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水道是罗马城建设的核心工程,对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论水道》是一部关于罗马水务的专著,作者弗仑提努斯(35年左右—103年或104年)在担任罗马水利总监期间,撰写了该书。书中各条水道的输水量、水管的规格、水务相关的法令法规等信息都源于官方档案,前辈学者的文献也是资料来源之一。在使用前人的记载时,他认真分析和比较,提出较为正确的解释。他测量出每条水道的实际流量和供水量,纠正原有官方档案存在的错误。据弗仑提努斯记载,公共用水免费,私人用水要缴纳水费……维修水道时,如果从个人的地产上取用了物资,则由最诚信的人对其进行估价,国家予以补偿。

——摘编自张尧娉《弗仑提努斯<论水道>及其史料价值》

依据材料,从可信度和研究价值两个方面论述《论水道》的史料价值。
2024-05-0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是一位同学在学习《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搜集的部分材料,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材料内容描述材料出处


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哥伦布著,孙家堃译《航海日记》
“城乡间、地区间、国家间、贸易区间、东西方间的商品流通、交换、物资交流都比较广泛频繁,而且品种多、数量大、价值高。”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中亚的局面变得非常混乱,1340年以后,北部的商路实际上已堵塞,此后,大部分产品汇集到那时以前受控于穆斯林商人的南部的海路,顺海路运往各地……尽管有蒙古帝国衰落和奥斯曼帝国兴起的诸多干扰,但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斯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A.①揭示了哥伦布进行大航海冒险的主要社会根源,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
B.①是一手史料,②③是二手史料,一手史料的可信度一定高于二手史料
C.③是西方学者观点,带有西方中心论的偏见,无法准确还原历史的真相
D.①②③便于我们运用多重证据互证,多角度考证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原因
2024-04-09更新 | 252次组卷 | 25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料一蔗糖在汉代称“石蜜”,中国古代的“西极石蜜”和“西国石蜜”以至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一词中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摘编自季羡林《糖史》

史料二甘蔗,远近皆有。交趾(今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饬,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眼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

——摘编自【东汉】杨孚《异物志》

史料三甘蔗有甜味,助消化,稠浓、清凉,具有止痛、增加体力的功能。所以要减轻痛苦,可使用砂糖、guda、糖蜜和其他蔗糖产品,以治疗各种疾病。

——摘编自古印度外科医书《妙闻集》

(1)根据材料一,分别探究三则史料关于蔗糖生产的历史,并阐述其史料价值。

材料二欧洲气候、地理环境无法自行生产甘蔗,因而糖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是非常昂贵的商品。15世纪,葡萄牙人在适合种甘蔗的地方生产砂糖。17世纪之后,荷兰人把甘蔗种植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中南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和巴西。一种基于砂糖贸易的历史现象诞生了,那就是著名的“三角贸易”。欧洲人来到美洲建立殖民地,在极差的条件下种植甘蔗,生产砂糖。砂糖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这都是通过对大量非洲奴隶的残酷剥削而实现的。数万吨糖被运往欧洲的码头,并在当地精炼厂进一步加工,最终通过市场、集市、商店和流动商贩,销往整个西欧乃至全世界。这时候,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国,这些人因为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层,其政治影响力也开始凸显开来,可以说,砂糖商人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政治。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工人阶级中开始流行茶歇、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补充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以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工业生产。

——摘编自(英)詹姆斯·沃尔韦思《糖的征服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蔗糖在欧洲逐渐日常化的原因并分析蔗糖在欧洲流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日本学者川北稔在《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一书中以砂糖为独特视角,展现了相互独立的世界各大洲逐渐联为一体的过程。内容涵盖了八世纪初阿拉伯向西扩张的过程中引进了甘蔗种植技术和制糖技术,使地中海沿岸各岛都开始盛行甘蔗种植,并开始了强制奴隶劳动。新航路开辟后,甘蔗种植伴随着欧洲殖民扩张传到美洲,十九世纪拉美的独立运动驱赶了欧洲殖民者,但甘蔗种植园经济后遗症影响深远。尤其讲述了十六、十七世纪砂糖大量生产和普及的过程中,非洲黑奴的悲惨命运,加勒比海地区的社会变迁,以及欧洲生活方式的变化、政治力量的角力。看似离得很远的历史事件,却通过砂糖找到连接点。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简介

