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今日世界之竞争国民竞争也”

中国人不知有国民也,数千年来通行之语,只有以国家二字并称者,未闻有以国民二字并称者。国家者何?国民者何?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

呜呼,世界竞争之运,至今日而极矣!其原动力发始于欧洲,转战突进,盘若旋风,疾若掣电,倏忽叱咤,而遍于全球。试一披地图,世界六大陆,白色人种已有其五,所余者惟亚细亚一洲而已。而此亚细亚者,其面积二分之一,人口十分之四,已属白人肘腋之物。

自前世纪以来,学术日兴,机器日出,资本日加,工业日盛,而欧洲全境,遂有生产过度之患,其所产物不能不觅销售之地,前者哥仑布之开美洲,谓为新世界,谓足以调剂欧洲之膨胀,然数百年来,既已自成为产物之地,昔为欧人殖民之域者,今方且谋殖民于他境。

……以欧人之工商业,而欲求主顾于非洲人,虽费尽心血以开通之,其收效必在百数十年以后,而彼其生产过度之景况,殆不可终日。于是欧人益大窘,于是皇皇四顾,茫茫大地,不得不瞬其鹰目,涎其虎口,以暗吸明噬我四千年文明祖国、二万万里膏腴天府之支那。

由此观之,今日欧美诸国之竞争,非如秦始皇、亚力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之徒之逞其野心,赎兵以为快也;非如封建割据之世,列国民贼缘一时之私忿,谋一时之私利,而兴兵构怨也,其原动力乃起于国民之争自存。以天演家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之公例推之,盖有欲已而不能已者焉。故其争也,非属于国家之事,而属于人群之事;非属于君相之事,而属于民间之事;非属于政治之事,而属于经济(用日本名,今译之为资生)之事。

故夫昔之争属于国家君相政治者,未必人民之所同欲也;今则人人为其性命财产而争,万众如一心焉。

昔之争属于国家君相政治者,过其时而可以息也;今则时时为其性命财产而争,终古无已时焉。呜呼,危矣殆哉!当其冲者,何以御之?

——节选自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1899年10月15日)


问题
(1)梁启超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如何?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作者的三个主要观点?
(3)你如何理解梁启超笔下的国民竞争论?
2020-04-1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闸北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新闻与时评

1911年,黄鹤楼侧一声炮响,立即震动了中国大地,各报纷纷以之为头条新闻发表消息和评论。

材料一:《时报》(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它是江浙立宪派的喉舌。)

武昌失守,汉阳又危,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与政府俨然有对峙之势矣,而政府亦以对峙相待,命陆军大臣统近畿军队乘车而下,相见于江汉之间。是役也,南北战欤?人民与政府战欤?革命与专制战欤?其胜其败,势将大异。

材料二:《正宗爱国报》(1906年11月16日创刊于北京,该报以尊君、尊孔、尚实、提倡公益、劝学、劝工为宗旨。)

本报昨天所登湖广总督电奏,闻系19日午前所发,枢府察阅来电,有“弭患于初萌,定乱于俄顷”等语,深为庆幸。故20日上谕,慰勉甚厚。不料是日忽得武昌失守消息,谓19日下午,武昌突有大帮匪徒,扑攻省城各署,所有驻省工程营,辎重队等新军,率皆叛附匪党。总督瑞澄,经警队保护出署,当晚即乘兵船,逃往汉口。

材料三:《民立报》(1910年10月11日创刊于上海,它是革命党人在上海的重要宣传刊物。)

在专电栏刊出伦敦、东京两地“关于中国变乱的要电”。《泰晤士报》称:“中国全国人民皆深藏反对不良政治之志,此次流血,实于中国救亡之前途大有裨益。”东京各报称:“此次湖北革命军举事之得机,进行敏捷,并称其严行军律,不扰害外人生命财产,保护人民治安,深合文明举动,其程度实在土尔其、墨西哥之上。”

材料四:《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

13日,在专电栏内刊载了革命党人一通告示的“大旨”,文称:凡有藏匿官员或伤害外人,或欺侮商民,或阻碍商务,或屠杀人民,或焚击汉口外国义勇军者,均须枭首;凡有接济革党粮食、军火,或保护汉口外国租界及外国教堂,或以敌人行动报告革党者,均有酬赏。

——摘自《近代中国:风云时代与风云人物(1840-1919)》,杨天石(著)


问题:
(1)材料一中,该报的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该报对这一事件持什么立场?
(3)材料三中,刊出伦敦、东京两地“关于中国变乱的要电”有何用意?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当时报刊对武昌起义的报道和评论?
2019-01-0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俄彼得变政记》系康有为在戊戌年间进呈的第一册书,凡七千余言。以下为节选内容:

