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6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8分)

材料一   公元前118年桑弘羊向汉武帝提出了一个盐铁官营的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一)将煮盐、冶铁之事均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二)“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三)“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四)“郡不出铁者置小铰官”,管理铁器的专卖事宜。”(前117年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编者)……据专家断定“西汉的冶炼生铁的技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冶炼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汉阳铁厂于1891年兴建,张之洞托人到英国购买设备,结果用买来的炼铁炉生产的钢轨,质太脆而不能用。1896年后,洋务派官员盛宣怀掌管汉阳铁厂,实行股份制改革,购买了世界最先进的马丁炉改造全厂冶炼设备,大量聘用外国技术人员,落后状况有所改观。但严重依靠买进外国先进设备来维持运转,缺乏独立性和后续力。张之洞也采取措施培养自己的人才,却忽视了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为了“久据其利”和“傲我之无”,“凡有益于我之事彼必挠之”。一战后, 钢铁价格剧跌, 国内军阀混战,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到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

——摘编自夏冬《中国近代和现代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的得与失——汉阳铁厂和宝山钢铁总厂比较研究的启示》

材料三   “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行业显著提升,2011年重庆钢铁工业产值达到743亿元,年均增长 24%,钢材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年均增长24%;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船舶用钢精品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涂镀板生产基地;重钢环保搬迁完成后装备水平跻身全国先进钢企行列。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形势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钢铁行业市场需求萎缩,国内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制约因素不断加强,与此同时,重庆市还肩负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加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农业化进程不断提速,这为重庆地区钢材消费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重视本地用钢需求 优化钢铁产业布局 ——业内人士谈重庆钢铁工业发展趋势》(2012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桑弘扬盐铁官营计划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停产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

——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材料四:如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汉朝在政治方面的重大举措。
(2)材料二出土文物实证了秦始皇为巩固大一统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与哪项措施有关?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中汉朝设置的机构名称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5)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突出的历史特征。
2024-05-3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唐巨鹿人,幼时失父,家境虽然贫困,但好读书、有大志。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隋武装,后加入到李建成的部下,玄武门之变后,跟随李世民,先担任谏议大夫,后逐渐成为丞相。魏征在前人思想的总结上,给予重新概括以及有效的整合,系统地提出了一些治国思想,对于当时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以及创新意义。魏征认为统治者应该要牢记前车之鉴,“居安思危,戒贪以俭”。在使用民力上,应该适可为止,“薄赋敛,轻租税”“含养百姓”。统治者应该亲近君子,注重考查官员个人品德,同时以君臣互信、尊重臣子、公平赏罚的原则推动明君贤臣政治佳话的实现。魏征还具有直言敢谏和廉洁自守的政治品质,在唐朝及唐朝之后都产生持续性影响,唐朝及之后的统治阶级对魏征的治国理念和品德修养持肯定赞赏的态度,魏征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就也深为后人追慕,是一代代文人士子追求政治理想道路上的楷模。

——摘编自王筱惠《魏征治国理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征治国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魏征的历史贡献。
2024-04-03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铁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体现,是造福人类发展的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铁路修筑的艰难历程

时间政策推动力量成果
18761894洋务派顽固派争论洋务派473.4公里
18951911清政府认为铁路为“通商惠工”要务;“图自强而弥隐患”的“实政”,以官办铁路、“借债筑路”的基本政策;后来开放民间筑路列强争夺中国路权;清政府为主;民族资产阶级挽救利权在各省自办铁路9200公里
19121937北洋政府“统一路政”,取缔民办;南京国民政府抗战前“战备铁路”政策北洋政府
国民政府
11000公里,近代铁路基本框架形成
19371949近代铁路遭受重大破坏,由停滞走向全面崩溃

——(内容摘编自张杰张清俐《百年铁路见证中华民族复兴征程》)

材料二   近代京汉铁路修建,既引进铁路建筑技术,也建立汉冶萍公司引入炼钢、铁轨制造技术;山西阳泉焦作煤矿为增产引入新的采矿技术。长辛店、郑州、武汉建立机修厂,试制车厢并维修机车;沿线的汉口、信阳、漯河、郑州、石家庄、保定、北京等地相关机器制造业及轻工业渐兴,逐步成为新的货物集散地、区域交通枢纽,带动周边县镇建设配套的产业链;新兴职业如司机、搬道工、检修工、车站服务人员、搬运工、售检票员、铁路警察等应运而生;货场、车站建在城外,城市突破城墙实现扩张;近代产业工人群体形成;培育铁路技师人才的系列学校出现。中国古代以行政级别为基础形成的城市格局,逐步演变为以沿海岸线、沿铁路线新的工业和贸易中心城市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新格局。

——(张杰张清俐《铁路社会史》)

