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从考古发掘来看,新石器时代,我国家畜中数量最多的是猪,其次是牛、狗和羊,大汶口遗址发掘出的墓地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以猪殉葬。这些考古事实可以佐证,新石器时代(    
A.食物种类十分丰富B.小农经济模式已经萌生
C.社会贫富分化加剧D.人们过着定居农耕生活
2023-11-13更新 | 219次组卷 | 22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     
A.推翻封建统治B.赢得民族独立C.建立宪政民主D.解决民生问题
2023-10-20更新 | 168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居家测试历史(宏奥班)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积贫积弱的局面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2023-10-02更新 | 157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1-2012学年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表中民谣、诗歌体现的选官制度依次是(    

选官制度

民谣、诗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A.①察举制②科举制③九品中正制B.①九品中正制②察举制③科举制
C.①察举制②九品中正制③科举制D.①九品中正制②科举制③察举制
2023-07-23更新 | 329次组卷 | 32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居家测试历史(宏奥班)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顾炎武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C.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D.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
2023-05-31更新 | 138次组卷 | 29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尖子生联赛调研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2023-05-07更新 | 55次组卷 | 5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周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D.变法损害农民利益
2023-03-13更新 | 409次组卷 | 36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居家测试历史(宏奥班)试题
8 .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
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2022-12-19更新 | 237次组卷 | 29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不单是在农村,甚至从全国范围来看,人们经济收入的增长大都来自非农业收入。这反映出该阶段(     
A.市场物资丰富多样B.产业结构呈现大调整
C.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所有制改革重心变化
10 . 苏州某中学高二(1)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扮演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是(     
A.秦始皇:“我首创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使其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明成祖:“我设立内阁,感受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康熙帝:“我设置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