材料一   乃考俄之始,乃以八万兵败于瑞典万人,乃割边地于瑞国。无学校,无练兵,无通商,无制造良工,愚冥狉榛,既蠢既顽,昧塞小弱,岌岌殆亡,固有甚于我中国者。大彼得知时从变,应天而作,奋其武勇,破弃千年自尊自愚之习,排却群臣沮挠大计之说……用是数十年而文明大辟,开地万里,为霸地球。呜呼!凡数百年一姓之国,既危既弱者,宜鉴于斯。

材料二   考彼得之能辟地万里、创霸大地者,岂有他哉?不过纡尊降贵,游历师学而已。以欲变法自强之故,而师学他国;非徒纡尊降贵,且不惜易服为仆隶、辱身为工匠焉。凡强敌之长技,必通晓而摹仿之;凡万国之美法,必采择而变行之。此其神武独授,破尽格式,操纵自在,动作非常,以发扬神智,丕变国俗。其举动为千古英王之所无,故其创业遂为大地万国之雄霸。《易》曰:天行健。又曰:武人为于大君。《书》曰:锡王勇智。《诗》曰:武王桓拨。彼得大力自运,乾坤擂垠,刚武健拨,勇智天锡,宜其远抚长驾,创业垂统,声威赫然也。


问题
(1)结合材料一,“大彼得知时从变”是指哪一事件?该事件对俄国的发展有何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作者认为彼得能够“开地万里”“为霸地球”的原因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文)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康有为进呈的《俄彼得变政记》?
2020-03-04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华盛顿,异人也……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余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

——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

材料二   “(美国在40年前尚无铁路)今通计国中六通四达,为路至21万里。凡垦新城,辟荒地,无不设铁路以导其先;迨户口多而贸易盛,又必增铁路以善其后。开国仅百年,日长炎炎,几与英、俄相伯仲。”

—— 薛福成《创开中国铁路议》(1878年)

材料三   美国支配政界之实权者,政党也。……(共和党和民主党)在政治界,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而美国卒以此两者之相竞争、相节制、相调和,遂以成今日之治。

……美国政治家之贪黩,此地球万国所共闻也。……美国之官吏,成一拍卖场耳(一党上台,官吏全换)……此实共和政治之最大缺点也。

……黑人之自由权,不过名义上耳,……非得市会之许可,不能移住他市。……无他,人种上之成见则然耳。美国独立檄文云:凡人类皆生而自由,生而平等。彼黑人独非人类耶?呜呼!今之所谓文明者,吾知之矣。

……夫自由云,立宪云,共和云,是多数政体之总称也……吾今若采多数政体,是无以异于自杀其国也……。如冬之葛,如夏之裘,美非不美,其如于我不适何!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1903年)

1.材料一中,徐继畬说美国“一何奇也”,“华盛顿,异人也”的理由是什么?
2.根据材料,分别概述材料产生的时代背景。
2023-11-0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向明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松江区历史一模、维新与革命

1902年,康有为发表《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引起章太炎不满,翌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针锋相对展开论战。

康有为:夫革命非一国之吉祥善事也。……以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何能如欧洲民变之公。势必大者王,小者侯。何能变法救民?何能整顿内治?

何谓中国革命?内乱相残,必至令外人得利也。……而革命自立者,犹望外人之助,岂不哀哉!故无论革命者能假外国之力与否,要终于自鬻国民,以速其割亡而已。

皇上既早欲开议院、与民权矣,先以专制之君权变法,徐以公议之民权守成,不待革命糜烂之争,而可安享民权自由、变法自强之乐。

章太炎: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此又何也?岂有立宪之世,一人独圣于上,而天下皆生番野蛮者哉?…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吾以为今日革命,不能不与外国委蛇,虽极委蛇,犹不能不使外人干涉,此固革命党所已知,而非革命党所未知也。然以人情自利言之,则从之为多数,而不从为少数。

所谓立宪者,固将有上下两院,而下院议定之案,上院犹得以可否之。今上院之法定议员,谁为之耶?其曰皇族,则亲王贝子是已;其曰贵族。


(1)根据材料信息,简述此论战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概述论战的焦点问题。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这一论战。
6 . 《海防纂要卷七》中记载“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畔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从中看出闭关的直接目的是
A.防止武将夺权B.镇压农民起义
C.阻止外国入侵D.维护清朝统治
7 . 晚清课堂

第一部分讲授历史内容

……

第二部分比较历史现象

教问:欧洲与亚洲之面积孰大。

生答:亚洲。

教问:爱国进取之精神孰优。

生答:欧人。

教曰:然。亚洲之地非小于欧洲,亚洲之生产非亚于欧洲。亚洲之文化非后于欧洲,而欧人所以能东渡者,是进取精神,有自强之志气,故葡西英法荷兰诸接理东渡,而东洋之天地,亦别开一世界矣。

第三部分发挥历史心得

教问:欧人东渡,于东洋有何损乎,有益乎。

生答:有损无益。

教问:欧人占我土地何见之?

