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西汉已建国近百年,处于蓬勃发展、大有作为的时期,国内真正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与日俱增。与城外国家之间也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人们的眼界大为开阔,民族自信心、白豪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司马迁选用春秋战国以后的各种传说,不仅给古今帝王排了一个纵的世系,而且给各民族排了一个横的血脉网络。中原各诸侯国便都是黄帝的后代。不仅如此,连一向被视为戎狄蛮夷的秦、楚、吴、越等国,司马迁也为他们排列出了与黄帝的血缘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各少数民族立传,……作《南越列传》第五十三赞扬南越王赵佗能和辑岭南百越地区的各个民族,成为汉王朝的南方屏障。他对汉武帝发动的伐大宛、伐东越、伐南越、伐朝鲜、通西南夷等掠夺性的战争都深为不满,他也谴责了勾奴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的侵扰。

——摘自吕伯涛《浅议司马迁的民族观》

材料二   从明代开始,中央王朝在西南地方民族地区陆续推行改土归流。由于土司制度的性质,无论是中央王朝执行权力还是土司履行义务,都是通过土司阶层来落实的,而改流的内涵即为改土司统治为流官治理。改流后,曾经的土司区武陵山区(湖北、湖南、重庆的交界地区)对外道路体系迅速扩张,以“川湖大道”“澧沅水道”“黔湖通道”等为主干的道路网络体系在短时期内形成,“自改土而后,拔荆斩棘,行李往来,逐为三省之要区,四冲之捷径”:迅速成为全国桐油、茶油、蜂蜜、漆、木蜡、朱砂、水银、各种药材等的重要产区;各地官学、义学、私整迅猛发展,“人知向学,富家以诗书为恒业,穷苦子弟争自灌磨,亦不以贫废读。”在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士知向学,弦诵不绝,生聚教训,尚取古法。兼之舟楫可通,商旅所集,风景犹类中州,近日人文振起,彬彬礼乐之乡”。

——摘编自莫代山《改土归流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司马迁的民族观的内涵,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土归流前后国家对西南民族地区统治方式的变化,并归纳改土归流对民族地区的历史意义。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认识。
2024-01-17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2—1826年, 英国对拉丁美洲各国发放了10次贷款, 共2100万英镑。1824年,在阿根廷首都居住的英国商人已达3000人,约有100家英国商行在西属拉丁美洲开业,英国还迫使一些拉美国家签订有利于英国商人的条约。而就在前一年,美国宣布“不介入欧洲事务,欧洲也不能干涉美洲”。1824 年,哥伦比亚和墨西哥决定解放古巴,美国国务卿克莱声称古巴“在西班牙以外的任何大国的统治下,尤其在英国的统治下,美国有正当理由感到严重的不安。”1846 年,美国迫使哥伦比亚政府签订条约,获得自由通过地峡的权利,并取得了地峡铁路和运河的修建权。

——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近代史》(下卷)等

材料二 2011年12月,拉美和加勒比地区33国举行会议,宣布正式成立拉共体。2014年7月 17 日,习近平在巴西利亚举行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发表了《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的讲话,提议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他指出, “中拉经济互补性强,发展战略相互契合”,中方“倡议双方共同构建‘1+3+6’合作新框架”。2018 年,中拉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一带一路”特别声明》,正式确认拉美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到2020年春,已有19 个拉美国家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摘编自周冲、周东阳《“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拉美国家贸易潜力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加强争夺拉丁美洲的背景及给拉美带来的危害。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与拉丁美洲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拉丁美洲在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7日内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答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形成以来,其间文官数量一再增长。在1881-1914年间,文官总数在33年里增加了五倍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4年内增加了三十余万人,到1943年文官总人数达到七十一万多。二战后文官规模虽稍有减少,但由于文官一经录用,无过失则终身常任,这样不仅造成文官组织机构臃肿,而且以战时的文官队伍来管理战后百废待兴的社会事务,政府工作效率只能是低下,文官人浮于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政府的负担。同时,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二战后各届政府不断扩大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建成福利国家、掀起社会化高潮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不断出台,应时而设的公共部门越来越多。

——摘编自邱灵敏《西方行政制度改革中的制度性贫困》

材料二   1916-1920年北洋政府历次文官考试录取人数统计表(只有男子可以参加)

考试名称考试时间录取人数
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1996.6194
第二次文官普通考试1917.4295
第二次文官高等考试1991.10490(含外交官领事官10名)
第二次文官普通考试1920.10400

