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1875年,清政府选派的120名留美幼童分批到达美国。

1877年,李鸿章在给留学事务所的信中指出,出洋学生内有颖异可造之材,望送入矿务学堂,先穷究其理器,一二年后再令游览美国五金矿所,融会贯通,可得上等考单,确有把握,然后遣回,再发往各省矿局试用,庶于国计有裨,千祈留意。

1880年,留学生监督吴子登向总理衙门进言: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其时,美国由于经济危机,掀起一股排华逆流,中国学生被禁止进入美国陆海军学校学习。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连当时力主派留学生的洋务首领李鸿章也站在了否定留学生的一边。

1881年,清政府决定将留美学生全部撤回,当年秋天,留美学生全部返回国内。

—摘编自吴霓《中国人留学史话》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留美幼童一事的兴废”对李鸿章或吴子登的观点予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3-2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用水冲刷的厕所于1660年才由巴黎传入英国上层人士的家庭,而普通家庭在此后的几百年里一直使用公用厕所。虽然清洁卫生历来被视为绅士和淑女举止文明的表现,但“清洁”长期仅限于洗手、洗脸及维持服饰的整洁。直到1844年,英国才有了第一家近代的公共浴室,普通人才有了经常洗澡的机会;家庭洗澡间直到20世纪初才在欧美国家的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中普及。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19世纪初期,英国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1831年的霍乱共肆虐了英国437个城市。有学者指出,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国家,却也较早承受了转型时期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的后果。一套适应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在摸索中逐渐成形。1848年,英国颁布《公共卫生法》,成立卫生总署,政府正式全面介入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管理。在19世纪中后期,政府还创建了枢密院医务部、地方政府事务部,最终构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初期英国疫病肆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3 . 苏伊士运河

材料一       

年代事件
1854埃及与法国签署开凿合同,法国人负责策划开凿运河。
1869苏伊士运河竣工通航。
1875英国购买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并获得了在运河区驻军的权力,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
1876埃及政府因无力偿还高额贷款,宣布财政破产。债权国英国和法国开始直接掌控埃及国家经济大权。
18781878埃及成立“欧洲内阁”,总督成为英法的傀儡。
1879埃及成立“祖国党”,提出埃及独立,民族主义运动不断高涨。
1882英国以镇压埃及民族主义运动为名义,宣布占领埃及。

材料二   1952年,埃及推翻亲英、法的君主政权,建立了独立共和国。1956年,埃及宣布把由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联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纳塞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美国公开指责英、法,并运用金融和石油向英国施压。苏联向埃及提供外交支持。最终,英国宣布停火,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英国依据联合国的提案,从运河撤军,完全撒出埃及领土。

材料三   19565月,中埃建交,埃及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1956917日,毛泽东主席会见埃及驻华大使哈桑拉加卜,表态支持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他赞扬此举“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表示中国“愿意尽力帮助埃及”,提供“无代价的援助”。苏伊士运河战争打响后,中国坚决反对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入侵埃及,公开宣布:“中国政府和人民响应埃及政府的呼吁,愿意尽我们的能力所及,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包括提供物质援助在内,支持埃及的斗争,反对英法的侵略。”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苏伊士运河主权的变化。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支持埃及的原因。
2023-03-25更新 | 21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六所省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经济变革

材料一1069年宋朝为指导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4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11月,颁农田水利条约。次年,颁布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材料二1861111日,奕䜣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洋务运动开展。19世纪60年代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大力引进机器设备,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效仿西方进行军工生产。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洋务派共创建了二十一家军工企业,机器局遍及天津、上海、江苏、湖北、广东、陕西、台湾等省。1890年,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18939月建成投产,至辛亥革命前,有炼铁炉3座,炼钢炉6座,年产生铁约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余吨。

材料三19011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4月,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成立,筹划推行新政。19039月,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后颁行了《商人通例》《商会简明章程》等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经营工商业的顾虑,也有利于约束地方官府的勒索。1905年后,每年新投资的商办企业资本在1500万元以上。


(1)对比材料一、二中两次经济变革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2)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三中的经济变革。
2022-04-01更新 | 53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遗产税亦称继承税,于清末民初引入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郭嵩焘等驻外使节较早地了解了西方国家开设的遗产税情形,并传递给清政府高层。1901年,张之洞会同刘坤一,建议清政府实行遗产税,提出如中国能办(遗产税),即使为英国二十分之一,亦有五六百万银元财政收入。1910年,梁启超将遗产税视为“最良之税则”,批评清政府未能实施这些“足以均贫富之负荷者”的税制。民国建立后,为获列强认可,北洋政府承认清政府历年战争赔款和外债,财政亏空严重,遗产税的筹设也有了较大推进。首任财政总长周学熙将遗产税等新税目归入国家税项,熊希龄任财政总长时,将遗产税列入三年度财政计划;与此同时,相关部门着手制定遗产税的具体系例和实施细则,规定遗产税征税范围、起税点和税率层级,等等。但是当时中国并不具备开征遗产税的社会经济条件,最终不了了之。

