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69 道试题
1 . 如图为20世纪初《国货月报》刊登的一则漫画:其中右边那位男性身穿丝绸长袍,配以背心和棉鞋,这是清代上层阶级男性典型的服饰打扮,衣服布料上也写满“国货”字样。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上层阶级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怀B.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C.全盘西化与坚守传统冲突激烈D.传统服饰比西装更具审美情趣
2024-03-15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王国维先生指出: “周之制度典礼,实为道德而设”,“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土、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这表明(     
A.制礼作乐弱化了贵族政治色彩B.制礼作乐促成了殷周文化转型
C.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礼乐制度弱化藏礼于器的传统
2024-02-2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南宋时期,江南农村市场快速成长,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体系。广泛兴起的各种集市将市场活动扩散到农村各个角落,将农民零散的交易活动纳入到一定地域范围的商品流通网络之中,由此发挥出初级市场的作用。镇市则属于更为成熟的市场形式,不仅商品流通规模大,辐射范围广,而且与城市市场和跨地区市场联系密切,因而具有中心市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江南农村多层次的商品流通日趋活跃,跨地区的市场联系不断加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格局。小农经济也发生相应变化,农村家庭的消费和生产活动逐渐呈现出由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向市场供给和商品化生产转变的趋向。但此时期江南农村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总体上仍相当有限,且明显受人口增长压力和朝廷赋税货币化政策的影响,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畸形的繁荣。

——摘编自陈国灿、吴锡标《南宋时期江南农村市场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棉业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具有前后联进效应的产业,价廉机纱的进口和民族棉纺业的发展使土布业手纺纱的使用被机纱所取代,手工棉纺织业发展的瓶颈得以解决,织布区出现了商人放纱收布的雇佣劳动组织形式,并推动了手工织布工场的发展。民族棉纺织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植棉业的科学种植,政府和社会努力改良棉种,改善棉质,增加产量,至20世纪20年代末外棉进口减少明显,纱厂用棉的自给率提高,也增加了农家经济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棉业的前后联进不仅关乎棉业经济本身,与农业、工商业、机械、金融、交通运输等业皆密切相关。近代海外贸易中乡镇棉业民营经济的演进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虽历经劫难,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有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但是在竞争压力下通过技术改进和结构重组,仍在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

——摘编自于新娟《海外贸易与近代江南乡镇民营经济的发展——以棉业为例》

材料三   当前中国农村已经进入加快转型和全面转型的新阶段,也就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面临八大严峻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成本严重损害农业竞争力。高生产成本推高了粮食价格、降低了农业经营收益,损害了农业竞争力。此外,农业机械化亟待转型升级、农民增收的压力不断增加、农村资源资产浪费严重、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乡村治理模式仍需创新等问题也给农村全面转型发展提出了多重挑战。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江南农村市场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乡镇棉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发展农村经济的认识。
2024-02-2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如表为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制度探索情况。这说明(     
时间内容
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要求华北各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上必须实行“三三制”,即中共党员、非党员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1940年7—10月晋察冀边区举行普遍的选举建政运动,参选人数达81%。
1941年2月陕甘宁边区开展全区的“三三制”选举。
1943年晋察冀边区在各级政权结构上基本实行“三三制”。
A.根据地实践人民民主专政理论B.根据地人民强烈要求和平建国
C.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得到了扩大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出新成果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1881年,李鸿章在给湖南名士王闯的信中提出“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若守旧不变,日以削弱,和一国又增一敌矣。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天耶!人耶!恶得而知其故耶?”这一认识(     
A.体现了对中国落后体制的深刻反思B.导致了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C.推动了近代化实践向制度革新拓展D.代表了大变局下上大夫的理性思考
6 . 如表为康熙二十年代江南田地和税赋占全国的比例,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地区田地(亩)米麦(石)
全国总计607843001244497244331131
江南4480064741378543327849
江南占全国比例(%)7.3716.9276.84
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B.经济转型潜力不足
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D.人地矛盾日益严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宋元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不仅以中华之主自居,还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兴儒崇文、设科取士,并以汉族文字为蓝本创制出本民族的文字。上述现象反映了(     
A.华夷一体的大中国意识B.国家统一消弭民族隔阂
C.少数民族汉化的彻底性D.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性
2024-02-22更新 | 146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西班牙人一到东方,几乎立刻发现中国商人在贸易中青睐白银,因此开辟了著名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即跨越三大洲的所谓“大三角贸易”,美洲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中国乃至全球。这一现象表明(     
A.“价格革命”社会影响外溢B.白银世界货币地位已经形成
C.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西方资本原始积累有所减缓
2024-02-22更新 | 359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诗人高适是一个有较强生命意识的人,这不仅表现在他努力追求生命的长度,更表现在他尽力提升生命的质量。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从小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然而家道中衰使他在青年时期生活穷困,虽然身处开元盛世,却沦落到要“求丐取给”的地步。家境贫困带给他的生存压力、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赋予他的外在动力,最终促使了高适生命意识的形成。50岁之前的生活虽然困窘,却怀有兼济天下的使命感,早建功名的紧迫感,亦有怀才不遇的悲凉感,体现了他追求生命存在过程的真实和圆满。后从军入哥舒翰幕,历任淮南节度使、彭蜀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最终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故而《旧唐书》说: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摘编自赖对对《对高适生命意识探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适生命意识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高适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2024-02-22更新 | 99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自汉武帝以来,实行经义决狱,后又兴起以经注律之风。《晋书·刑法志》载:“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言数益繁,览者益难。天子(魏明帝)于是下诏,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上述现象(     
A.适应了法律儒家化的需要B.奠定了中国人治社会底蕴
C.开启了法治和德治的结合D.体现了中华法系的优越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