——摘编自杨学为《中国考试通史》

材料三   邓小平在1982年指出:“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在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改革工作开始有序推进。公务员制度建设有关文件的拟定是探索阶段的重点工作,198511月,《国家行致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初拟工作顺利完成,这是国家公务员制度初步探索阶段的标志性成果。19894月,国务院六个部门开展公务员制度试点,这次试点是对政府部门输入“新鲜血液”的新途径、新方式的重要试验。在此基础上,哈尔滨市和深圳市在1990年继续试点,上述两地的公务员制度试点活动,通过具体实践对公务员制度内容中的职位、职级管理等规定进行了有效探索,为公务员制度内容文本化提供了有益的实践依据,随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一批构建公务员制度的基础性文件被提交送审,至此,我国公务员制度探索阶段的制度文件拟定工作基本上完成。

——摘自苏立宁等《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变迁历程、演进特征与动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文官数量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文官考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公务员制度探索阶段的特点。
2024-01-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如何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一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如何求得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配合,以创造农业发展的最佳背景,这就是秦汉隋唐政区与自然地理区域契合的原因。但是当政治需要超过经济动机的时候,政区的地理背景就被忽视了,比如元代行省与自然环境的背离。然而这种不合理现象也不能长期维持,所以明清以后又渐渐使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城趋向一-致。

一一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要求:论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晚期,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济贫措施,其中最有力的措施就是颁布了《斯宾汉姆莱法》。它不仅扩大了济贫范围,也使工资收入者得到了某种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而且突破了原来的教区济贫院救济制度,转而采取了以居家为原则救济贫民的模式。到了工业革命后期,随着前期贫民救济制度的实践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建立一个系统解决自工业革命以来因贫富分化而出现各种社会问题的新贫民救济制度,就成为英国政府的现实诉求。1832年,英王威廉四世宣布“济贫行政与实施委员会”成立,并责成该委员会对全国济贫情况进行调查,两年后,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从其实施的结果来看,该法案不仅加强了政府的责任,还使济贫工作由原来的混乱状况开始向国家统一有序管理的方向迈进。

——摘编自董应龙《现代化与近代英国社会保障政策的演进》

材料二   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颁布了一则“皇帝谕告”,明确提出:工人因工伤事故、伤残和年老而出现经济困难时应得到生活保障,有权得到政府的救济,工人保障应由工人自行管理。帝国政府陆续于1883年颁布《疾病保险法》、1884年实行《医疗保险法》和《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继续出台《养老和伤残保险法》。《残疾和老年人保险法》于1889年6月通过,保险金额由雇主和工人平分,但国家在每份津贴中每年补贴50 马克。养老金从75岁开始领取,但残疾津贴可于工人投保5年后的任何时间内开始领取。据统计,德国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从 1883年的300万人增至1886年的700 万人,至1913年达到1450万人。这一时期,德国在科技、交通及采矿等领域都发展较快。欧洲其他国家领导人派人到德国考察后,英国、挪威、丹麦,意大利等国也纷纷着手开展社会保险立法。

——摘编自王东《俾斯麦的社会保障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保障政策的演进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世纪晚期德国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英国和德国社会保障政策的相似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中期以来,在商业化影响和黑死病冲击下,英国以教俗贵族和劳动者为代表的传统等级发生显著分化,以乡绅和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新兴阶层异军突起,社会结构处于新旧交替之中。传统贵族铺张浪费和新兴阶层模仿攀比更高阶层,形成了过度消费问题。过度消费造成有限资源大量消耗,物价上涨,消费者负担加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奢靡之风盛行,等级界限模糊不清,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鉴于此,英国议会颁布了11部禁奢法令,以强制规范城乡居民的饮食和服饰等生活消费标准,全社会初步养成了理性消费的风气。

——摘编自徐浩《14—16世纪英国社会的过度消费问题与禁奢法令的实施》

材料二       宗教改革从精神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瑞士人的思想观念,使瑞士较早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乃至孕育了瑞士人执着的工匠精神,为钟表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因素。新教的出现推动了“合理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加尔文的神学明确了人间的国和天上的国的区别,从而为追逐利润的商人和放债者的冒险活动正了名。加尔文赋予节俭、勤勉等商业美德以宗教价值,新教徒一方面聚敛财富,一方面又推崇禁欲主义,为资本主义初期的原始积累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迎合了当时瑞士新兴资产阶级追逐财富的要求,为瑞士新教同封建王权的斗争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摘编自马丁《欧洲宗教改革与瑞士钟表业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和瑞士两国民众思想观念转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和瑞士两国民众思想观念转变的不同原因,简析其共同影响。
2023-10-25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人口一度占世界人口总量的37%,但是中国城市人口最多时却只占世界城市人口的11.5%。城市人口的增长远低于总人口的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在此时期仍然处于农业时代,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不能支撑城市化的高速发展。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武力强行纳入半殖民地体系中,城市化开始艰难起步,但仍受到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里现出发展不平衡等特征,并对20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何一民《清代的人口变化与城市化特征探析》

