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国家通用语文的最初构建,是以民族国家主义理念下现代国语统一观念的确立为前提的,包含全国语言统一、言文一致、国音标准化等等。19041月,清政府正式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学堂皆学官音”,正式宣告了汉语官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现代“国语”地位。19045月,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上发表《国语教育》一文,强调“国语教育”乃是“现在各国的蒙小学堂里,顶要紧的功课”,其要义在于“俗话教学”和“统一国语”,尤以后者最为重要。1907年,商务印书馆正式推出了第一套以“国语”命名的汉语教科书——《国语教科书》。其“编辑大意”对国语统一、言文一致的国语教育改革理念进行了说明:吾国不止南北异音,即一省之中,各府州县方言,亦不齐一、按之国家学社会学之公例,大相刺谬。以此立国,实为危殆。本书之著,即欲以统一言语为统一国家之基。言语统一、为政治革新之先导。这套《国语教科书》经学部审定后,通行全国。随着立宪运动步伐的加快,清廷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教育的督导。1910年底,朝廷制定了《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以国家法令的方式,推动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汉文汉语教育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19118月,清廷明令以“正当雅正、合乎名学”的官话统一“国语”,“由学部设立国语传习所”,在各省会及府厅州县的学堂内设立国语专科。清末国语统一运动由此进入高潮。

——摘编自黄兴涛、黄娟《清末“国语”的概念转换与国家通用语的最初构建》

材料二   19世纪初,巴西里约热内卢及其他沿海殖民城市已成为葡语的传播中心,葡语开始成为殖民地通用语言。1822年巴西脱离葡萄牙殖民统治后,继续沿用葡语的官方语言命名。1889年巴西第一共和国成立,面对来自葡萄牙以外国家的移民不断增多,巴西政府仍然推行单语政策,继续对新移民实行语言同化政策。20世纪中期,巴西开始与葡语国家进行葡语语言本体改革,同时保护境内其他族群的语言权利。在葡语正字法改革之前,葡语一直有两种不同的书写变体,即欧洲葡语(包括非洲葡语)和巴西葡语。欧洲葡语和巴西葡语在语汇、发音及语法方面存在区别。1943年,巴西和葡萄牙双方同意开展正字法改革,并将正字法进一步推广到非洲葡语国家,通过学校教育实现葡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摘自陈道彬《巴西语言政策的衍变与探讨》

材料三   在殖民地时期,印度高等种姓和中产阶级家庭普遍接受英语教育,但同时具有较强印度民族意识,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以印度本土语言作为学校教学语言。1947年独立后,印度联邦规定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和英语,但印度科技和工业体系很大程度上在英语主导的世界体系中运行。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规定在各邦使用地方印度语言作为公立学校的教学语言,但是高等教育的教学语言仍旧是英语,并没有依据政策建议逐渐采用地方印度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政府在形式上尊重本地语言并设立以少数族群母语为教学语言的低学费公立学校,以满足各族下层选民的政治诉求。但由于母语文教材质量与教学效果较差,导致以母语文为教学媒介的下层家庭学生难以进入大学并终生失去在相应岗位就业的机会。

——摘编自菅志翔、马戎《语言、民族国家建构和国家语言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国语统一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巴西语言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印度独立后的国家语言政策。
2024-04-0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民族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首先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以后诸侯国纷纷起而仿效。随着法律的公开化,“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战国初年,魏国的李悝在总结各国法律的基础上,编定《法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体系的法典著作。《法经》分盗、贼、囚、捕、杂、具六篇,是一部诸法合体分篇而以刑为主的法典,商鞅变法的《六律》就是仿照《法经》的内容和体裁制定的。……中国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一般的惩治刑事犯罪的内容,还载有国家体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条款,既包括了军事、财政、经济、文教等方面的职责,又有严格的处罚规定;不但详列了判决量刑标准的实体法,还包括具体处理诉讼、办案断狱的程序规定。此外,还明确规定了各级官吏的职责、待遇和具体工作细则,乃至考课、升贬、休假、丧葬之制也无不在内。律、令、格、式、例和诏敕、上级批详等长期并行。

1870年,清政府进行了一次法律修改,虽然是小修小改,但还是迈出法律变革的第一步。1889年,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新思想日益深入人心。随后,由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缔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统治岌岌可危,清朝政府被迫承认,不变法实难苟存,一些高官权臣们也认为不图强则不能自立。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和驻美大使伍廷芳等主张兼取中西,着手修订法律,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法规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修订法律法规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