学研究成果的日益增多、范围的不断扩大,在金石学自身渐趋科学的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相关领域的研究……金石文献脱离附庸于史部目录类的地位而独立成为史部的一个子目,且再细分子目……此外,随着金石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新史料意识全面觉醒,学者们在利用金石证史方法研究历史的同时又对这一方法进行思考和总结,上升至理论的高度已指日可待。

——据崔文印《宋代的金石学》、王雪玲《论清代金石学的学术自觉与理论价值》整编

材料二   清代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后一个辉煌发展和总结时期,到晚清,由于西洋文化的冲击以及国家贫穷落后的精神刺激,促使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总结、反思,由经学的汉、宋之争,进而展开今、古文经之争,进而展开更广泛的诸子研究……科举制度的废除,表明即使在官方程朱理学的绝对权威地位也已不复存在。在这种背景下,随着三大考古发现的真谛被逐渐揭示出来,金石学有可能因其研究领域扩大、研究对象深化而步入近代考古学。晚清社会是一个“千古未有之奇变”的社会,学术思想因之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旧史学向新史学演进,金石学向考古学演进,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刘毅《从金石学到考古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石学在宋代成为专门之学的原因,概况金石学在清代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金石学向考古学演进的原因。
2023-11-1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之比较

察举制科举制
内容地方长官选拔,送到中央,后汉中叶有考试形式;以地方均衡为原则;重德行(孝),重事功(廉)。个人自由向地方政府报名,送中央考试录取;全凭个人才学自由竞争;重才学,尤重诗文。
影响人才分布四方,地方政治优良;官与吏之仕途不分,行政经验丰富;经学(自有家法)法学能世家,终形成门阀社会。人才群趋中央,增加对中央之向心力;加重官与吏分为两途之趋势,形成吏员政治;文学靠天才性灵,不能世家,不致形成固定阶级。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料二:英国是最早形成文官系统的西方国家(文官指事务官,即脱离政治争斗影响,担任实际行政事务的可永久任职的工作人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官吏任用制度仍深受封建恩赐制影响,任用私人和卖官鬻爵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蒸蒸日上的态势与人才奇缺、效率超低的政府工作职能的矛盾不断升级,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853年英国的《麦克莱报告》指出:职员任用须经公司竞争考试,考试及格后再受训二年,期满按成绩分配工作。这一报告影响至深,英国行政部门流行的“通才教育”传统即追溯于此。

——摘编自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材料三:英国借鉴科举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吸取了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取考试的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因而后来能被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仿效。

——摘编自李兵、刘海峰《科举:不只是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能够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其主要特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四川历史上人口大迁移(部分)

年代背景移民情况备注
战国(约前301年)秦灭蜀国、巴国后。秦移民万家(以一户四五丁口)入与,约有四五万人。
元末明初(约1361年至1387年)元末,湖广地区爆发农民起义。以湖广地域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标志着移民来源发生了以南方人居多的变化。第“湖广填四川”
清前期(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四川巡抚张德地上书请求移民:“四川自张献忠乱后,地旷人稀,请招民承垦。”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以湖北、湖南的移民最多,移民持续百余年最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
抗日战争前期
1937年至1940年)
由于南京失陷、武汉告急,国民政府将首都内迁到了“雾都”重庆。江苏浙江等省和京津沪宁的学校、工厂、机关和居民疏散入川。据统计约700多万人从北方和沿海进入四川。

——摘编自《中国历史九次大移民影响深远》

材料二   美国独立后,先后颁布了《西北土地法令》《宅地法》《印第安人迁移法案》等法律,鼓励向西部移民。1825年伊利运河竣工,从马里兰州西部到伊利诺斯州的全长952公里的国家级公路建成。……这些北美的清教徒们,带着“天定命运”(即在没有清楚界定的地盘上扩展的使命感)来到太平洋岸边。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谐、富饶,吸引着土地投机商、农民、东部小农场主和大量欧洲移民。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一大批农场、种植园在西部得以建立,农业快速发展,粮食、原料产量激增,成为东部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西进运动中,种族灭绝政策导致大批印第安人丧失家园,处于萌芽状态的美洲文明被消灭。

——摘编自《论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动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四川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移民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