材料二   英国城市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工业革命同步,历时教世纪的圈地运动、始于17世纪的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与海外殖民地的国际贸易和金融联系、大量机械化工厂的兴起,共同推动了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19世纪初,许多城镇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港口、矿山、冶炼等具有专门功能的城市迅速崛起,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大批工业城市跻身世界名城。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超过50%,提前一个半世纪达到2007年的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

——摘编自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和近代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点,并分析造成其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意义。
2023-08-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十零一夜》从公元8、9世纪之交开始流传,直至16世纪初定型成书,经历了七八个世纪的漫长过程,在传述过程中又吸收了波斯、印度、希腊、中国等民族的故事,最终形成一都具有阿拉伯民族统一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的民间故事集。全书共25卷,题材广泛,包括历史、政治、社会、伦理、文学、医学乃至音乐等各方面的内容;辑录有诗歌、演讲辞,谚语以及贤者学者的格言警句和各种趣闻轶事等。它被认为是文学、语言学、诗韵格律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书,是阿拉伯古代珍贵的文史资料,对后世的一些学者颇有影响。

——摘编自陆培勇《从<一千零一夜>看中世纪阿拉伯社会主流价值观》

材料二   《一千零一夜》之所以会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宗教的真实现象,还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心理渴望。就其内容而言,不仅是一部汇聚多个民族智慧精华的历史载体,还是对各个阶层的不同生活画面的真实再现。就其艺术性来说,它的内容文笔流畅,情节生动,并用奇思妙想的方式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想象。其故事所反映出来的热爱理想、勇于追求等思想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因而具有重要的艺术魅力。

——摘编自封志华《<一千零一夜>中的思想内容及其意义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千零一夜》能够成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千零一夜》成书的意义。
2023-08-2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健全和发展全国卫生基层组织的决定》,决定要求城市的每个街道和农村的每个乡都要有一个医疗卫生机构,提出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新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形式。根据上述决定,卫生部首先有计划地建立和健全县(旗、自治县)级医疗机构,同时责成县卫生院负责承担并指导全县的公共卫生工作。此后,卫生部又先后下发了《关于组织联合医疗机构实施办法》《县卫生院暂行组织通则》《县属区卫生所暂行组织通则》,推动广大县域逐步形成以医疗为中心,面向农村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到1952年年底,全国已有县医院(卫生院)2123所,病床37467张;“一五”计划时期,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区卫生所普遍发展成为区卫生院。

——摘编自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

材料二   2009年至2011年期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我国45个县共安排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4843个,其中包括71个县级医院、427个乡镇卫生院和4412个村卫生室。随着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农村地区加强了对疫情的监测网络建设。农村地区已有100%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3. 5%的医疗卫生机构和70%以上的实现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的乡镇卫生院。国家非常关注困难地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对其给予专项补助,并对艾滋病、乙型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严重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或低收费治疗。

——摘编 自韩俊江、王胜子《试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21世纪初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应该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中扮演哪些角色。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由来已久,隋唐时期,周边地区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借助于发达的对外交通,隋唐王朝还与更广范围的地区有了联系。中亚、西亚和非洲出土了隋唐铜镜、钱币和瓷器,中亚地区城市的建制布局亦同于中原城市。隋唐时期,以中原王朝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最终形成。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纷纷东来,并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经典,但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参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此时,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陈季同以欧洲人的写作风格,写就《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等书,记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并指出西方文明与远东文明之间的异同。辜鸿铭着手西译儒学经典,如《论语》《中庸》。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摘编自史革新《略论中华文化在晚清时期的外传》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唯一流传至今,仍生机勃勃的文明。中华文化不仅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而且长期以来以其高度的文化发展影响着周边地区的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根本与前提。

——摘编自张西平《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新尝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中国对外影响力较强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东学西传的背景,简析国人翻译中华文化典籍的重要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