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是英国在1900年6月24日发表的漫画《对龙不利》。图中八国以工业文明势不可挡的姿态面对着被他们认为是文明秩序的破坏者。该作品(     

A.旨在抨击清政府的盲目排外行为B.预示着清末新政必然失败
C.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试图掩盖列强侵华的本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面是20世纪初形容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扩张和美国政府向大银行征收新税的漫画。这些漫画(     

A.凸显了美国殖民统治的全球化趋势B.说明美国出现经济危机
C.表明美日政治和经济主体矛盾尖锐D.折射出垄断组织的实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为反映福利国家制度的漫画,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战后欧洲不断衰落B.人民不堪赋税负担
C.福利制度有害无益D.经济政策需要调整
2022-06-28更新 | 191次组卷 | 7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期间,英德作为主要参战国,除军事、经济斗争之外,还进行舆论对抗。英国政府组织报人、学者、政界等众多人员,通过发表文章、制作漫画和发表演讲等手段开展宣传,运用大量证人证言刻画德军的残暴。英国还强调德皇专制,把英德战争描绘成“自由与专制”之战。英国无视事实,宣称国际科学诸领域“没有一个顶尖人物是德国人”,并指责德国知识分子都依附于军国主义势力。这些消息在英、美及其盟国、殖民地等地广泛传播,形成了亲英反德的舆论氛围。但是很多断章取义、捏造证据等情况也被揭露出来,使英国及其主导的凡尔赛体系都受到了质疑。

——摘编自刘英奇《一战期间英国反德宣传策略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期间英国反德宣传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期间英国反德宣传工作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敌后根据地,军区里有一批军旅漫画作者,他们以根据地为依托,以漫画为武器,转战太行,与日伪军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战斗……一边行军作战,一边挥笔作画。墙壁、山石,是他们天然的画板;矿物质、红胶土是上天赐给他们的最好颜料。所到之处,笔墨挥洒,被人们誉为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双枪漫画兵”……抗日军民在战争中逐渐发现,漫画传单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因而把它戏称为“纸弹”。

——据郑化改《不朽的艺术传奇:追忆抗战时期晋察冀敌后“漫画战”》

结合所学知识,以“敌后漫画艺术的价值”为题,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16年6月,漫画家马星驰发表了一幅漫画。画面中一名老者左手接过拂尘,脚踏彩云,成仙而去,右手将鼎丢下,鼎身刻有“中华民国”和“辛亥制”,鼎的三只足上分别刻有“行政”“立法”和“司法”字样,其中刻有“立法”和“司法”的双足已然残缺。该漫画揭示出当时
A.人民参政议政意识提高B.民主共和政体遭到破坏
C.中华民国并未得到民众认可D.破除封建迷信成为当务之急
7 . 漫画常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历史情形。下图是漫画家张仃于1946年完成的漫画作品,题为《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这幕“童话”的上演,意味着
A.日本实现了“征服满蒙”的计划B.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图是取名为《保护主义》的时事漫画该漫画意在说明当今
A.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尚未形成B.欧美加大对经济的宏观干预
C.贸易保护妨碍了经济全球化D.国际经济的旧秩序牢不可破
2021-09-12更新 | 121次组卷 | 5卷引用:内蒙古阿拉善盟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据图可知,当时(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B.实业救国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改变D.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紧密
2024-03-08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六韬》提出,“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儒家认为,“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而“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行省制、三司厂卫、军机大臣制度等,本质上是始终围绕“国家安全”而出台的政治制度。《孙子兵法》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元史·陈天祥传》感叹道,历朝历代,因百姓富安“以致乱”,百姓困穷“以致治”,“自有天地以来,未之闻也”。中原王朝极少对城外的强大政权发动战争,此即所谓“划疆自守,不事远图”。中原王朝虽以“天下”来看待国家,但“王者不治夷狄”思想始终根深蒂固。先秦时期,在边陲之地,均设师戍守,设界立关,广设隘、津、渡。秦汉时期,西北地区玉门关、萧关、大散关、严关等,在国家战略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图被赋予了国家政体的象征意义,先后出现的《山海图》《禹贡地城图》《九域守令图》《六经图》等均与国家概念上的安全防御有关。秦代开始,贫苦之民被迁至边疆“移民实边”。西汉赵充国率领汉军在先零等地屯田。

材料二   清末民众视野中,国家安全的范围已经不仅仅指内地的安全,而且是包括蒙古、西藏、新疆等在内的国土“整体安全”。1894年,郑观应在《易言》基础上,以“富强救国”为主题,写成了体系完整、思想成熟的《盛世危言》提出了近现代“国家安全观”以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方案。在梁启超看来,中国古代国家是皇帝的私有财产,皇杈的安全就是国家的安全,在一个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国要存在下去,必须形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他最关心的不是“开明专制”,而是“国家理性”。他看重“开明专制”,把其看作解决“中国国家安全生存问题的一个理想和有效的方法”。梁启超认为,国家安全与否,并非富国强兵而获得物质财富和先进技术,而在于“新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国家安全观的主要特征和维护国家安全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进步人士国家安全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2-27更新 | 134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全国卷人教版,12+2+三选一模式)-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