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6 道试题
1 . 下表是英国历史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情况(注:价格指数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情况),表格显示的这一变化给欧洲带来的影响是
年份1475152115551558155915951597
价格指数100167270370400515685

A.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上升B.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下降
C.贸易中心逐渐转移D.资本主义加速发展
2 . 下表为世界史某一时间的经济统计数据 1820-1900年各国 GDP在世界所占份额(百分比,世界总量 =100%)

下列叙述符合表格内容的是
A.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占有明显的优势B.19世纪末,美国综合国力已经超越英国
C.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D.较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日本经济发生倒退
3 . 下表为中国某时段银钱比价
年份18041809181418201825183018351840
银一两合铜钱数919.91065.41101.91226.41253.41364.61420.01643.8

表格数据反映了该时段
A.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中国货币贬值
B.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冲击了中国的金融秩序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占优势地位
D.西方大规模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古代王朝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都城及现今地名统计表。

注释:①商代商城原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14世纪,商王盘庚把瑚蝴壮迁址殷。
②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
③隋唐两代均以洛阳为东都,
④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明代商嗡从应天(今南京):迁到北京。
⑤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政府把高强郎氇归匕京,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
阅读表格,从中分别提取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予以说明。(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事件
1841年第一条从伦敦开往布莱顿的火车正式运行,到达布莱顿只需要两个小时。
1853年霍乱第三次出现在英国各地,包括伦敦。
1863年伦敦地铁正式运行。
1865年伦敦的下水道工程初步完工,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成就,甚至被称为“工业世界的七大奇迹”。
有学者认为“一座伦敦城,半部英国史。”参考表格内容,提取关联信息,自拟题目,结合19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6 . 如表是抗战时期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国共不同部队所抗击的日军占这些地区全部日军的比例。(表格材料改编自阎治才《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知(     
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
八路军、新四军58.8%62%58%75%63%58%
国民党军队41.2%38%42%25%37%42%
A.中共指导全民族团结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B.抗战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C.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付出了巨大牺牲
D.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2023-10-10更新 | 219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4届高三二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7 . 【救国与探索】

近代史上改变落后中国的四种流行方案

方案一救亡抵抗外来侵略是首先任务,只有独立才能教国。
方案二启蒙落后在于民众的心智,只有启蒙才能救国。
方案三翻身落后在于阶级压迫,只有推翻了反动势力,才能救国。
方案四近代化落后的原因在于未完成近代化,必须全面向西方近代文明学习。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

针对如何改变落后的中国,近代史上曾流行过以上四种解决方案。请结合所学,指出最优方案并阐明理由。(说明:最优方案可以是表格中的一种或若干种的组合;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01-16更新 | 192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效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编自扬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治武功盛极一时,被后世史家誉为“康乾盛世”。在这一百余年间,清朝最后完成了国家大一统的最高理想:在辽阔的版图内建立了空前稳固的有效管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但是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康乾盛世”之下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表格所反映的经济变化并分析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的观点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清晰,论证充分)
9 . 下列表格将郑和下西洋和欧洲大航海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对比。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此解读更为全面的是(     
船队性质经费来源航海目的船队成员扮演角色
中国皇朝特遣船队国库支付宣扬国威官吏、士兵、水
手、工匠
外交使者
欧洲私人航海探险队股份公司和私人集
资为主,王室赞助
探险、寻找新
土地、黄金
冒险家、投机商
水手、工匠
殖民者、通商
者、海盗
A.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远大于同时期欧洲
B.欧洲的地理知识比当时的中国要更为丰富
C.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国奉行和平外交原则
D.追求经济利益使欧洲航海活动更具持久性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先秦时期主要是“世官制”,但是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接军功大小授予官位。汉高祖多次下诏让各地官员举荐贤人能士,帮助朝廷治理国家。到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摘编自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

材料二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地方大族名士操纵选官,滋生腐败,干扰人才选拔。于是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宫职。这种制度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隋朝建立后,被废除。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2)仿照以下表格示例,任选一种中国古代的其他选官制度进行介绍。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背景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地方大族名士操纵选官,滋生腐败,干扰人才选技。
概况曹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即九品中正制。
作用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结果随着士族的没落,隋朝时被废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