——摘编自雷家琼《清末民初遗产税的引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遗产税引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北洋政府时期遗产税筹设的构想。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二16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时代,中国与欧洲有了直接的的交往和交流。来华传教士把他们发现的儒家思想文化传播到欧洲。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将孔子与儒家思想理性化和理想化,作为批判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论证新文化理想的根据和证明。教士们把西方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西学东渐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国人的学习与研究,近代科学在中国逐步传播与发展。中国知识界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新式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改造、丰富和发展了中图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周振鹤《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阿拉伯文化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西思想文化交流。
2023-02-23更新 | 1069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尚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农村改革很快进入实施阶段。1982年全国大部分农村就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经营形式。

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宏观调控乏力,农村经济受到市场的巨大冲击,使这一阶段的农村改革并未取得成效,反而陷入了危机之中。

2001年中央召开了农村工作会,首次提出了对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接着国家在全国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使长期不能解决的农民负担问题得以解决。

2007年粮食总产量在持续3年增产的情况又获丰收,达到50150万吨。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89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至43.11%。全国绝大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中央财政在2005年对农业的投入达到3000亿元的情况下,2006年的农业支出3400亿元,增长1313%;2007年的农业支出4000亿元,增长17.16%;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的农业支出更是达到5600亿元,增长40%

——摘编罗树仁的《农村改革三十年评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农村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
2019-10-1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民商法不发达,已成学界共识。春秋时魏国的《法经》,以刑法为主,仅有贼法、盗法属民商法范围。秦律中的民商法包括《秦律十八种》中的《均工律》《关市律》《金布律》以及《田律》等。汉代《九章律》中,属民商法范围的是后三章,包括仓库、户籍、畜产、赋税、兴造以及徭役等内容。隋文帝制《开皇律》,包含杂律和户婚律等内容。《宋刑统》的杂律和户婚律的规定比唐朝更加详细,还增加了维护私有权以及私有权转移的规定。《大明律》中的民法和刑法是独立的,其中民商法范围扩大到了工商、户口、税收、田产、财政以及钱债等众多方面。清朝早期的商事立法主要是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摘编自王瑞《民商法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地位和发展》)

材料二:1903年,商部成立,负责商事立法。1904年,在模仿“诸先进国”基础上颁行中国第一部独立的商法——《钦定大清商律》。1907年开始,商事立法改由修订法律馆负责。1908修订法律馆聘请日本法学家为顾问,编纂商律草案(亦称《志田案》),包括公司律、票据法、海船律等篇。该草案虽未颁行,但其票据法草案1930年被南京政府收入《工商法规辑览》。1911年,清政府审议《改订商律草案》,这是—部比较成熟的商律草案,北京政府由该案修订颁布《公司条例》《商人通例》。

(摘编自徐立志《清末商事立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民商法不发达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据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商事立法的进步之处,并对清政府的商事立法予以评析。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年前后)帝国主义指欧洲国家——也包括后来的日本和美国——对世界的控制。有时这种控制是通过旧的手段——例如武力完成的。但是,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使列强从殖民地获利,在不直接进行政治控制的前提下,影响殖民地的事务。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二战进行中,罗斯福逐渐形成了以“非殖民”原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构想。1953年,美国针对殖民地问题提出中间道路。即在殖民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之间采取中间立场;既不放弃外交中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又要支持欧洲盟国;既不放弃传统的道义利益,又贯彻反苏反共的冷战总目标。50年代中期后,随着第三世界的形成,苏联在第三世界和殖民地的影响日益加强,以及联合国会员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中间道路”政策在联合国遭遇挫折。1960年第15届联大会议中,苏联等43个亚非国家一起向联大提出《非殖民化宣言》,要求彻底结束殖民主义。该提案得到了联大成员半数以上支持,西方国家成为少数派。美国与英法比等国几次协商,先后三次更改投票立场,最终在投票前不得不再次更改立场。美国频繁更改的投票立场表明,“中间道路”陷入困境。

——摘编自毕元辉《“中间道路”及其困境:1945-1960年美国“非殖民化”政策评析》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短短10年间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了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之后,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蜂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00年前后,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并结合中国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间道路”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