(3)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模仿材料三,选择砂糖以外的一种物品,自拟一个能够反映该物品与历史关联的书名,并为该书写一份简介。(要求: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0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国家。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学者将“达摩眼皮变茶树”的故事塑造成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依据。“茶叶起源于中国”这一原本在西方已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受到挑战和质疑。这反映出(     
A.茶叶起源问题众说纷纭B.民间传说史料价值高
C.区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殖民霸权的话语逻辑
2024-04-26更新 | 242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这是一幅历史题材的佛教故事画,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一幅有关张骞出使西域事迹的绘画。


该画展示了一个富有故事情节的画面-汉武帝为张骞送行(剃度模样的张骞跪辞武帝)。该图居中榜题有三行二十九字:“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金人原为匈奴天神的象征,在当时被当作佛来礼拜。

——摘编自张振新《谈莫高窟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出使西域》壁画的史料价值。
2023-11-2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等级考)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朱峙三(18861967)湖北鄂城县人,以下内容节选自他的日记。

1901104日:“朝廷近日已下诏改科举制度,不用八股诗赋取士,师命以后每夕读《古文观止》。”

“前日(190592日)报载有上谕,立即停止科举……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

“欲求时务之学,自以住学堂为有出路。”

“(两湖总师范学堂)下午第一、二堂物理学……教习三泽力太郎,日本博士也……因余为初听物理学之人,甚快意,笔记特详。”

“予前往速成师范,无理化二科,今日初看试验,颇感兴趣。”“余喜音乐课,余时觅风琴练习之。”

“今日上课,堂中授三角。去冬几何已教完,小代数亦快教完,以后或可教大代数。予每以算学为苦。”

——摘编自胡香生辑录、严昌洪编《朱峙三日记(1893—1919)》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晚清教育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张择端,北宋绘画大师。宋徽宗赵佶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其留世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作由城郊、河桥、街市三个部分组成,把熙攘纷繁的人物、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安排得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就表现形式而言,指出材料一所示画作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清明上河图》的史料价值?
8 . 随着新航路开辟,玉米、番薯等食物物种传入我国,对我国产生巨大影响。有同学研究明清时期外来食物物种传入问题时,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御麦(玉米)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实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1572年)

材料二   “……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集,绞入汉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今番薯扑地传生,枝叶极盛。若于高仰沙土,深标厚壅,大早则汲水灌之,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甘薯(番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徐光启《农政全书》

材料三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玉米)、洋芋、芥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清)袁景晖《建始县志》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清时期外来食物物种传入的价值。
(2)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清时期外来食物物种传入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契式是民间撰写契约文书的通行格式,以下是明代万历年间官颁卖(买)田契式。某里某人承祖/父置有晚田某段,坐落某里某处,原计若干种(田亩面积) ,年供苗米(租额)若干桶(数量单位),即目东至某人田,西至某人田,南至某人田,北至某人田为界,已上俱出四至分明。今来不成次业,情愿托得知识人某为中,将前项各至内田出卖与某里某人为业,当三而言议定时值价银若干两正。自立契书之日,一应交领足讫,不欠分厘。自卖之后,请买主一任前去管业。所卖其田,的系承祖/父置下产业,与内外亲房伯叔弟侄人等各无干涉,亦无重复典当、准折债负之类。此系正行交易,甘愿自卖,其田该载产米(税粮)若干,候在大造黄册之年,自用收割产亩户当差,递年津贴粮役与出产人了纳粮差,不致留难,向后再无异说执僭之理。今恐无凭,故立契书为照。

——[明]赤心子《四民利观翰府锦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上述契式所反映的契约文书的史料价值。
10 . 【辨析大禹治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铜器铭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图为西周遂公盨(XU)青铜器铭文拓片。内容为:“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沫唯德,民好明德……益干懿德……心好德……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


大禹治水是我国千古传诵的治水而立国的故事。《尚书》的《夏书·禹贡》篇记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遂公盨铭文第一句也记载了这一事件。


“遂公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能否互证“大禹治水”的真实性?请简述理由。
2023-11-1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