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自由、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明清两代“政治是专制的”,并分析其消极影响。

(2)材料二出自哪部法律文件?反映了该文件的哪些核心内容?

(3)材料三出自哪部法律文件?该文件的性质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2018-12-03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投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孙中山打一个生动的比喻,大意是中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是走开明专制化道路呢,还是民主政治?这就好比我们中国现在造铁路,造好了就要用火车头,到底是用人家发明的原始的“粗恶的火轮车”,还是用“最新的火轮车”?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近代化方案”集中体现在哪部著作里?据材料一,概括洪仁玕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中“用‘最新的火轮车’”的含义。列举孙中山为此作出的努力。

(3)材料三中图一、图二所示历史事件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不同?谈谈你对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认识。

3 .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早期城邦从村落发展而来,是若干村落联合的结果。村落的规模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早期城邦的规模。小邦寡民不仅仅是城邦的外部表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形成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它使公民的生活更趋稳定,使希腊人在与自然界的抗争中更具优势。……当然,城邦的小邦寡民性也决定了早期希腊社会的发展空间和资源规模,规定了它们的政治和军事体制模式,从而为形成特色鲜明的希腊文明奠定了基础。
----杨共乐《古代希腊城邦特征探析》
材料二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材料三

材料四   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

——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五   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同时,政府的公共政策在英国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材料二、三的城市建造分别体现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3)请阅读上表,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以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围绕此问题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有何建议。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陶片放逐法”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当时雅典政坛存在尼西亚斯和亚西比德两大政治势力,双方政见严重不合,斗争激烈,于是两人都希望借助“陶片放逐法”的威力驱逐对方。但这时出现了一个自称为“群众英雄”的许佩伯罗斯,他号召人们将尼西亚斯和亚西比德两人一同逐出雅典,于是,在公民大会现场,尼西亚斯和亚西比德两派联合起来,将大多数的票投给了许佩伯罗斯,后者因而被驱逐出雅典。事后,雅典人认为“陶片放逐法”在这次事件中遭到了亵渎。
材料二 “水门事件”是美国的政府运作机制在建国以后所面临的最大危机。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以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被捕。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先是坚持以行动出于国家安全为由否定这些行动的违法性,后来又企图利用任命大法官的机会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司法环境,但这两项行为终究是徒劳的,1974年尼克松宣布辞职。
材料三 1871年,日本岩仓使团考察欧美宪政时认为,“德国比英法更有参考价值”,“英国为共和政体,权在议院,不适于日本……德国情况与日本近似,其虽设议院,但贤明之皇在上,议院之权薄弱”。对普鲁士从“小国”走向“军事大国”的道路亦颇感兴趣。重点研究欧美各国宪法的木户孝允则断言“尤当取者,当以普鲁士为第一”。
(1)结合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雅典人认为“陶片放逐法”遭到了亵渎?
(2)结合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回答,“美国的政府运作机制”的重要原则是什么?据此分析为什么说“这两项行为终究是徒劳的”。
(3)结合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回答,《德意志帝国宪法》表明德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为什么日本岩仓使团认为德意志的宪政之路最适合当时的日本?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2016-08-1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年福建省龙海二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高祖7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西汉会要》卷47)
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算:指人头税),又“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东汉会要》卷28)
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唐大诏令集》卷110)
清康熙51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材料二 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
——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绘制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
材料四   据谭其骧、邹逸麟的研究,秦汉实关中时期,由于黄土高原的大量开垦,黄河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平均为5.7次。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利用方式以畜牧业为主,因而河水决溢每百年平均只有1.3次。隋唐五代时期,土地利用方式是半农半牧,河水每百年决溢为10.3次。北宋至明清时期,黄土高原都大量开垦农耕,河水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增加到375次……
——张子珩《论生态环境对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人口数量的变化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三、四,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问题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容易(0.94)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它(小篆)字体整齐划一,布局紧凑,笔划匀称,明显改变了六国文字那种构造繁杂,难写难认的弱点。在秦代,……由于隶书笔划平正,结构趋于合理,便于书写辨认,因此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并成为全国常用的通行字体。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

——[英]乔·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三】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促使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措施的因素有哪些?秦代文字由篆书向隶书的演进反映了文字演变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从秦始皇“书同文”的意义和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韦尔斯观点的认识。
3.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材料三作者当时提出废除汉字的目的。对于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