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梁启超指出:“今日欧美诸国之竞争,非如秦始皇、亚历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之徒之逞其野心黩兵以为快也……其原动力乃起于国民之争自存……故其争也,非属于国家之事,而属于人群之事;非属于君相之事,而属于民间之事;非属于政治之事,而属于经济之事。故夫昔之争属于国家君相政治者,未必人民之所同欲也;今则人人为其性命财产而争,万众如一心焉。……呜呼,危矣殆哉,当其冲者,何以御之。”梁启超意在强调(     
A.古代与近代的帝国主义迥然不同B.近代欧美国家国势强盛的根本原因
C.近代帝国主义的扩张以国民为基础D.发展民族主义以抵御外侮的必要性
2024-06-01更新 | 18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次测试历史试题
2 . “今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既已具矣,大人肃然奏而独听之,将何乐得焉哉?其悦将必与贱人,不与君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上述观点的提出者最有可能是(  )
A.孔子B.韩非子C.庄子D.墨子

3 . 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之所欲者放逸,百姓之所不欲者劳敝。”,“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新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四表格内是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滇平中秋日闻海上捷音瀚海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材料五“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ɡòu)。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三》)

请回答:

(1)材料一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主要有哪些不同?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思考,与唐太宗相比,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材料五认为(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

2018-01-0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磐安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格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使出口商品的供给地移至东南地区,再加上造船业的发达和航海技术的先进,海外贸易的规模显著扩大,宋代对外贸易的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海上。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收入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收入均来自于宋朝的五大市舶司。宋朝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海外贸易体系,先后在广南东路的“①____”、两浙路的“杭州”和“②____”、福建路的“③____”以及京东东路的“密州”设立了市舶司,同时还修订颁布了中国最早的市舶司条例法规,中央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摘编自高雅婷、代谦:《河流上的繁荣:宋朝水路运输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宋朝的市舶司往往设置在主要的外贸港口城市,结合所学依次填写材料中3个空格。

材料二   仁宗明道初年,程颢及弟颐实生。及长,受业周氏,已乃扩大其所闻,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

——【元】脱脱等:《宋史》卷427《道学传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宋儒之学”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派,并概括其主要观点。
2023-10-0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钱穆认为,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灭亡)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它)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一反映出该制度实施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秦始皇设置的“若干行政区”主要指哪一制度?同材料一的制度比较,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钱穆论述的是哪一制度,钱穆认为该制度的缺点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秦以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本源精神”是什么?
6 . 《申报》曾评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人物:“此非所谓怀忠抱义,超今轶古之大丈夫哉!使统兵者皆能如此,亦何致见敌先逃,交绥辄溃?今台郡诸公之忠愤,足以感动天下矣!”该历史人物是(     
A.刘永福B.林则徐C.左宗棠D.孙中山
2023-03-08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 早在16、17世纪,一些来自东方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就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所著述,到19世纪上半叶,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都认为“它是值得推崇并仿效的”。这对西方文官制度的改革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1853年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

材料四 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些考试制度及原则与中国古老的科举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摘编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说的是哪种选官制度?有何得失?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怎样的变化?该制度形成标志是什么?明清时期,该制度运行分为哪几级?
(3)依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原因,并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有何相似之处。
2023-06-1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知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文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华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综合材料一、二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影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9 . 某学者在19世纪末提出:“博矣哉,《春秋》张三世之义也。治天下者有三世:一曰多君为政之世,二曰一君为政之世,三曰民为政之世。……大地之事事物物,皆由简而进于繁,由质而进于文,由恶而进于善……既有民政,而旋复退而为君政,此于公理不顺。”这一言论旨在(  )
A.寻求治国平天下的公理B.揭示世界文明史的线索
C.说明“君政”与“民政”相互依存的道理D.借进化论和儒家思想表达政治改良的愿望
10 . 探求事物发展之规律,需要回到原点,并在其延续与变迁中时时考量其“初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儒学发展示意图


材料三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对道德和政治关系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2)思想的创新和政治的支持才使该思想成为主流,按“思想家——统治者”的思路概述儒学在材料二示意图中“b”段和“d”段出现高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简述其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