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他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

——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可对观点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可否认的是,战后国际秩序依然主要基于西方为主的人类历史经验,特别是战后经济秩序基本由西方主导,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设计过程中,该秩序也并非通过民主程序,而是由少数大国发挥主导作用,因而不可避免存在某些负面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便会制约甚至损害战后国际秩序有效发挥积极作用。

——摘编自姚遥《中国的新国际秩序观与战后国际秩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亦可提出自己的观点)
2024-05-2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了改良麦、棉品种,荣氏兄弟在20世纪20年代初设立了农事试验场,进行实验工作。荣氏兄弟接受爱国实业家张謇“用教育来创进实业”的主张,先后在无锡创办了公益第一、二、三、四小学,在上海申新一厂办子弟学校,为了培养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创办了公益工商中学,并设有商店、银行和工厂,供学生实习用。

经过五四爱国运动,荣家企业在抵制外货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22年,其中茂新有4个厂,福新有8个厂。其生产能力,拥有纱锭13万余枚,比创办时期增长了9.4倍。1921年,荣宗敬任总经理。这标志荣氏企业系统基本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荣氏企业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荣氏兄弟的事迹。
2024-01-0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济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它的实施既显现出清政府无可奈何的境地,又折射出其试图绝处逢生的勇气。然而,由于清政府自身的矛盾性、财政的短缺以及中央权威的弱化,使得新政的推行步履维艰;加之内部营垒的反戈以及外部力量的冲击,导致新政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但是,这并不能抹杀新政的积极影响,它所构建的现代官僚机构,赋予的公民权利,开辟的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客观上开启了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征程。

——摘编自刘存存《清末新政与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启动》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起来,这是他的政治近代化从思想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发展和飞跃。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并没有停滞不前,南京临时政府在《临时约法》中提出的一系列的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和原则,表明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发展更趋成熟、完善。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他对苏俄和西方的政治进行比较、分析,各取所长。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和理论,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了。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提下,孙中山进一步完善了他的三民主义,以新的民权主义为核心的政治近代化思想最终成熟和完善起来,成为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这一思想和理论,直至孙中山的晚年,始终不变。

——摘编自王玉祥《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在政治近代化方面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的历史意义。
2023-12-2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罗马帝国处于丝绸之路的东西两端,它们使丝绸之路东西贯通成为可能。然而,限于古代的交通条件和人们对彼此认知的匮乏,鲜见双方的直接交往。但这并不能否定双方直接或间接进行商品交换的可能,双方的商人或使节也都曾有直接到达对方国家的尝试,即使这些尝试都没有使双方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从陆路上看,中国的丝绸等商品通过贵霜和帕提亚等国家的中介,传送至罗马帝国境内;从海路上看,罗马帝国与印度的海上直航、中国与印度的海上交往,奠定了以印度为中转地,中国与罗马为东西两端的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的基础。

——摘编自杨巨平《古国文明与丝绸之路》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丝路贸易在罗马帝国早期的发展情况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封建政治中处于一种独特的地位。它通过监察百官和向皇帝谏诤朝政得失来行使职权,因而是封建国家机器的调节器。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下,监察制度的兴废和成效,取决于皇帝的品质意志及皇权的强弱。秦汉时期,监察往往与行政、司法、军事及宫廷服务交织一起。晋代御史职权也很广泛,“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唐代监察体制没有改掉历代监察官吏职权混杂的通病,使唐朝末年一部分监察官吏演变为地方军阀。到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机构重叠,职权混淆,工作效率很差。

—林雅《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及其得失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2024-02-0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济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湖南·阶段练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唐时期,韩愈借鉴佛教新禅宗道统,参照《孟子》卒章之说,建构儒家“道统”理论。韩愈在孟荀评价问题上:凡涉及“道统”建构方面的,标榜孟子而贬黜荀子;而在此外的文本言说中,则大致遵循“孟荀齐号”的成说。韩愈认为,只有当封建统治阶层尤其是皇帝真正回到儒家所建立的正统秩序中,才能实现国家中兴。“道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从“道统”的建构方式和过程来看,韩愈以孟子“传道”说为形式依据,以孟子“距杨墨”为关键内容,然而除此之外,甚少涉及孟学其他领域。譬如孟子的“性善”说,韩愈对其似乎无动于衷。