生答:占人之土殖己之民。

教曰:然,诚然。欧人之割我土地,侵我权利,为不少矣。然则如之何而可?

生答:尽心教育,养成国民之武勇,然后可以生存。

教日:尔等对国家为如何?生答:我亦国家之一分子也,岂敢萎靡?

教曰:噫,优胜劣败,天然之公理,我能自强,白人复何惧哉?诸生其勉。

——选自张景山:《教育杂志》,第18期,1905年


问题
(1)以上材料是近代中国一节历史课教学实录,通过阅读来推断:被“……”隐去的第一部分可能讲授的是哪一段历史内容。
(2)阅读文本后同学们能否找出这位老师在历史教学中深受什么思想的影响。(请抄录出材料中相关论据)
(3)如果这位老师还要再上这一课,在老师最后一句话后如想用史实来证明他/她所想让学生们接受的观点,你觉得老师可以补充上什么史实,并说明理由。
2019-11-0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测试历史试题
8 . 陈桥兵变,千古之谜

材料一   (960 年)镇州、定州节度使奏契丹与北汉合势南侵。太祖受周恭帝诏前往抵御,宿营陈桥驿。清晨,将士着甲持兵器集于驿门,鼓噪突入驿中。太祖惊起,出门查看。诸将露刃罗立于庭,曰:“诸军无主,愿奉您为天子。”赵未及答,有人以黄袍加赵之身, 众将皆拜于庭下,大呼称万岁。太祖坚决拒之,众不听,扶太祖上马,拥逼南行。太祖思度难以脱身,乃揽辔驻马,谓将士曰:“汝辈自贪富贵,强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 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众皆下马听命。……不终日而帝业成焉。

——选编自司马光《涑水纪闻》

材料二   后周的……节度使兼禁军首领赵匡胤,制造辽与北汉合兵南下的假情报,后周…… 匆忙派遣赵匡胤率禁军前往抵御,行军至开封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赵匡胤弟赵匡义和……掌军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率军回到京城开封,逼周恭帝禅位,顺利地改朝换代,建立宋朝。

材料三   五代皇帝多由军将拥立,已成惯例。……一般都说(陈桥兵变前)这一军情是谎报的,也有人认为不可能谎报军情,因为(镇、定)二州节度使……不属赵氏集团,不可能合谋谎报;即便合谋谎报,后周也未必一定派赵匡胤出征。实际上,是否谎报军情并不重要,这只不过给陈桥兵变提供一次契机而已,而契机总是可以寻找的。

——虞云国《细说宋史》


(1)周恭帝是哪一时期的皇帝?(     
A.春秋战国时期B.三国时期C.南北朝时期D.五代十国时期

(2)契丹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是(     
A.北魏B.辽C.金D.西夏

(3)根据材料一整理陈桥兵变的关键史实并排序
A黄袍加身       B终成帝业       C北兵入寇       D驻军陈桥       E赵氏婉拒
(4)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记载有何不同之处?
(5)材料三的视角与前两者有何不同?
(6)有学者试图解开陈桥兵变之谜,并查阅《辽史》(元朝时所著),发现《辽史》并未记载960年曾有举兵南下的计划和行动。这一发现,能否足以解开陈桥兵变之谜?
2024-03-0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易传》:“天地革而万物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文中所说事件最晚发生于:
A.公元前17世纪
B.公元前10世纪
C.距今(2019年)3700年前
D.距今(2019年)3000多年前
2019-08-2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16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典籍中国

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精神价值。某校历史社团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如下研究。


(1)同学们收集到如下典籍,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排在第二位的是,排在第三位的是
A.《梦溪笔谈》B.《本草纲目》C.《史记》D.《老子》

(2)以下是社团成员对上述典籍的介绍,判断正误。
①《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的一部通史。(      )
②《老子》记载了墨家学派创始人的主张。(      )
③《梦溪笔谈》总结了南北朝的农学知识。(      )
④《本草纲目》是明朝问世的医药学著作。(      )
(3)小王同学认为,史书典籍记载了思想家们的主张。请你将下列典籍中的主张与相应的历史人物配对。
A.《朱子全书》:“合道理底(通‘的’)是天理,殉情欲底是人欲”。
B.《日知录》:“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汉书》:“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①孔子            ②董仲舒            ③朱熹            ④顾炎武            
(4)小赵同学认为,典籍也是中华文化吸收异国他邦文化的见证。下列选项符合此观点的是(     
A.《资治通鉴》B.《几何原本》C.《齐民要术》D.《农政全书》

(5)综合本题信息,“典籍中国”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
2024-01-1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