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82 道试题
1 . 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2022-06-09更新 | 13462次组卷 | 99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璃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泊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2022-06-22更新 | 7631次组卷 | 6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018-06-09更新 | 18360次组卷 | 180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以下户籍管理的组织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A.激化了阶级矛盾B.加强了地方统治
C.瓦解了宗法制度D.扩大了统治区域
2022-07-20更新 | 2589次组卷 | 33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018-06-09更新 | 16340次组卷 | 262卷引用: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A.冶炼技术的提高B.铸造工艺的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D.宗法体系的崩溃
2021-10-07更新 | 6802次组卷 | 45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这说明了(     
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B.有效规避了文官集团的斗争
C.内阁与六部共同协作制约皇权D.阁部制衡下君主专制的加强
2022-08-19更新 | 3389次组卷 | 56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019-01-30更新 | 8936次组卷 | 169卷引用: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019-01-30更新 | 10249次组卷 | 168卷引用:河南省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10 . 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主张。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反映出(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
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2022-08-19更新 | 2797次组卷 | 30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