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在何士德,贺绿汀等优秀的音乐戏剧工作者的努力下,为军队和地方培养革命文艺人才,创作抗战救亡歌曲和戏剧作品,组织成立多种群众文艺宣传团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民众,增强军民的必胜信念。这些工作
A.使国民政府承认新四军合法地位B.增强民众对逼蒋抗日方针的认同
C.加速了抗日战争反攻阶段的到来D.为根据地的巩固奠定了群众基础
2021-12-25更新 | 430次组卷 | 6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历史学家波佩利埃尔借鉴法国既有历史理论的同时,又融合了意大利的语言学方法,创新性地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及准确性,认为依据事实及史料客观地描写历史是历史学家的基本职资。波佩利埃尔的史学主张
A.保障了史学独立的地位B.适应了思想解放的需求
C.否定了传统史学的价值D.催生了人文主义的思潮
2021-12-25更新 | 221次组卷 | 5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市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同时还兼管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使。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这些现象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
C.必然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53年8月3日,美国国务卿致电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洛奇,强调关于朝鲜问题的政治会议“应该是朝鲜战争交战方之间的双边会议,而不是包括中立国家在内的圆桌会议;会议应只讨论朝鲜问题,事先不能认同讨论其他问题的可能性;任何情况下都要保证韩国参加会议”。这说明美国
A.强调以多边主义协调朝鲜半岛分歧
B.认为韩国的合法权益遭到严重破坏
C.力图限制苏联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
D.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朝鲜问题
5 . 下图所示的运动员图样陶制盆,再现了古希腊运动员训练的场景,健壮有力的躯体被公认为是美的象征。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雅典
A.竞技训练的普及B.人文主义的勃兴C.尚武好战的民风D.彩陶艺术的产生
6 .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给出了如下解释:“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压倒。”毛泽东此话意在强调
A.中共是群众运动的领导核心B.党和群众必须保持血肉联系
C.教育群众学会自信的重要性D.战时群众动员经验亟待总结
7 . 19世纪,某作家在其半个世纪的人生中,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它们描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涉及当时法国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甚至一些角落的真实生活场景。据此可知,这些短篇小说
A.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B.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C.深刻批判了拜金主义D.旨在揭露社会阴暗面
2021-12-20更新 | 147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市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青年》最初创刊时名为《青年杂志》,作为一份综合性文化批判刊物,旨在抨击传统文化,输入西方文明。其最初的自我定位不在政治而在思想文化。陈独秀希望杂志以思想启蒙为宗旨,“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通过思想革命唤醒民众,帮助青年实现思想解放和人格独立,从全人类的先进文明中汲取营养。

1917年1月,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同年2月,陈独秀携《新青年》,从上海迁至北京,开启了与北京大学“一校一刊”的辉煌历程。进入北大后的《新青年》,融入北大的学术思想与精神品格,且作者队伍迅速扩大,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思想文化界的舆论核心。以陈独秀、胡适等为首的知识精英们正是借助《新青年》这个媒介平台,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从早期的反孔、反传统、反礼教,到后来倡导白话文,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再到后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新青年》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传播的摇篮。

——摘编自谢明香《从く新青年)社址更迭看其办刊宗旨演变与传播活动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从上海迁到北京后刊物定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青年》杂志发行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封建君主的“一家之法”并非“天下之法”,而“天下之法”应“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天下之人完全可据“天下之法”而评论天下大事,作为知识分子集中的学校,更是义不容辞。黄宗羲一边大声疾呼“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一边又郑重地提出天子、郡县官等都要定期到学校,“入弟子列”恭听由学校所代表的“民意”。在一定意义上,将各级政府置于某种范围的“民间”舆论监督之下。由此,黄宗羲进而申言“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政府应鼓励“四方上书言利弊”。这样,言路广开,“民意”上达,自由评议受到重视,国事民情统为一体,政通人和就相辅相成了。“公其非是于学校”,为进步思潮之勃兴亮出了鲜明的旗帜。

——摘编自罗华庆《略谈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

材料二   孟德斯鸠明确指出,只有人民才可以制定法律,封建君主言出即法“是一种恶劣的立法方法”。立法权由人民集体享有,这在大国是不可能的,在小国也有许多不便。他同时认为人民是根本不适合于讨论事情的,人民必须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议会-立法机关,立法工作才能完成。孟德斯鸠认为不应该广泛地从全体人民中选举立法机关的成员,而应在每一个主要地域由居民选举代表一人。“人民对自己城市的需要比对其他城市的需要了解得更清楚;对邻居的才能比对其他同胞的才能判断起来要正确得多。”孟德斯鸠认识到,已接受选民一般意志的代表在立法期间不必每件事情都要再接受其选民的特别指示。若事事征求选民的意见要以无限的拖延为代价,结果得不偿失。

——摘编自李建华、周建民《法的精神与法的规则-孟德斯鸠立法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限制君权思想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19世纪黄宗羲和孟德斯鸠限制君权思想在中国和西方的遭遇,并分析造成黄宗羲相关思想这一遭遇的原因。
10 . 诗人波德莱尔在评价儒勒(1828-1905)的某一名画时谈道:“先生画过很美的海景画,色彩美丽、明朗、灿烂、欢快。一艘斜桅帆船,颜色和形状很奇特,停泊在大港中,那里流动漂浮着东方的阳光。”据此可知,该名画
A.能够体现战争结束后人们的普遍心境B.追求“光”与“色”的融合
C.重在诙谐讽刺现实社会的麻木和虚伪D.深受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