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钟声所指示的一定的时间进行的。在工厂的内部,每人都有指定的位置和严格限定的老是一样的任务。”

——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厂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分析《共产党宣言》诞生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关于“工人革命”(工人运动)有什么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民族关系不是强调血统与种族之差异,而是以文化礼仪作为华夷区分的标准,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中融合了众多其他种族或部族。如秦,本为西戎,最终统一六国,建立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此后,“华夷观”逐步形成一套中国化的民族思想:强调四周民族与华夏的不同,凡文化习俗不同者,皆目为夷狄。第二、夷夏之防。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既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也会给中原农耕经济造成破坏。因此防止少数民族冲击中原便成为历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第三,用夏变夷。统治者将经济文化上的先进落后关系指称为文化上的尊卑关系,把少数民族内附称为“归化”或“内化”。

——摘编自霍维洮、马艾《经济、文化、制度三维向度中的古代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政治精英将西方经典民族形成理论中国化,提出“保国保种”“爱国爱种”的思想意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宣布“五族共和”,在民族与国家关系上,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后来孙中山制定了22行省外加内外蒙古、西藏、青海联合建国方案;中共制定了由“民族自决”“联邦制”发展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建国方案。在中国各民族的前途问题上,孙中山提出过“振兴中华”的目标;中共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中华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是中共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上述民族政策,致力于维护国家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意图充分显现,中华民族独立和建立主权国家伴随着中华民族“自觉”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赵刚《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华夷观”民族关系思想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
2023-11-14更新 | 296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任何科学创造、任何有意义的科学假设,都离不开一定的世界观背景,所以一般科学(也就是纯科学)实际上已经非常接近哲学,真正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作为古代地中海世界科学知识的集大成者,在科学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在生物学方面比较注重实际,做了大量观察甚至解剖研究,因而有过不少重要的发现,在其他学术领域也颇有建树,比如他是归纳法的创始人之一,是进行有组织的研究的首创者,同时还对科学知识首次进行了分类,是形式逻辑和三段论的创始人。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最典型代表当推达•芬奇,作为哲学家,他非常注重思想自由,能够撇开一切传统偏见,坚持特立独行……只要他觉得对他的技艺发展有必要,就会毫不犹豫地去从事各种实验。正是为了提高自己在绘画、雕塑方面的艺术造诣,他孜孜不倦地实验、解剖、观察,深入研究了光学的定律、眼睛的构造、人体的结构和鸟类的飞翔等,到了晚年他对各种实际知识的渴求甚至超过了他对艺术的爱好。也正是这种坚持观察和实验的治学方法,使他卓然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首屈一指的科学巨匠。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他(达•芬奇)对各种知识无不研究,对于各种艺术无不擅长,他是画家、雕刻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且在每一学科里他都登峰造极。——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三 所谓科学革命一般说来指的就是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迄今为止,科学史上有据可查的关于物质世界的一般理论总共不过三种,分别以亚里士多德、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但真正的科学革命,实际上只发生过两次。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贡献及其特点。(不能照抄原文)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绘画作品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点?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3)指出材料三中两次“真正的科学革命”的成就并说明其关系。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科学革命”的条件有哪些?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

——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大夫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二   秦朝政府的组织(下图)



(1)根据材料一,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又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用,管、蔡、都、霍、鲁、卫、毛、胁、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榜也。凡、蒋、邢、茅、胖、祭,周公之胤也。”荀子也指出:周初“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从之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有地者曰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成其为君。

——摘编自梁颖《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

材料二   回顾起来,到将近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开始了一项看似系统地否定帝国理念的战略。公元前256年,秦的统治者废止了一切帝国礼仪,实际上解散了帝国。十年之后,一位新的秦王一一始皇帝宣布,解体的帝国可以被替代。在后来25年中,他系统地孤立并征服了所有的敌对王国,并宣布他自己是一个新的君主政体的“第一个皇帝”。他宣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换言之,以他为唯一的统治者,一个统一的中国就将享受和平与繁荣。”

一一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个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主要政治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族重视商业,其从事人数之众、经营范围之广,使商业较先商时期更为繁荣。《尚书·酒诰》记载,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说的是为人子者为奉养父母,不辞劳苦到远方去经商。在殷墟出土文物中,有渤海出产的鲸鱼骨、海贝和松绿石;有长江下游出产的水稻和印纹硬陶;有南方出产的象骨和龟甲;还有新疆出产的玉和云南出产的铜、锡等。商代人用海贝作为商业交换关系中的媒介、支付和贮藏手段,商代后期出现铜币。从殷商遗址看,商代都城中约有十平方里以上的区域,该区域内有宫庙、房屋、手工业作坊等建筑。

——摘编自李广瑞、梁晓晨《商宋文化》等

材料二   早在孔子之前我国已存在悠久的重商传统,孔子对重商的大舜、周文王、管仲都是很尊崇及推许的,殷人又特别重商,孔子作为殷遗民的后裔不可能不深受影响。孔子还继承了西周以来关市讥而不征的传统,反对国家干预老百姓的求利活动。孔子的重商思想又深刻地影响到战国时期的两位儒家著名代表——孟子和荀子。从战国初年法家李悝首倡重本抑末以来,以商鞅、韩非等法家为代表,形成了北方文化系统中强烈的重农抑商色彩;而东方文化系统中的孟子等却坚持孔子以来的重商思想,表现出更为鲜明的重商倾向。

——摘编自刘家贵《试论先秦儒家的重商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先秦儒家重商思想形成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家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8 . 隋唐时期王朝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在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三省六部示意图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编自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施的积极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四年,颁行《大清律》,凡十卷,共四百五十八条,其篇目及分门,完全因袭《明律》,后历代不断修缮。《清律》规定:旗人与民族身份,刑罚有殊。官员犯罪区分公罪与私罪。官员贪赃,钦定例:百两以上者,绞决。中央司法机关,主要有大理寺、刑部及都察院,又称三法司。地方司法机关,有州、县,有府,有省,各掌该管内的行政、司法事务。清代的审判机关,分三级管辖。清代的刑罚,主刑为五刑,即笞、杖、徒、流、死。

材料二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下令“参酌各国法律,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并令设立“修订法律馆”。修订法律馆先后译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典,修改、制定了几部重要法典和一系列单行法规,从而使清朝原有的法律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删去旧律以吏、户、礼、兵、刑、工分篇的总目,统分为30门(篇);分别民、刑,即将旧律中继承、分产、婚姻、田宅、钱债、违约等纯属民事法律范畴的条款分出,不再科以刑罚;删去因形势变化而过时的条目,更改陈旧的词语、增加了些新的罪名(如盗毁铁路要件罪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二月初五日会布《公司律》(附《商人通则》9条)。其中规定:凡设立公司,须“赴商部注册”。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前期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发展的认识。

10 .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的问题。人们对待贫困问题的态度,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1601年的“济贫法”,是英国社会福利史上长期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件。它实际上是都铎王朝在不同时期针对贫民制定颁布的各种有关法律的汇编。

其主要内容是:地方教区负有救助贫民的义务;国家开征救贫税,作为各种济贫活动费用的专项开支……法令推广在伦敦首先实施的感化院制度。

——改编自卢海生《试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济贫法的调整》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们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

——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实践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17世纪英国济贫制度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01年“济贫法”出台的主要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政府对待贫困问题态度的变化,这反映了经济学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为解决美国的贫困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