材料三   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快速发展、分布日趋平衡。1958年到1965年,全国新增铁路营业里程9000多公里;全国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铁路。1970.71973.10成昆铁路、湘黔铁路、襄渝铁路建成,改变了西南地区交通梗阻的闭塞落后状况。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把铁路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先行官,发挥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推动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现在中国进入了高铁时代,拥有全球最为发达的高铁网,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高铁走向全球,中欧班列、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为相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引领全球铁路发展;高铁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推动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形成,加强了中国内部的联系,极大便利了人民的出行,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时空观念,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内容摘编自张杰张清俐《百年铁路见证中华民族复兴征程》)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民国时期阻碍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现代代铁路兴建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发展变化见证的中华民族剧变的趋势。
(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铁路兴建相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有利条件,并归纳说明铁路建设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利影响。
2023-10-1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神州天立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英国革命开始一直到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其动因主要来源于“无承诺、不纳税”或“无代表、不纳税”的公正、公平观念。在日本,与权力精英相对应,非权力精英要求通过立法机关(议会)影响政府决策,以扩大或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之所以争取参政权,是因为意识到作为国民的义务和权利,即纳税和选举权的关系。正是从这一理论出发,他们发起了自由民权运动。1873年地税改革以后,土地所有者直接向国家纳税,因而在自由民权运动者的眼中,国家赋予了土地所有者参政权。1874年4月,板垣退助等人组成“立志社”,大力提倡“天赋人权”,呼吁建立民选议会、制定宪法。1875年2月,组成统一的政治团体——“爱国社”。该政治团体主张“各伸张其自主之权利,尽人类本分之义务,小则保全一身一家,大则维持天下国家”。

——摘编自王新生《日本明治时期近代化的得与失》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兴起的原因。
2023-11-02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4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开始,黄河水灾日益严重。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狐子决口,武帝派汲黯(人名)和郑当时(人名)主持堵口工程,但随堵随决。当时外威田蚡(人名)任丞相,因怕治河影响其封邑收成,故劝武帝:“江河的决口都是天意。”受其影响,武帝不再堵口。公元前109年,正好天旱,黄河水浅,武帝终下决心堵口。汲仁(人名)和郭昌(人名)率领数万兵士投入工程,武帝亲临现场。经过一番努力,决口终于堵住,黄河恢复了故道,分两股入海。

——据葛剑雄《汉代对黄河的治理》

材料二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仓促建立的治黄体制,是一种双重管隶、三方关联的架构。在形式上,黄河水利委员会接受第一战区司令部与行政院经济部的双重指挥,以体现战时河政与军政的协调与配合。实际结果则是,治黄责任主体不明,军权、财权、事权各自分离,相互掣肘,黄泛区治黄工程寸步难行,最后还牺牲了河防与民生。

——据张岩《战时国民政府治黄体制的运行及其困境——以黄泛区治黄工程为中心》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把黄河治理当作事关安民兴邦的大事予以高度重视。1950年1月,中央决定把黄河水利委员会改为流域性机构,统筹全河水利事业。同时,中央政府对黄河的投资不断加大,以1951年为例,仅工程费一项就比国民党统治时最好的年份还高五十七倍。在水利部和黄委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群众劳动的热情高涨,成效很大。

——据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汉武帝时期黄河治理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黄泛区治理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黄河治理的成功经验。
2024-01-1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妙应寺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因院内白塔而得名白塔寺。数百年来,寺内的元朝白塔一直是北京城内最高的寺庙建筑。元朝在金中都城东北营建大都城,开启了北京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首都的历史。为达到“保大业之隆昌”的目的,忽必烈敕令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在辽塔旧址上设计建造白塔,由元朝帝师负责对大塔进行装藏,使其作为政权与神权的象征,“坐镇都邑”。竣工后的白塔与大都城被时人称为“金城玉塔”。此后,以塔为中心,忽必烈又建造了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大圣寿万安寺,此寺成为元代百官习仪之所、皇家宗教中心和译经中心。1368年,万安寺毁于雷火,唯塔幸存。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皇帝下令重建寺院,并赐名妙应寺。清朝康熙、乾隆两朝,斥巨资大修白塔。其中,乾隆十八年(1753年),白塔修缮完工后,皇帝赐全本大藏经724函,御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藏文尊胜咒及其他宝物若干,将之藏于白塔内。


白塔结构图屹立于现代都市中的白塔

——摘编自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的力量之北京白塔寺管理处》

材料二   1884年,法国政府决定在庆祝革命胜利100周年之际,举办一场大型博览会。当时,美国高达170米的华盛顿纪念碑刚刚完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公开征集的方案中,埃菲尔公司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数十名工程师草拟了5300多张草图。埃菲尔铁塔使用了1.8万多个精密度达到1/10毫米的金属制件,施工时钻孔约700万个,安装约250万个铆钉。每个部件的规格都经过严密计算,在工厂加工制造完毕后,再经过检验和编号运到施工现场。在两年多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没有对原方案进行任何改动,施工现场也从未发生伤亡事故。尽管这座铁塔预估造价160万美元,而政府补贴仅有30万美元,但还是在历时半年的博览会结束前完全收回了投资。1903年,菲利埃上尉在铁塔上安装了一台无线电设备,并最终成功与其他国家建立了无线电联系,最远可以传输到北美洲。这次实验的成功使埃菲尔铁塔避免了原定于1909年被拆除的命运。


