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如图为英国人在1885年创作的漫画《贪吃的男孩》。画面右边代表德国的“男孩”俾斯麦,左手端着的盘里已经有了非洲的纳米比亚,右手拿着餐刀正在切割澳大利亚保护地新几内亚。画面左边象征英国的约翰牛,餐盘里空空。该漫画意在表达(     

A.亚太地区成为英德争夺重点B.英德在殖民地斗争中存在矛盾
C.英国遵循“有效占领”原则D.德国对外扩张实力已赶超英国
2024-05-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下图是波兰画家亚瑟·史克在德国投降后创作的一幅漫画《两个已倒,一个将去》,该漫画的创作意在(       

   

A.庆祝德日法西斯倒台B.歌颂亚洲战场的胜利
C.鼓舞同盟军继续战斗D.期盼建立战后新秩序
2023-07-09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国际运河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巴拿马运河的变迁

时间事件
16世纪西班牙国王下令进行运河开凿的测量,受限于技术条件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开展,运河开凿没有进展。
1879法国全面负责运河开凿,因流行病发生及财政困难,挖凿工程于1889年停顿。
1901美国获得开凿、经营和管理运河的特权。随后,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条约,规定巴拿马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由美国任命总督,施行美国法律并驻军。
1914运河正式通航,沟通了两大洋。
1963迫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斗争,美国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1964美国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美国国旗,引发了巴拿马反美爱国风暴。
1977巴拿马与美国签订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的新约。
1999巴拿马于1231日正式收回对运河行使主权。

材料二



1956年埃及时政漫画《苏伊士运河的巨人》

注:漫画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的轮船以“国际交流”的名义通过苏伊士运河,而埃及总统纳赛尔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子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船栏住。纳赛尔后面坐的是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

——选自吴广伦《老漫画中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巴拿马运河的变迁”,概括一条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或趋势,并予以简要说明。
(2)提取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说明时政类漫画的史料价值。
4 . 如图是刊载于1908年《时事报》的漫画(图中文字为“对内怒容,对外笑容”)。该漫画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B.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合
C.义和团运动抵抗列强的侵略
D.北洋政府对内独裁对外妥协
2021-05-1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下图所示为2014年刊载于《燕赵都市报》上的一幅漫画。

该漫画意在说明
A.市场调节机制存在无序化倾向B.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形成
C.政府应转变职能激发市场的活力D.国家应强化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6 . 下图为某学生针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作的一幅漫画《一锅好汤》。其意是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使百家思想得到均衡发展B.兼采众家之长的理念
C.尚未实现学术的高度统D.使儒家思想名存实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漫画家张乐平在抗战期间“以画抗战”,画了不少抗日主题的漫画。以下左图中被杀公鸡的尾巴上写有“上海日军”字样;右图中扎在日本武士肚子上的刀上写有“全面抗战”字样。这两幅漫画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鼓舞国人抗战信心B.庆祝抗战取得胜利
C.宣扬抗战“速胜论”D.争取国际力量援助
2021-05-05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芝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论证(赞成或者反对皆可)。要求:①观点明确,史实准确。②须运用两个以上史实。③由标题正文总结三部分组成。
图中的“大饼”代表着当时任人宰割的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中握有刀具的列强,他们迫不及待地等待对“大饼”动刀。漫画很好地展现了“大清”那不堪一击、任人宰割的景象。

2021-04-16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民族意识与其说是现代意义上的一种民族主义,毋宁说是中国文化固有的天下主义。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入侵,特别是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得这种理念发生动摇。

中国人开始用国家共同体的观点替换了之前习以为常的观点。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儒教的复兴和再造来抵御基督教文化的侵袭。基于民族主义引发的思潮,清末统治者为了重塑自身合法性推行新政。然而,新政的推行使政治时局更加动荡,首先是地方实力派要求重新分配地方议会的利益。其次在新政中占据咨议局主导地位的士绅阶层,以君主立宪的政治要求不断地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而大量的民间团体、组织和政党的陆续出现,导致政府政治权力失去了垄断。

——摘编自黄怡婷《晚清政府的民族认同危机与民族国家建构》

材料二   抗美援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塑造国家认同的过程。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中国共产党适时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发动了爱国捐献“飞机大炮”、增产节约、订立爱国公约等运动,“把对家庭的忠诚转化为对国家的忠诚”。1952年,《人民日报》先后刊登了《伟大的邱少云战士》《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等文章宣传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中国共产党还以漫画、电影、戏曲、快板等形式广泛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文艺宣传活动,并建立起完善的宣传组织和制度,发动社会各层力量。这场运动增强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对新中国的认同感。

——摘编自吕迅《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美国形象与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内涵,并指出这种民族意识冲击清朝统治合法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美援朝运动期间中国共产党塑造国家认同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2021-02-0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49年,杜鲁门宣布苏联爆炸了自制的原子弹装置。美国漫画家赫布洛克随即创作了一幅时事讽刺画,画家笔下的原子弹并不是凶神恶鬼,而是“鲁滨逊”。这位“鲁滨逊"站在海滩上,惊恐地发现了另一个人的足迹。该漫画意在讽刺
A.美国对核垄断被打破的不适应B.西方殖民主义政策受到冲击
C.苏联研制原子弹威胁人类安全D.美苏冷战局势面临升级危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