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候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保守主义,他以进化论为核心,倡言以自由平等的公民伦理为“新民德”的典范。严复对西方文化最简明的概括是“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这是现代公民伦理的核心价值。关于亚欧公民伦理之对举,严复强调,三百年来,欧洲之兴盛与亚洲之衰微,原因就在于平等与不平等。族群的进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个体的力量,国家由公民积聚而成,公民强则国家强。而公民的强大,源于其个体之体力、知识和道德的发达。因而,中国的富强之道,在于“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即:德育尚公,体育尚武,智育尚实。

——摘编自高力克《自由演化与传统:严复的伦理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公民伦理观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公民伦理观产生的背景。
2 . 以民族主义动员起来的基层社会在满足政府动员社会、抵御外辱的同时,也可能对现有社会秩序形成巨大的威胁,甚至可能酿成剧烈的社会动荡。这可以用来说明(     
A.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B.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C.义和团运动加速了清朝的灭亡D.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的社会基础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制度而言,朝代与朝代之间永远是“继承”大于“断裂”的,制度自身自有其惯性。隐藏在制度的延续性下面的,是各个朝代所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官僚的选任,新中国成立之初通常会“急于选拔人才”;四十年之后则难免“员多位少”、一位难求;再和平发展四十年,家族背景在官员升迁中的权重必定会大大提高。又比如皇帝周边势力(后妃、外戚、宦官等)的处置问题,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问题,官员管理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问题,兵权的收放与边防的关系问题等。这些共性问题才是帝国治理的真正难题,也是“理乱兴衰”的深层原因。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至嘉靖年间,小说的特点是事有所本,不完全虚构、凭空编撰,具有一定的史实性和正统性,都极力强调儒家义理。嘉靖以后的小说不再一味地遵循儒理,小说中情盛于理的意识愈加浓重。清初至乾嘉时期,正统儒理得到了强化,重新注重讲论儒理,部分小说成了儒士作者的传声筒。清代嘉庆以后,随着八股文的逐渐衰败,小说也不再受限于儒家义理的论说,时常出现批驳和反对等言论。

——王玉超《明清科举与小说》

材料二   以戊戌变法失败为契机,引发了梁启超等人的反思,他们把由原来以变革政治制度为中心的变法运动一变而为以“新民”为标志的文化启蒙运动。在“小说界革命”推动下,小说创作被提高到社会改革的至关重要的地位。五四过后,纷纷出现的新报刊、新团体,大多以科学和民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和民主作为动员群众的口号。小说,由于其特有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就被新文化先驱首选为启蒙的工具。

——王媛《启蒙文学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说特点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说作为文化启蒙工具的背景及影响。
2021-12-26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维新运动开始兴起,尤其是《孔子改制考》发表后,湖南守旧人士叶德辉说:宁可以魏忠贤(明朝宦官,被古代文人视为奸臣代表)配享孔庭,使奸人知特豚之足贵,断不可以康有为扰乱时政,使四境闻鸡犬之不安;其言即有可采,其人必不可用。翰林院大学士王仁俊则指出: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万不可通。否则不出十年,中国就会天下大乱,结局必定落得夷于禽兽。即使有一定新学背景的宋育仁也表示,如果西学、西教统治了中国,那么传统文化就会彻底被推翻,中国的古圣先贤名望全无:中国所谓圣人者,亦无知妄男子耳。

——摘编自张明悟《<格致古微>与西学中源说》

材料二  维新派的成员主要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国内新式企业的创办者、不满足于现状的中小官吏和地方绅士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出身于封建家庭,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又涉猎过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个别还有创办和经营新式企业的直接经验。他们在试图解决民族独立问题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时,不会设想采取革命的方法,而倾向于选择改良主义道路。他们的活动范围也仅仅局限在上层,远远脱离了人民群众。

——摘编自李清纯《略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维新运动期间国内部分知识分子反对维新运动的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并简要评价维新思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80年到198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下科威特的债务为140亿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输出国家组织降低石油产量,上涨石油价格,获利后偿还债务,并声称它作为其他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的缓冲地在两伊战争中为所有阿拉伯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19908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当天,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托马斯.皮克林积极说服安理会通过旨在谴责伊拉克并敦促其从科威特搬军的决议案,86日,联合国通过了要求各成员国支持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案。布什积极做西欧国家领导人的工作,努力说服他们支持美国提出的决议,并争取赢得中东和阿拉伯国家的支持。美国动员建立一支在联合国的旗帜下、由来自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组成的陆海空军事力量联盟。1991227日联合国联合军队的军事行动宣告了伊拉克的失败,恢复了科威特的主权。

