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唐太宗唐玄宗
政治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材料四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在位时期,在政治方面是如何推进大一统格局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三概括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4)根据材料四,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并分析其主要意图。
2023-12-0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州且末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一上·全国·课时练习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摘编自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2023-07-17更新 | 247次组卷 | 5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州衡水中学尉犁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汉官仪》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晋书》

材料三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杜佑《通典》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首先于1816年实行金本位制,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仿效。由于当时英国在世界经济中占突出地位,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发行机构应严格维持本国货币的定含金量,而且允许买卖黄金;黄金在各国间应能自由流通;各国的纸币发行总量,应与货币发行机构的黄金储备存量保持固定的比率。但是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同时,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削弱了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一战爆发后,各国都脱离本国的黄金储备大量发行纸币,又禁止黄金外流,因此国际金本位制实际上陷于瘫痪。经济危机时期,为了防止黄金大量外流,各国纷纷限制黄金在国际的自由流动,使得当时已经十分脆弱的国际金本位制最终崩溃。

——摘编自童西琳《国际金本位制和金融全球化》

材料二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内没有金币流通,黄金不再起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各国用所持美元兑换黄金有一定限制,如只许各国中央银行与政府机构兑换,兑换量受美国黄金储量的限制;其他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一旦美国经济动荡不定,其他国家的货币也将发生动荡。双挂钩制度的建立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因而美元成为各成员国的主要储备资产,美元享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如果美元汇率下跌,其他国家的官方金融机构就需要大量抛出本国货币,买进美元,促使美元的需求增加,美元汇率回升,结果这些国家的货币流通量增多,加剧了世界通货膨胀。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不能利用汇率的波动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只能消极地实行贸易管制,或放弃稳定国内经济的政策目标。既没有对那些不能一贯执行体系规则的国家实行严厉制裁,也没有对那些在某些条件下维持合作行为的国家提供充足的金融资源。

——摘编自刘生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机制、内在缺陷及历史作用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金本位制的作用并分析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缺陷。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5 . 拜占庭帝国由古代罗马帝国分裂而成,它延续千年,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世纪初至11世纪初,拜占庭帝国臻于极盛。阿拉伯作家描写拜占庭的手工艺品时写道:只有中国的工艺品能与之相媲美。同时,经由君士坦丁堡往来于欧亚大陆各地区的货物非常多,它们是黑海地区的奴隶和盐、印度的香料和宝石、埃及的纸莎草和粮食、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以及西方的银、熟铁产品、亚麻布、棉花和毛织品。拜占庭的这段显赫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

材料二 落后、保守的查士丁尼(483-565年)一心想将恢复帝国的梦想变为现实。因此,他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地区,还编纂了罗马帝国的法典。查士丁尼宣称:“我们将重建过去的一切,尽管其价值现已降低到最低限度……我们要重视罗马人的名誉,确保过去的一切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回到我们生活中来。

材料三 1453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大军20万,战船300艘,配备10万攻城重炮,一举包围了君士坦丁堡。当土耳其人兵临城下时,君士坦丁堡城内兵力甚少。拜占庭人与主耳其大决战,激战了53个昼夜,5月29日被攻陷……

(1)根据材料一,归纳拜占庭帝国的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繁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
(3)从拜占庭帝国1000余年的兴衰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感悟?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2019-01-30更新 | 2753次组卷 | 32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州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③》

材料二   后世君主“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人的文章中反复说明了: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宗羲的政治主张。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待“孔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
(4)综合所述,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续汉书·百官志》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离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僧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四科取士”所指代的制度并归纳其选拔人才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比材料一,分析选官标准的变化并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三中选官制度的积极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业革命引起的英国农业迅速发展,为英国的城市化发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人口革命引起的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城市急剧发展提供重要的载体来源,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部分自由劳动力,从而成为英国城市化发生的必要前提之一。商业革命引起的英国对外贸易扩张,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国内统一市场和自由市场制度的形成、完善,加快了英国城市发展的速度。工业革命引起的工业化,导致经济和人口的集中,使工业与城市良性互动,整合了以城市为主体的英国社会经济体系,并通过产业的连锁反应推动英国城市化进程,这是英国早期城市化的根本原因,在动力机制中起到核心作用。

——摘编自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

材料二:   工业化时期由于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使得原有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不堪重负,住房供应不足问题严重。工厂主们关心的是如何以最少的代价赚取更多的利润, 根本不愿意在市政建设及改善工人居住状况方面投入更 多资金。城市化期间, 流行病和地方病是英国所有城市历史上沉重的一页。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了河流, 极易诱发传染病。整个19世纪, 农业工人的平均寿命反而比产业工人长 。城市化早期, 英国工人工作时间一般在12小时以上, 有时达15 -16小时。工人进入工厂就像进入兵营或监狱, 受到监工的严密监视,占工人绝大多数的女工和童工境遇更凄惨,童工有时仅仅提供食宿算是惟一的报酬。城市化过程中, 英国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据统计,1819年苏格兰因刑事罪被捕的只有89件,1837年已有3176件,1842年增加到4189件。由于城市化发生在短短的几十年里, 人们对城市规划尚无理性认识, 新建的城市街道狭窄拥塞,建筑恶俗且杂乱无章,城市建设明显缺乏规划,绿化更无从谈起,管理滞后亦十分普遍 。

——摘编自李冈原《英国城市病及其整治探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英国城市化的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英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就此谈谈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主要指兵器,主要指战船,主要指煤矿,指铁路。为了制造”“,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一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瓶颈产业一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材料二   洋务派借法”30多年,共兴办了60个使用机器的近代企业,总计投入经费约5300万两。其中军事工业21个,创办及历年增添设备经费约1500万两,其他近代企业39个,投资3700万两。以30年计算,平均每年2个,投资170余万两。如果再加上在洋务派影响和特别批准下,以官督商办名义兴办的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也不过共有120余个,合计投资约5800万两,平均每年4个,投资不及200万两,这样的数字不仅根本无法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即使起步差不多同时的日本,截止1892年的25年中,最后共建成了5600多个公司,总计资本2.89亿余日元,平均每年设立225个公司,资本1100余万日元,约合中国银两700多万两。

——摘自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