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下面是曹操发布的三道诏令的部分内容。这体现出曹操(       
内容
第一道(公元210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第二道(公元214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第三道(公元217年)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或堪为将守……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
A.不惟德修,唯才是举B.恩威并重,镇压异端
C.求贤若渴,削弱士族D.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2024-03-2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镇原县三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据林华东先生统计,良渚文化玉器的品种至少有61种之多,按其功用可分为:礼器、装饰品、组装件和杂器。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画花纹和镂孔。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良渚文化呈现早期国家特征B.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私有制
C.原始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D.良渚文明手工业技术发展水平较高
2024-03-2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镇原县三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1816年,英国政府派遣阿美士德使团通过实地考察侦察并收集了中国沿海和内陆的岸防、地理、水文、气象和清军布防及实力的情报。其间,清政府不少地方官员为迎合嘉庆帝彰显“国威”的旨意,主动满足使团四处参观考察的要求。这些现象可说明(     
①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②清朝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③清廷上下国家安全意识淡薄       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根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从1935年底开始,国民政府投入较多的力量从事国防工事的构筑。1936年春季前后,国防工事的构筑全面展开。到七七事变前,浙江、山东、河南、晋绥、察冀各区第一期国防工事基本完成。这表明国民政府(       
A.积极准备“围剿”红军B.加强了应对日本的战备
C.着力实施全面抗战路线D.放弃了依靠英美的幻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朱熹晚年以《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周礼》为纲,会通三礼,建立了一套前无古人的“礼学体系”。他认为,人要有“仁”的道德习惯,一切行为需遵从于“天理”,据此可知,朱熹(     
A.重塑了社会道德规范B.恢复了传统礼乐制度
C.推动了儒学走向分化D.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在评价某先秦思想家时指出:他继承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并从人民立场出发,建构了一套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他提出的“天民”观认为天与先王都兼爱万民,为政者应以爱民之心,行利民之政,把人民之利提升到了一个至高的位置。下列主张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D.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
7 . 据《尚书》记载,夏朝每逢农历正月,遒人手持木舌铜铃往各地宣示夏后(王)政令,搜集民意,规谏政事,官师如明知不正而不谏,就要追究责任,甚至受到刑法处罚。这表明当时(     
A.夏王对地方直接统治B.夏朝刑法十分严苛
C.国家初始形态已具备D.早期国家特征初显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主要强调“重义轻利”的道义论,但事实上功利论的思想也一直贯穿其中。明中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批判重农抑商,倡导功利价值的思想开始涌现并在当时掀起了狂潮,其中有三位个性突出的代表人物:李贽、唐甄、颜元。不管是“夫欲正义,其利之也”,还是“财用足,礼义兴”,抑或是“正谊以谋利”,这些人物都将“利”和“义”放在了一起。不同于西方的功利论,明清功利思想展现的是“利济天下”的社会目标,其目的是富国爱民。

——摘编自周蓉《明清功利论思想研究》

材料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运动发生以后的一些现象跟原来的新文化运动是抵触的,这个政治运动中经常是限制别人自由的,但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当时新文化运动还在往前走,经过政治运动催化后,新文化运动走到了另外的方向,从原来的个性解放变成反政府,后来就从反政府走向政治了。再后来,五四青年开始分化,什么国家主义派、自由派、无政府主义、布尔什维主义都出来了。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运动,却是从俄国输入的。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界发生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运动时期思想界的变化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和五四运动时期思想变化的相同之处。
9 . 下面是前五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参加国的数量统计情况。这一情况(     
A.表明民族自决原则普遍被认可
B.折射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影响力的减弱
C.说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确立
D.体现出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独立效果显著
10 . 1898年1月17日,有官员给清廷的奏折中认为,可分期还清对日赔款,让日兵继续留驻威海卫,但日本政府不但不接受,而且还要求清政府在1898年5月8日前必须把赔款付清。日本的这一要求说明(     
A.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亟须资金B.清政府以夷制夷的计划破灭
C.明治维新过程中出现资金断裂D.英日在侵华上既斗争又妥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