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舂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政治格局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格局所代替,新贵族不满足于经济力量的增加,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私学的兴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为一种新阶层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谋求特定利益。这一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戎、狄、蛮不断争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趋同,这就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胡林涵《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机制》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城,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对外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文化、物产、科技、工艺等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正如史籍所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到了唐代,更进入到“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在长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陆两途,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及造纸、炼铜等技术,都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其中“遣唐使”是将中国唐朝文化向外传播中的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随团成员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医生、工匠等,他们都带着任务来学习盛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出现了“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新气象。

——摘编自武斌《汉唐:中华文化的魔力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汉式官僚制度的框架之下,辽朝出于统治契丹等非汉族群的需要,又保留了许多传统的部族官,如南北府宰相、南北院大王、夷离毕等,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出一套北面官系统。这说明辽朝(       
A.重视南北权力的制衡B.利用南北面官制消弭民族矛盾
C.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D.制度建设具有务实性和灵活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以后,开始推行新法。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骄蹇慢上,阴贼害物”。并捏造了十大罪状,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这主要是因为(       
A.庆历新政引起了社会骚动B.变法触及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C.募役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D.变法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4 . 中统初年(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为沟通中都至通州的运道,修复了金代的漕渠。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大规模治理了坝河,修建了阜通七坝,设坝夫、船户,实行“倒载制”。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在水利专家郭守敬设计和组织下,修建了通惠河。这反映出(       
A.北方成为当时的经济重心B.漕运影响南北经济的发展
C.元朝统治者对漕运的重视D.元朝的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金史·兵志》记载,金国常备军不多,每到战时,“民家丁男,若皆强壮,或尽取无遗。”金世宗在平定契丹起义,结束对南宋战争后,裁军归农。金朝裁军归农(       
A.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促进了民族交融
C.表明南北对峙局面结束D.解决了边患问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东汉时期,司空第五伦提出,“贵戚可以封侯以富之,不当以职事以任之”。李固主张“设常禁”,令“中臣子弟不得为吏、察孝廉”。他们的这些主张意在(     
A.限制外戚宦官的权力B.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
C.缓解社会的阶级矛盾D.加强豪强地主的势力
7 . 有学者指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改变了“诸侯卑秦”的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也在商鞅变法时埋下了伏笔。下面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与秦短命而亡相关的是(     
A.实行世卿世禄B.实施重农抑商
C.允许土地买卖D.推行严刑峻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认为周朝采用的封建制,致使地方方国或封国权力过大,中央政权无法对其有效 控制,最终采用了郡县二级制的治国方式。西汉初期,刘邦吸收周代的封建制和秦朝二级制 的优缺点,形成西汉特有的既有封国存在,又采用了二级制地方行政层级的体制。到了东汉 末年,原来只是虚设的州演变成一级行政机构,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层级体制就此形成。隋朝   对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混乱局面进行了有效治理,主要做法是撤郡、并省州县, 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二级制地方行政层级体制。唐朝进一步对州县进行合并,同时,设立 “道”来划分监察官员的巡察区域。唐后期为了边防军事需要设立方镇(亦称藩镇),道与方 镇逐渐融合,演变成了一级行政机构。于是,地方行政层级体制从原来的二级制变成三 级制。

——摘编自宋学文《中国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历史嬗变规律辨析》

材料二宋太宗吸取唐朝失败教训,“杯酒释兵权”,对节度使“收其支郡,夺其兵权,制其钱谷”, 不许地方州郡一级长官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并派文官担任州郡长官。又以天下土地   形势,根据交通线设置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分置经略安抚司、运转使司、提点刑狱   司、提举常平司,分别掌管地方的军、政、刑、财,这四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而言,行政层级少,则管理幅度大,容易失控;行政层级多,则管理链条长,效率低下。因而,地方行政层级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存在一个可容忍的变动区间。地方行政制度的这种内在要求,接纳中央集权演变而来的新的高层政区,必须使原有的高层政区级别逐层下降,或取消,以保持地方行政层级的相对平衡。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以上地方行政层级,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博弈往往处于震荡变动之中。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至唐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规律。
9 . 由于汉代屯田的逐步开展,河西地区屯戍点相继设立了与之配套的粮仓体系。据考古发现,“居延城仓”“城仓”“北仓”等粮仓,一般都设在都尉府直接驻辖之地,“候官仓”“候仓”等粮仓设在候官所在地,“部仓”一般设在候官以下的各部候长的驻防地。汉代的这一举措(     
A.根本目的是发展边疆的经济B.为维护边疆的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C.为丝绸之路的开通铺平道路D.刺激了中原民众向北方的大量迁移
10 . 1993年公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而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首次将公务员按照工作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并且根据工作的需要,国务院还可以在条件成熟之际增加公务员的类别。这一发展(     
A.说明党管干部的原则得到落实B.使政府廉政建设取得重大成绩
C.利于促进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D.强化了人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