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合作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以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先进技术。1952年巴黎统筹委员会建立了中国委员会,对中国实行更加严厉的贸易特别禁运清单,禁止与中国贸易的种类达到295种,比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还多。这种状况一致持续到60年代末。1969年美国宣布允许与中国进行非战略性货物贸易,宣告美国对华“禁运”政策的解冻。1972年美国政策宣布,废除“中国差别”,使中国与西方市场的联系重新开启。1979年中美签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1983年又签署关于美国向中国转让技术的有关文件,将中国提升为“友好的非盟国”待遇。

——据余万里《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及其限制》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发展“三资”企业,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起步参与国际循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广泛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到2009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0年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十八大以来,中国全方位参与国际大循环,并融入国际产业链。中国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倡导和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议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让各方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全面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据郑有贵《中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亚历山大二世即位来,即意识到司法体制变革的基础与改革农奴制的基础类似,不仅有合理的根源和“历史必要性”,而且合乎人道主义。在其推动下1857年到1861年开始了司法改革的准备工作。1862年,司法官谢·扎鲁德尼领导许多有知识和才能的法律学家参照欧洲的法律体系制定出法律制度和诉讼程序的改革方案,并向司法机关、大学及国外法学家征求意见。186411月由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并颁布了《司法条例》《法院侦查员条例》《民事诉讼条例》等法律,并逐步开始根据这些法律文件对俄国司法体制进行改革。改革使司法和行政相对分离,法院独立于行政机构,公民获得了“参政权、自由权和协政权”。当然,这些权利是有限的,司法改革不能允许政治权利和其他“参与到权力中”,但这是潜在承认未来政治权利的决定性一步,不过“自由权和协政权”可以通过新法院来具体充分地保障。

——摘编自王海军《西方法治在近代俄国的境遇—以1864年司法改革的法治目标为考查对象》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俄国司法改革。
2024-04-2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实行的授田制“可以把所受之田作为世业传之子孙后代”,授田皆来自国家,这是战国时期的基本土地制度。在统一全国前后,秦的土地私有现象越来越多。汉承秦制,汉初的民田制度有大量土地继承、买卖和赠送的规定,一直到东汉末年“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曹魏让其军队和招募贫民、流民开始大规模屯田,蜀汉和东吴政权也都纷纷仿效。西晋对军屯仍非常重视,东晋亦同样如此。西晋八王之乱后,在国家掌握大量土地的情况下,北魏孝文帝实行了均田制,每户的受田划分为国有土地(露田)和私有土地(桑田),桑田数量相对较少,这种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可以说是战国授田制的改版。以后,无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还是隋朝和唐朝,都相继推行了均田制,唐中期后便逐渐让位于更有效率的土地私有制。

——摘编自晋文《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的嬗变》

材料二   15、16世纪开始的英国圈地运动,是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市场指向的土地确权运动,把具有庄园共同体性质的混合土地所有制界定为私人土地产权,颠覆了中世纪的基础。大农(富农)-乡绅阶层是圈地运动的发起人和不懈的推动者,货币赎买、产权交换和协商等大农主导下的协议圈地大规模地更新了耕作方式。领主利用土地契约的时效性圈占土地,一旦租约期满,可以与佃户商议续约,也可随时收回土地。契约圈地外,领主还凭据法庭的认定圈地即法庭圈地。总的看这都是经济行为,通常在合法范围内,是圈地的主流,18世纪发展为“议会圈地”则属水到渠成。强制性非法圈地凭借强权和暴力,无视和践踏佃农的土地权利的情况所占比例较小。圈地运动断断续续的经过几个个世纪使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推动了土地市场化和农民的社会化。

——摘编自侯建新《英国史上的农业变革:圈地运动与土地确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国至隋朝土地所有制及表现形式的演变过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变化相比,英国圈地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土地变革的启示。
2024-05-1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所表达的种种理想不无认识上的偏颇,如他发展海洋实业的思想仍受到当时西方海权论的影响,对海洋经济的认识多集中在港口、航运、造船等很狭窄的方面,具体设计也不尽合乎国情,而且他争取中华海权的努力由于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并没有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取得圆满的结局,但他对近代中国海权沦丧的深刻认识和对国人提高海权意识的宣传与呼吁以及建立强大的海军、全面发展海洋事业的谆谆教诲都是高瞻远瞩的,体现了他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和建设近代化国家的热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史春林《孙中山海权观评析》

