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13 道试题
2024·云南·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51—1978年,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现收现付制”为特征,主要以企业为单位运行。据此可知,改革开放初期(     
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中离休、退休退职职工人数统计表

 

1978年

1983年

离休、退休退职人数

314万

1292万

离休、退休退职人数:在职职工人数

1:30.3

1:8.9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工资统计年鉴(1989)》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各地城镇职工收入差距缩小
C.原有养老保险模式亟待改革D.企业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2024-03-18更新 | 74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全国卷统编版,12+3模式)-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表为依据史料统计出的明朝中后期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此时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价格革命”,也不会出现一个西班牙帝国。对以下文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时间(年)1571—15751576—15801581—15851586—15901591—1595
平均每年输入中国白银(单位千克)41048124050187591202453218506
①表格数据反映的是史实,学者观点属于历史解释
②学者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体现出“全球史”的视野
③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④白银输入迅速增长,表明中国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门荫制度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之中。科举制为隋代所创建,唐代初步发展但不甚完善,加之魏晋以来的门阀大族死而不僵,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唐代门荫入仕在选官途径之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唐中期以后,随着科举制的日益完善,社会对科举出身人士越来越重视和推崇。根据学者对于唐代宰相等高官出身的数据统计:“除少数入仕途径不明者外,门荫出身者共177人以上(有隋代受荫承袭至唐的),其中位至宰辅的有48人,占唐宰相总数369人的13%。如果以宪宗朝为界把唐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门荫出身的宰相有45人,占唐朝门荫出身宰相的90%,宪宗以后则寥寥无几。高级官僚中门荫出身比重的下降,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门荫制度衰落的趋势。”

——摘编自陈禹澍《唐代门荫入仕制度探析》

材料二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清政府诏废八股,改试策论,要求各省均于省城改书院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同年10月,政务处会同礼部奏定《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的举人、进士,在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共举行留学毕业生考试七次,大量留学生借此跻身仕途。为筹备立宪,清政府对资政院、谘议局议员的选聘均仿行西方的代议制度,实行选举制。清政府制定了《资政院议员选举章程》《各省谘议局议员选举章程》等,对被选举人的资历、身份、财产均作了严格的规定限制。活跃在清末资政院中的议员罗杰、雷奋等人,借此进入政治领域,并在推动清政府的改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鞠方安《试论清末选官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前中期门荫入仕制度存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清末选官制度创新的表现,并简评清末选官制度改革。
2023-11-2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某学者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3年建立)人口、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做了统计,基本情况是:相较于1953年的数据,截至2020年新疆的少数民族数量增加了1048.07万,教育水平由原来的文盲率90%以上变为高中毕业率达98%,平均寿命由原来的不足30岁提高到74.7岁。这主要是因为这主要反映了(     
A.新疆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B.国家始终重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C.民族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D.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5 . 该统计报道中的数据变化背后的原因是(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统计

A.美国的霸权受到了挑战B.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中美建交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中国对美国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这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所示为某学者针对部分时期不同统计口径下若干区域的零岁预期寿命*统计。

国家或区域时期零岁预期寿命
英国1750180037
中国农村(辽宁,男性)1792186736
法国180034
日本农村1776181533
荷兰180032
中国农村(安徽,男性)1300188031
法国175028
罗马时期埃及(村民)1125738
英国(佃农)13001348小于28
伦敦1750179923
中国(北京,男性)1644173927

*注:零岁预期寿命指在出生时的死亡率水平下平均还能继续生存的年数,通常指的是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

——摘编自[美]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00)》

从上述材料中任取两组或两组以上具有可比性的零岁预期寿命数据,据此得出一个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准确写出所选数据所对应的时空范围,结论明确、合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00至2010年(     
A.国际贸易的增长幅度B.发达国家第二产业所占比例
C.美国工业就业人口的占比D.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图所示为位于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统计(1987~2010年)。这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反映出(       

A.中国的文化遗产门类较齐全B.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C.中国人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D.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增强
2023-03-20更新 | 542次组卷 | 6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河南地区自然灾害基本数据统计

年号大水和
特大水灾
大旱和
特大旱灾
地震冰雹蝗灾总计年数大水灾
出现频率
大旱灾
出现频率
顺治84611332182.34.5
康熙1815812760613.44.1
雍正4127133.3
乾隆11835633605.57.5
嘉庆3282328258.312.5
道光4466323307.77.5
咸丰13481111
同治21328136.513
光绪9589738343.86.8
总计59403952372372654.46.5

清代河南地区受灾州县数和年平均受灾州县数


材料二 从1941年开始,地处中原的河南就开始出现旱情。民国十七年,作为当时执政的国民政府规定:“凡地方偏灾,有省政府办理急赈。”为了减轻灾民负担,在1942年的秋收,政府一次即减免五六个专区公粮45000石。1942年,河南省府制定了7项救灾方针,规定“宽筹经费,使之足以适应救灾之需要,并使款不虚糜”,并“采购大批粮食,运济灾黎”。豫省府电陕、鄂、皖等丰收省份,各本救灾恤邻之旨,对豫民入境赐予安置;经商议由中国农民银行拨给河南麦种贷款,并将用于修建龙门林场的经费转移到购买油菜种子,帮助农民恢复生产。为破除迷信,国民政府片于治蝗进行宣传,并特意组织防疫队分往各机关及各乡村巡回注射。民间力量也纷纷投入到救灾热潮中,建立救济会、收容所。

——摘编自肖宁《政权分立中的灾荒救济―1941-1944年河南救荒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河南自然灾害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国民政府在河南救荒的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清政府和国民政府对河南的自然灾害及救荒措施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