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示意图

——《必修2历史图册》

材料二: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内地和西部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中西部占68%。1956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在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


(1)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概括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期间这一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工业布局的特点。并分析这种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2 . 如图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赢利指数示意图,形成图示现象的国际条件是(     

A.甲午战争的影响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实业救国”思潮的刺激D.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有学者将"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A.客观发生过,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B.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C.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D.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4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朝社会结构示意图

该图示可以说明唐朝
A.官僚政治和平民政治兼顾B.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C.政治制度中等级差异缩小D.中央集权制度日渐体系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图示为近代黑三角贸易示意图,据图可知三角贸易

A.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B.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殖民扩张
C.是欧洲资本输出表现
D.加速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2019-04-11更新 | 440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三:(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三分别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如何评价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2017-10-1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面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赢利指数示意图,形成图示现象的国际条件

A.民国政府经济政策的推动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实业救国”思潮的刺激D.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9 .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由西汉博望侯张鸯首次开辟,在唐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可以借助夏冬季风助航更增加了海路的方便性,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期。

图1:13世纪前后的丝绸之路及世界贸易
材料二:19世纪前期世界殖民和贸易示意图

图2
材料三:
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在国内方面,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在国际方面,“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吸纳东亚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今天“一带一路”就是要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它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
一一摘编自新华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条件,并概述13世纪前后世界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图示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简析当时中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利因素。
10 . 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B.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C.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D.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