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7 道试题
1 . 《诗经》中有“国风”诗百余首,记录了周代社会的民情民风。周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对民间诗歌的收集,认为“天听自我民听”,民声、民意中包含了天意。由此可见,周代的统治者主张(     
A.道法自然B.敬天保民C.仁者爱人D.天人合一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西欧中世纪中后期,新颖独特的“城镇”文学开始成型,商人和工匠开始创造出他们自己的方言文学。这些作品大多充满活力、纯朴幽默且篇幅短小,主要内容是对陈规旧习的嘲讽。“城镇”文学的出现(     
A.为近代自然科学所推动B.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D.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3 . 中国自先秦时期已有物流发展,主要工具是舟和车。秦汉以来,驿站、马帮、驼队、镖局等不断完善,驰道、运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古代物流(     
A.由政府主导B.以政治性功能为主
C.管理专业化D.水陆并用形式多样
2024-06-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阿根廷著名诗人埃斯特万曾写道:“我们是独立的,但我们是不自由的;西班牙的军队不再压迫我们,但她的传统却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拉丁美洲的社会解放只有通过放弃掉西班牙遗留下的传统才能实现。”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西班牙传统”的是(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落后的种植园奴隶制
C.虔诚的天主教信仰D.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
5 . 毛泽东评价辛亥革命:第一、辛亥革命发生在中国无产阶级还没有觉醒,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形成的时候;第二、全世界无产阶级在巴黎公社失败以后,还没有实际革命行动,只是准备革命的时候;第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还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后备军的时候。这一评价意在强调(     
A.辛亥革命既有成功也有失败B.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C.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密不可分D.把握好辛亥革命的深刻背景
6 . 有学者提出:“尽管明清进步思想家与孔孟在如何对待“利”的问题上,观点迥异,但并非完全与传统的儒家的道义论对立。明清进步思想家把价值的天平更多地倾向于功利,他们把国家、民族的‘公利’视为‘义’,从而建立了义利兼顾的根基。”这反映了当时(     
A.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B.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D.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强大
2024-05-2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河池市普通高中毕业班适应性模拟测试 历史试卷
7 . 14世纪时意大利的银行业发展很快,如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银行,便采用类似现代社会的“连锁控股公司制”的管理模式进行扩张,一度垄断东西方贸易。这说明(     
A.意大利工业资本积累加速B.欧洲正在经历价格革命
C.新航路开辟促进金融发展D.金融变革助推经济发展
8 .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元朝时来华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于1275年来华,旅居17年。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 同时, 围绕《马可·波罗行纪》真伪的争论也从未停歇。

材料一:通观国内外学术界的马可·波罗研究史,怀疑论者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主要论据是两点:一是在元代的中文文献中找不到一个名字叫马可·波罗的欧洲人,二是马可·波罗漏写了若干中国所特有的事物,如万里长城等。

——黄时鉴、龚缨晏:《马可·波罗与万里长城》

材料二:元朝旅华的西方人基本上是按宗教、民族各成聚落,且互相矛盾,彼此隔绝。这就决定了马可·波罗在中国逗留的时间哪怕长达17年之久,他的人事活动范围却只能很小。元代的中文文献保存下来的实在很有限,即使马可·波罗的名字曾经被记载下来,在文献大量佚失的情况下,他的名字也可能消失。

——周良宵:   《元代旅华的西方人》

材料三:修建于秦汉时期的长城,在魏晋以后已失去了标志疆界和防御外敌的作用。到了元朝,长城建筑已破败不堪。蒙古本来是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过去中原王朝建立长城就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蒙古族统治中原后,原来的长城位于蒙古帝国的内腹之中,蒙古的统治者自然没有修筑长城的必要。除了极个别的关隘被人们加以修缮利用外,长城的绝大部分都已成为荒芜的遗址。

——朱偰:《万里长城修建的沿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可·波罗行纪》遭到学者质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者认为《马可·波罗行纪》具有真实性的理由。
2024-05-25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增殖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粮食奇缺的严重矛盾。这时,也正是中西交通相当发达的时期,为了解决粮食的不足,以玉米、番薯、马铃薯这三种作物为中心,一些海外作物开始大量引入我国。这些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其传入和传播的历程,不仅有关心农业生产的商人、知识分子、官吏乃至乾隆皇帝的推动,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复试种和辛勤劳动的结果。

——摘编自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二:高产作物的传入,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清中后期,随着它们在全国范围的广泛种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因其能够增加粮食总产量,对解决缺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也为山区垦殖提供了基本条件,不但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而且直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作物引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高产作物引入我国的历史影响。
2024-05-2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公民在华享有治外法权。每当有掠卖人口的事件发生,中国官员虽明知有外人参与,也不可逮捕他们,只能向该国领事提出知会,要求调查。这体现了当时(     
A.清朝官员无意处理华洋纠纷B.列强掠卖华工现象愈演愈烈
C.政府注重维护海外华工利益D.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2024-05-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