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某学者将“地理发现”定义为,“任意文明民族的代表第一次到达了或最早了解了各文明民族 均前所未知的地表的某一部分,或率先确定了地表已知各部分之间的空间关系”,并强调不能将“地理发现”和“地理大发现”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地理发现”呈现出欧洲中心色彩
B.“地理大发现”是特定的历史事件
C.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属于“地理发现”
D.“地理大发现”结束于登陆南极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希罗多德在其代表作《历史》中,解读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原因时,没有运用神秘主义的解释,而是归之于希腊方面装备精良、纪律严整、领导有方以及优越的政治制度使得希腊人更团结;波斯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的军队成分复杂又加外线作战。由此可以看出(     
A.民主政治调动了希腊人的战斗热情
B.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历史学家的写作
C.传统宗教在古希腊的影响日益式微
D.《历史》的创作带有一定理性色彩
2024-05-1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时期批判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主题,即以个人主义批判礼教之宗法主义家族伦理。陈独秀倡言“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中国伦理变革,应“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李大钊也将家族制度归为摧折个性的“万恶之源”。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旧伦理束缚和思想观念、建立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伦理秩序,《婚姻法》成为新中国最早颁布的重大法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得到大发展,家庭结构与功能逐渐“小型化”:其一指家庭结构、规模逐渐由繁变简、由大变小;其二指家庭职能逐渐由多变少。 由此引起了夫妻、亲子等婚姻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大变化。家庭关系的轴心已由亲子关系转移到夫妻关系,家庭的关注重心开始由长者下沉到年轻人和儿童身上。

——摘编自赵庆杰、王利华《近现代中国社会家庭的伦理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在《论俗语》中指出:拉丁语(官方宫廷用语)是“矫揉造作的”,而俗语简单易懂,反而是“较高贵的语言”,用俗语取代拉丁文能够表达民间的声音。俗语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语言,把文学的表现权利第一次交还给了人民大众。在宗教改革中,路德在翻译《圣经》时更注重用大众化、民族化的语言,所以他用德语翻译了《圣经》。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各国语言版的《圣经》不断出现。法语中的“启蒙”含有“光明”“智慧”之意,18世纪成了法语的时代,欧洲的很多国王都成为法语迷,很多国家的达官贵人都以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而感到自豪。法语成为18世纪后民主运动、思想解放的重要载体。

——摘编自胡斌《语言的力量——对西方近代思想解放的另一种解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语言和思想解放”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4-2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针对 19世纪的欧洲曾这样说:“世界充满财富, 但到处笼罩着贫困。”对此解读最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B.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未得到改善
C.欧洲贫富分化现象极为严重D.殖民掠夺导致了殖民地日益贫困
2024-04-12更新 | 318次组卷 | 6卷引用:押第13题 工业革命(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6 . 下列有关下图信息的解读中,符合史实的是(     

二战后人口迁移示意图
A.国际人口迁移规模缩小B.迁入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
C.北美洲是人口主要迁入区D.新兴经济体成为人口迁出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南亚沿线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路段,在其沿海及一些岛屿上发现大量与当时海上交通及贸易有关的考古遗存,其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汉朝的文物。 目前,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地共20余处遗址出土了汉朝文物,这些汉朝文物的出土,再现了汉代中国人和汉文化沿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历史图景,是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及中外交流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西汉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环绕中南半岛,即“大陆东南亚”航行,并沟通印度的。到了东汉,其走向变得复杂起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通向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一些线路。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专古专家解读:汉代中国人和汉文化如何沿海上丝路走向世界》

材料二:明朝永乐年间,海内升平日久,国运昌隆,明帝国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明成祖更倾心于追溯历代盛世中帝王的治绩,向往在海外树立威望。于是明成祖决定,令庞大的中国船队驶出国门,活跃在东南亚、南亚乃至阿拉伯和非洲东岸的广大海域,向世界显示中国作为航海大国的强大实力。下西洋前期,郑和使团的活动范围在东南亚各国之间,主要解决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树立起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中的威信,为“重振已坠之国威”而进行广泛的外交活动。后期航海的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到达波斯湾以及更远地方,通过开辟新的航路,让从来没到达过中国的海外远国,“宾服”中国。在后期航海中,郑和船队经过南洋群岛,横渡印度洋,取道波斯湾,穿越红海,沿东非之滨南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部沿岸诸国及马达加斯加岛一带。

——摘编自武斌《郑和下西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海上丝路发展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文指出:“一千七百八十九年至一千七百九十年,德奥为巨擘的神圣同盟军,深恶法国的民权自由,几度蹂法境,围巴黎。结果遂崛起拿破仑,而有蹂躏德国,令德人头痛的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德奥军事入侵引发法国革命B.法国大革命传播了启蒙思想
C.拿破仑帝国为反法同盟覆灭D.拿破仑对德战争具有正义性
9 . 黑格尔在解读古希腊一命题时指出:“它表现出一个非常显著的转变,就是一切内容,一切客观的东西,只是在与意识的关联中存在。因此,思维在一切真理中被宣布为基本环节。”同时也表达了一种相对主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取决于我们的活动或情境——认识相对于我们的情境。据此可知,黑格尔所谈及的这一古希腊命题(     
A.带有一定理性主义的色彩B.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
C.凸显集体利益至上的理念D.源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命题解读
多因素的互动耦合引发成功改革若没有较强主体力量难以确保政策的连贯性;较好的初始条件与较大的创新力度间有显著的替代关系;较复杂的外部环境并不会造成显著阻碍,反而能成为变革的驱动力;“创新力度”作为辅助条件,其大小并不必然导致改革的成败,要与其他条件协调才能生效
强主体的改革容易成功在封建集权制国家,皇权至高无上,人治色彩浓厚,帝国权力的实际主宰者(不一定是皇帝)对于改革所持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措施、过程要求与创新力度相辅相成一方面,措施过少会导致失败,即未及时变革、配套措施不足容易失败;另一方面,在弱主体的前提下,措施过多则会加速失败。这意味着成功的改革需要措施数量、主体力量和适度创新相匹配
改革呈现历史周期律,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一般来说,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所以改革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均处于王朝的前期,初期的改革更能发挥基础优势,或者及时逆转劣势
核心条件的缺失致使改革失败失败改革的分析有四个核心条件(较差的初始条件、较弱主体力量、较少变革措施、较低执行要求)

——摘编自徐国冲、潘玲珑《改革是怎样炼成的?——基于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定性比较分析》

上表是学者对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考察后提出的命题及解读,根据材料,提取一个关于变法和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述充分,史实准确)
2024-06-05更新 | 24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