材料二   毛泽东研究海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研究往往更多地尝试回应当时各种焦点议题,尤其是领土争端、领海范围问题、台海危机、海洋开发等,其独立解决应景性议题的能力极强。毛泽东海权观中的“同世界人民一起创建一个和平的海洋”主张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包容性。他认为实现上述主张的具体办法就是建设“海上铁路”,所谓“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找寻中国发展海权同人类共享海洋一致与和谐的规律,而“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中国联通世界海洋交通网络,开创一个世界各国共享海洋的新格局,这一超前理念不仅是对中国海权最为有力的解读,而且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多元开放、包容平和的理念不谋而合。

——摘编自戴晨城《毛泽东海权观的生成、内容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海权观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海权观的特点。
2024-04-23更新 | 1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达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随着民众对于欧洲局势了解的渴望,新的形式的印刷品——柯兰特出现,意思是有多条新闻组成、共同描述特定时间特定事件的出版物,这种印刷品在当时获得了成功。但是严厉的出版制度对于国内新闻的报道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限制,绝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报道国外新闻。1640年英国革命期间,革命派与保王派唇枪舌战引发了火热的舆论攻势造就了更多的小册子,革命中保皇派与国会派之间的争论为党派报刊小册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出现众多的党派报刊。面对迅速增长的小册子,1662年议会通过《出版许可法》严厉限制报刊的出版自由。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备受压制的新闻出版产业重新复苏,1694年,议会正式废除《出版许可法》后,出现了众多新创办的报刊。

——摘编自张英明《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报刊与政治运动(17801850)》

材料二:当传教士将西方媒介传入中国时,造成了对专治以及官报的挑战,马礼逊刚到中国时曾说,“余等在中国之传教及印刷业,均受当局所限”。1833年后,报纸逐步“由外而内生根发芽”,大批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打开中国国门,其中《蜜蜂华报》《广州记录报》等报刊的实践疏通了中西方的信息交换,为中国新闻史上外报的发展提供了先例,其传达的内容以在场的形式影响着时代,是报刊发展由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直接表现,这与社会的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90年代中期国人办报达到了高潮,“文化救国”“文化强国”的声音越演越烈,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报业逐步进入公众视野,多元化报业发展模式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摘编自蒋好著《在场与追忆:中国近代报刊起源与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报纸发展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国人创办报纸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报刊与政治的关系。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君臣朝参制度,亦称“朝会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议事制度之一。《周礼·秋官·朝士》记录了天子的“三朝”之制,即进行朝参的地点有三个,但对“三朝”的具体位置、朝参的内容和时间以及朝参的官员范围等均无详细说明。汉初,汉高祖一度将秦代繁缛的朝参“仪法”全部废除,出现了“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现象。不久,高祖开始按儒生制定的“仪法”接受百官朝贺。《汉书·宣帝纪》记载:“(宣帝)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东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朝贺礼仪和“五日一听事”之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补充。根据唐代文献资料可知,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大体分为外朝听政、朔望朝参和常朝等三种不同形式,并不断发展变化。

——摘编自杨希义《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初探》

材料二   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因同教皇卜尼法八世发生冲突,首次召开三级会议,参加会议的三个等级分别是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市民代表),这标志着法国历史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三级会议开始只是等级代表会议,不是立法机关,它的职能是听取国王的决定;三级会议也不是常设机构,是应国王要求召开的,由国王决定开会的时间、地点、代表人数和选举方式。国王吸收三个等级的人士加入到国家决策里来,使国王决策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来,三级会议在某些时刻也起到了限制王权的作用,比如太子查理在135711月到13582月就被迫同意以下条件:定期召开三级会议并听取治国意见;会议每年召开2-3次;征税必须得到三级会议的同意;三级会议有权任命国王的顾问;等等。