——摘编自李凤菊《两次海湾战争时期的英国对美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加入海湾战争的原因。
2021-12-2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专制政府大力支持开辟新航路运动。军事贵族和骑士视海洋冒险为一种新的职业,渴望以此获取丰富的战利品;市民和商人早就不满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期望新航路能带来新的财源,因此从他们中涌现出一批勇敢的航海家和开辟新航路的先驱者。此外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意大利通往尼德兰的海上商路上,造船业和航海业已有相当的基础,加之东面是意大利商人的势力范围,北面是英、法和尼德兰等商人的活动地盘,这一切决定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只能挺进大西洋寻找新航路。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又称地理大发现,其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几千年里,地中海经济在欧洲最活跃,意大利和希腊是最富裕的地区。新的大西洋经济为法国、英国和德国等西欧国家控制,这几个国家跃升为欧洲最富裕的地区。随着地理大发现出现了商业革命,跨大洋的贸易异常活跃,商人取代地主成为社会中最有力量的阶级。在英国、法国和其他国家,资产阶级将控制国家的政治和政府。从更广的角度讲,地理大发现使全球从封闭走向联系,在欧洲日益强大的同时,许多古老的文明不是灭绝了就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摘编自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00年前后开辟新航路运动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兴起的背景,并说明西、葡两国开辟新航路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2023-06-0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20世纪初的世界近代史历程中,现代化经验大多来自西方,西方化也由此被塑造成人类现代化的代名词,然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这种神话正在被打破,人们正在更加全面地认识西方现代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固然有其共同特征,同时西方国家内部的现代化进程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现代化始于西方,但现代化道路绝非西方“专利”。西方现代化建立在对非西方的掠夺和控制基础上,其历史黑暗面永远难以抹去。从原始积累时期通过圈地运动剥削农民,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剥削工人;从寻找新大陆、建立贸易据点,到大规模殖民、建立跨洋帝国,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

——摘编自戴维来《世界现代化道路绝非独尊西方》

材料二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开拓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迈向更高台阶;丰富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为其他还在探寻现代化路径的国家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开辟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元性。

——摘编自任保平任欣怡《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并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性”的内涵及创新。
9 . 土地一直是亿万农民最关心的核心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七会议中,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他响亮地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个重要论断。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明白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思想。

——刘启春《历史的选择:中共早期领导人纪实》

材料二   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各根据地的土改政策开始向彻底分田的方向变化,对地主不再给予照顾,并开始触动富农的土地,但各地土改的政策与方法未尽一致,迫切需要有统一的政策指导。1947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有各根据地代表参加的全国土地会议,913日,通过了《____》,明确提出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废除土改前的一切债务。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材料三   一九五O年六月六日至九日,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土地改革的完成是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首要条件。刘少奇在会上作了关于土地改革的报告:“……过去老区的土地改革,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谁胜谁负还不明朗的条件下进行的,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尽量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动员农村的人力物力参加和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争取战争的胜利。新区的土地改革,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全国转入和平的经济建设的条件下进行的。土地改革除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尽快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一中心任务。”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中央在八七会议上确定的革命方针。简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贯彻这一方针的。
(2)请写出材料二空格处的文件名称。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文件实施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新区的土地改革”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基于明代初期与西南诸涉藏地区以及北方蒙古等势力之政治关系出发,恢复和加强明朝同西藏等地的联系,关系到边疆安全和政治稳定。明太祖朱元璋充分意识到这些地区的复杂性,采取了“招谕为主,军事为辅”的政策,一方面派大将军徐达率所部向北和西方向追击元军残余势力,另一方面迅速着手招抚这些地区的僧俗首领归附明朝。洪武元年即派人到相关地区宣布明朝建立的消息,同时也派遣许允德入藏与藏族上层的故元官吏联络。

——杨洁,周润年《明代治理西藏的特点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采取的措施,并指出清朝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引起了西藏各派政治势力的强烈关注,并迅速做出了反应。当时在内地的九世班禅闻讯后立刻派代表到南京祝贺,并经南京国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班禅驻京办事处。此时,十三世达赖喇嘛也认清了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野心,开始重新思考西藏的前途及出路,其政治态度发生了可喜的转变。19308月,贡觉仲尼代表中央入藏慰问之后,又作为西藏的全权代表返回南京,向中央政府汇报了西藏方面对中央所拟8个方面问题的答复。

——丁柏峰著《近代青藏关系研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时期西藏地方代表参与中央政治活动的背景。

材料三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同时,要在确保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特殊问题。二是要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3)写出我国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民族自治区的名称,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