        

埃菲尔铁塔设计草图埃菲尔铁塔全景

——摘编自础德《埃菲尔铁塔——你所不知道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妙应寺白塔和埃菲尔铁塔修建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法两国各自推动妙应寺白塔和埃菲尔铁塔建设的动机。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近代城市地标性建筑的历史价值。
2023-12-0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三代所建造城邑不但是建筑行为,也是政治的行为,不同城邑在规模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等级的宗法性政治权力,《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同时中央政权还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加以制约。如周代重农,以为本业,商业受到严格管控。但当某一行政中心城市建立或撤销,城市人口集聚或消散又会推动城市工商业乃至区域经济的繁荣或衰退。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行政中心城市体系序列中首都是最为重要的城市。其庞大决定了需要更多的农产品补给。西周的洛邑和秦汉的关中平原是当时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带,汉代以后受经济变动和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之间矛盾的影响,但政治重心一直在北方。经隋炀、元两朝的开辟和修整,京杭大运河全面贯通,南北物资大规模运输因而通畅。极大地缓解了隋唐以来首都物资的供应紧张情况,而且亦对中国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在行政中心城市体系之外,出现了以扬州、临清、天津等为代表的大运河城市。

——据鲍成志《区域经济变迁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化》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失去了天下粮仓的地位。这种供求关系变化直接推动了全国的跨区域长途贸易。与大运河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官方漕运有明显不同,沿江、沿海新出现的以商业为主的经济型城市更多地服务于民间商品流通。清代康熙朝以后,以海路运输为主的国内区域间的贸易出现大的发展,沿海流通枢纽城市也随之大量兴盛起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国古代行政中心城市体系的内陆性特征。

——据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先秦三代中国行政中心城市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首都选址的因素。并分析隋元两朝开辟和修建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2023-11-2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立国之初,西周统治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避免重蹈商王朝的覆辙,确立起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一方面,与周部族共同颠覆商王朝的大大小小的方国,对于新生的周王朝并非绝对的心悦诚服;另一方面,周部族尚未能对旧商统治区域形成有效的统治,商朝遗民及其贵族群体并未放弃“中兴”商王朝的野心。有鉴于此,西周统治者开始大行分封,作为“友邦君”的各地诸侯自然在分封之列,但是姬姓王族同样也通过分封获得了大片地区的统治与控制大权。不论是商之旧地或者是尚未征服的偏远地区,都被纳入分封体系之内。这样,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姬姓王族不仅巩固了新政权,还确立起了对整个“天下”的控制。而异姓诸侯则处在众多姬姓封国的包围与封锁之中,“友邦君”纷纷成为周天下的臣下。在此基础上,周王室进一步通过在商朝已经逐渐成型的宗法体制,理顺了王族内部的关系,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通过周公的“制礼作乐”规范了贵族群体的等级秩序。一个具有惊人稳定性,绵延八百载的政权就此逐渐定型。

——刘子言《贵族政治的范式——浅议西周政治》

材料二   “六王毕,四海一”,扫荡六合而归一的嬴政皇帝陛下,决心要在千古未有的伟业基础上构建起大秦王朝的万世不易之基。首先,便是明确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嬴政看来,唯有“皇帝”这一凌驾于“三皇五帝”之上的称号才能配得起自己的伟大,也唯有自己才能掌握那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威。再者,帝国之内尺寸之地皆是皇帝陛下私产,耄耋垂髫之人皆是陛下之臣,那任何大小官员皆当由陛下所命,锱铢之权皆当由陛下所授。是以,上至丞相,下自县令,各级官员之任免考核调用升迁贬谪之权皆归于皇帝。如此,皇帝之下及其庞大的官僚体系,构成了一整套高度集权的统治模式。

——刘子言《变局——大秦帝国的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与西周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不同之处形成的原因。
2023-10-2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北外附属东坡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政府实行以银两为主、制钱为辅的传统货币制度。道光年间,由于民间制钱私销私铸,“钱贱银昂”“官民商贾胥受其累”。鸦片大量输入,白银大量外流,外国银圆普遍在中国流通,动摇了当时货币制度。对此,林则徐提出了自铸银圆的思想主张。他提出以自铸银圆取代洋银,每一枚以纹银五钱为准,照制钱之式,一面用清文铸其局名,一面用汉文铸“道光通宝”四字;银钱两枚合纹银一两。这样既集中了外国银圆携带和使用方便的优点,而且以足纹铸造,避免如外国银圆那样色低践平造成对广大人民沉重剥削的弊端。

林则徐的货币改革,以“贵在流通,在便民”的思想贯穿始终。一方面反映了他具有鲜明的为维护国家权益、富强国家、保护人民利益的经济思想;另一方面反映了他注意外国先进的事物,善于吸收新的知识养分。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林则徐自铸银圆的思想主张仍然没有完全跳出白银货币的框框,没有认识到外国银圆本位币体制的科学内涵。

——据唐岱蒙、唐嘉历《林则徐的“官铸银”货币思路与实践以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则徐货币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林则徐货币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简析其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