——摘编自吕俊《三级会议与法国封建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和中世纪后期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共同影响,并指出二者的内在差异。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7年,熟习外文的林钺被聘为美国中文翻译到美国旅居一年。归国后,他将所见所闻写进了《西海纪游草》,成为“近代中国人用来测量外部世界大海的第一只贝壳”。王韬有两年多的欧洲漫游生活,又应日本友人之邀“作东瀛之游”,留下了两部纪行之书,即《漫游随录》和《扶桑游记》。18721875年,詹天佑等120名幼童赴美留学。风气一开,到海外修学旅游的人渐渐增多,其中既有公费,也有自费,至五四运动时人数达4万多人。修学旅游的目的地,按照时间的先后分别是:洋务运动时期到欧美;20世纪初多赴日本;清末民初赴美达到高潮;五四运动时期多为法国。清政府于1868年向西方国家派出了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旅游团,先后游历美国、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西班牙等国。清政府第一次派政府官员出国进行科技考察旅游始于1879年。在“欧游”的20多个月中,徐建寅参观、考察了80多个工厂和其他科技单位,近200项工艺、设备、管理方法,留下了一部堪称科技考察报告的《欧游杂录》。同时,徐建寅欧洲之行的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订购铁甲”,即装甲战列舰,系当时海军的主力舰种。1887年,清政府指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被保荐的75人进行考试,取28名,皇帝朱笔圈出12人分赴东、西两洋旅游。第一名傅云龙于18879月出游,参观游览了日本、美国、加拿大、秘鲁、巴西、古巴等国,用图和表的方式分别记述各国国纪、职官、外交、政事、文学、兵制、考工、河渠等状况。1903年张之洞等根据慈禧太后的指示,拟定了奖励政府官员出国旅游的办法,规定“游历之宗旨,以能考察其内政、外交、海陆军备、农工商各项实业,及其章程办法为要义”。

——摘编自马晓京《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因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影响。
8 .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扁鹊确立“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黄帝内经》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东汉末年,华佗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形成《千金方》,被人尊为“药王”。唐朝成为东亚医药的中心。宋朝有记载的名医多达数十位,宋慈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民族医学奋起为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活力。明朝时中国早于西方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清朝时中医已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辨证体系。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等

材料二   在近代西方医学的冲击之下,开始出现对中医理论体系的质疑。1929年,国民政府一度通过了“废止中医案”。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屠呦呦借助中医古籍,发明“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摘得诺贝尔奖。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有力地推动中医学的国际传播。

——摘编自韩霁《中医药独特价值得到世界认可》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中医药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医药文化。
2024-03-16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材料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的发展对于干部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党决定将210万野战军变成工作队。1949年,毛泽东指出,军队就是一个学校,军队干部应当全体学会接受和管理城市,懂得在城市中对付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善于领导工人、动员组织青年、管理工业和商业、管理学校、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此后,解放军所到之处,大量官兵被留在地方工作,大量干部人才前往东北、西南和西部地区支援党的解放与建设工作。

材料二   如表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相继颁布多项文件加快干部培养教育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新中国干部制度

文件对干部工作的相关规定
《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1949年)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领导下工作,建立党内监督机制
《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1951年)党在学习问题上的任务,就是彻底纠正任何忽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危险倾向,领导全体党员在统一的制度下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系统的学习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奖惩暂行条例》(1952年)条例包括总则、奖惩种类、奖惩办法、奖惩权限、奖惩程序以及附则共642
《关于政府干部任免手续的通知》(1953年)今后凡属中央人民政府或政务院任免范围的干部,在中央人民政府或政务院任免之前,仍需按党内管理干部的规定经过审批
《关于19531954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1953年)全党主要干部要有系统地了解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以便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根据国家具体情况正确利用苏联经验

——摘编自陈凤楼《中国共产党干部工作史纲(1921200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干部队伍建设的变化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
10 .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哲学主要通过两种基本方式来固守自己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首先在社会发展平稳期,儒家文化主要采取文化教化的方式,与官方意识形态合一,把伦理道德贯穿于社会生活之中,以规范普通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在社会转型期,采取文化专制的方式,与官方意识形态统一,把王者之道强加于社会生活之上,使社会各阶级之间变成纲常之网,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不得不依其而行。摘编自胡晓霞——陈彤《儒家文化与中国农村基层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文化作用于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有上帝论、三位(圣父、圣子和圣灵)一体论、基督论、原罪(天生有罪)论、救赎论。基督教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士们搜集和抄录经典,宣讲教义。开办学校,主要讲授宗教内容,也教授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和逻辑。介入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几乎所有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教化实施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一个国家社会治理的因素。
2024-01-3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