——摘编自张明《韩愈“道统”建构与荀孟地位变迁——中晚唐儒学之变革及结局》

材料二   乾嘉新义理学承清初以降反理学的“黎明运动”,具有一套迥异于宋明理学的意义系统,而与荀学构成意义上的共契。首先,乾嘉新义理学力倡“达情遂欲”说,而荀子的自然人性论思想正与此相契合。其次,荀子的重礼思想则启导了乾嘉新义理学“以礼代理”说的创生。最后,乾嘉学人既持“以礼代理”说,则重学尚知的荀学必为其所崇,因为作为外制度和规范的礼需由“学”方可获致,而与主内在“反求本心”的孟学不相契接。明清易代,经史之学取代心性之学蔚然兴盛,荀子以传经之功获得道统合法性,乾嘉学人遂以荀学为奥援渐次建构起义理体系,这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宋明理学的价值体系。

——摘编自孔定芳、高季红《荀学与乾嘉新义理学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愈与乾嘉学人在对待先秦儒学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乾嘉新义理学的主张。
2023-12-26更新 | 7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朝代

宰相职位名称

丞相、相国

相国、丞相、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内史、纳言

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中书令、侍中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右仆射、太宰、少宰

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

明初

中书左右丞相

——据黄本骥《历代职官表》整理

材料二   明初的中书省组织庞大,职权很重,这一部门远承古代的宰相制度,近袭元朝中书省“录军国重事”的旧制。胡惟庸案不过是一个偶发的事件。问题的实质在于,朱元璋对于中书省在自己执行皇权时造成掣肘和潜在的威胁,早就高度不满和戒备。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三月,明太祖下旨,“令奏事毋关白中书省”,明显的意图是要限制中书省的职权,但这还不能从制度上根本解决问题,矛盾仍然相继出现。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因胡惟庸恃功骄纵,跋扈揽权,最终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制。但是,事态的发展难以尽符主观愿望。首先是,以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来驾驭一个封建大帝国国家机器的运转,是极难做到的。仅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日之间,收到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奏件就有1660份,其中反映的事件共有3391件。要求皇帝一一亲自批答如此浩繁的章奏,一一裁决如此众多的事件,显然是不可能的。“密勿论思,不可无人”,设置一定形式的辅政机关仍然有必要。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废除宰相制的原因,并评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立”与“废”。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李秀成给呤唎购买物资和武器的凭证

(注:呤唎,英国人,曾是海军军官。1861年,呤唎正式加入李秀成的太平军。)

——[英]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史料二   当忠王(即李秀成)在苏州时,尝竭力欲禁抢掠之风,悬重赏以幕奇才。谓有能出力禁绝焚掠之事者,立酬巨金,并颁以爵位。又下令三通:一不许杀平民,二不许妄杀牛羊,三不许纵烧民居。有犯其一者,杀无赦。


(注:1860年容闳曾到天京并会见过洪仁玕,1861年经苏州回到上海。)

——容闳《本学东渐记》

史料三   换个朝来立个王,带兵最数好洪(秀全)杨(秀清),吃饭官兵同张桌,睡觉官兵共个房。

——彭大雍等《洪秀全传》

材料二   太平天国虽然自身无力承担起开启中国近化进程的重任,但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它仍然产生了重要影响,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胡水玉、罗明先《浅析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分别指出其对探究太平天国历史的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
2023-12-2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地区部分学校天一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从而把“停滞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特别是美国学者黄宗智,提出了明清社会经济“过密化与内卷化理论”,认为明清社会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元质变,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指出,中国历史“停滞论”的表述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不变没有发展,自身不可能产生近代性因素。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及转型障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整体或部分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见解明确,赞成、质疑、修改等皆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